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二百八十六章 依法治国(上) (1 / 5)
朝堂。
陆秀夫与朝廷的七位尚书重臣,赵与珞、王德、徐宗仁、陈宜中、赵樵、谢枋得、冉安国,包括代替杨亮节前来的御史台的夏士林,面对着“他们的陛下”,均默然不语。
至于帝国那个狡诈的陛下,则在龙案前踱来踱去。
某人就是坐不住。
终于某人停了下来,看向了众人,并打破了殿堂里的沉闷。
“老师,各位爱卿,您们能否告诉朕,我大宋究竟应以何种方式治理天下?”
众人一怔,随即全看向了陆秀夫。
我们说,行朝近来所关注的焦点,肯定是杨亮节一事。因为这是行朝上岸之后、甚至是自琼州开始,首次出现的官员“逾规”,而且“逾规”之人还是国戚。
事实上,老杨向外捣腾粮食的原因,朝臣们均心知肚明。
苏刘义都能清楚的事,他们更不可能不清楚。
甚至就是杨亮节不会为此事丢官,同样在许多人的预料当中。
这是由于,老杨是“国舅”、“功臣”先不提,当初行朝在琼州、流求实施粮食的榷卖榷买之政时,所订立的条例中就没有相关官员惩处的内容。
出现此种情况的原因是,那时候就没人想过朝廷的官员会去买卖粮食。
跟随行朝到海上的臣民,实际上多属于“外来人口”,他们原先在琼州、流求均无田产。后来有,是因为行朝施行了分地开荒的政策。并且当时除了一些家人,在陛下“以后会有更多更好的土地”忽悠下,朝臣们又没分到。故此,朝廷官员手中不可能有多少私粮,也就没有了私下里从事粮食买卖的条件。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