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二百八十六章附录 (1 / 3)
法家与儒家的江湖恩怨
----对“焚书坑儒”所做的猜想
如果兄弟们把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看成是一次哪个时代在思想、学术、治国理念等诸领域内的一次江湖论剑,那么,当时这个论剑的最后胜出者就是“法家”。
大秦帝国就是在法家理论的指导下强盛起来,并最终实现了大统一,由此,法家的思想、理论、乃至于做法,在秦代取得了至高无上的地位。这就昭示着“百家争鸣”的最后结局,是法家取得了完胜。
但法家的这个成功只维持了短短的十五年,随着大秦帝国的覆灭,它就从巅峰急速滑落,受到所有人的打压和排斥,在江湖上基本上销声匿迹、转入地下。
它的这个短命,后世公认的主要原因之一,就在于法家在秦国实施的许多做法过于“苛”、“酷”、“暴虐”。
并且它提出的“法、术、势”的概念,后来又转化为所谓的帝王之术。
法家的历史功绩其实也很突出。它早期的代表人物之一,魏国的李悝所订立的《法经》,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系统xìng的法典。商鞅把它带到秦国以后,秦法脱胎于此,而汉法又承继了秦法。
如果要研究中国从“人治”到“法治”历程,恐怕很难不提到“法家”。
历史令人吊诡的是,法家的这个成功,实际上也是儒家的成功。因为将法家推到顶峰的最后两个杰出之士----韩非和李斯,不仅是同门师兄弟,而且都是儒门大师荀子的弟子。
孔子去世后,他的门人形成了好几个派别。
(祖师爷一去世,下面的人就开始分家了。这不仅在江湖上,就是宗教、学术领域内也是家常便饭,到处可见。佛教、**、**教的派别都不少,经济学里面的各种流派也贼多。)
其中比较有名,自宋、明开始被推举为儒门正宗的,是以孔子的孙子子思、以及其弟子孟子为代表的思孟学派。而在战国时期和他们唱对台戏的,就是荀子学派。
荀子在战国后期非常著名,他属于孔子的弟子子贡这一系,和孟子等人最大的区别,是他持“xìng恶论”的观点。而孟子提倡的,是很多人都知道的“xìng本善”。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