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章:学术孤儿的雨林法则 (2 / 4)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25章:学术孤儿的雨林法则 (2 / 4)
        但他很快发现,光靠周教授的介绍还不够。周教授门下有十几个学生和访问学者,想要获得更多的资源和机会,还得靠自己主动。于是,他开始积极参加各种学术会议,从最初的不敢说话,到后来能主动找同行交流,林舟花了整整半年时间。

        记得第一次参加全国现当代文学学术研讨会时,林舟提前做了很多准备,不仅把自己的论文打印了几十份,还准备了精心设计的名片。可到了会议现场,他还是慌了神。看着那些在会场上谈笑风生的学者,有的是名校的教授,有的是已经在核心期刊上发表过十几篇论文的青年才俊,林舟手里的名片都被攥得皱巴巴的。他在会场里转了半天,也没敢把名片递出去一张,最后只能坐在角落里,默默听着别人的发言。

        会议的茶歇时间,林舟看到周教授正在和北京师范大学的刘教授聊天,他深吸一口气,端着咖啡走了过去。“周老师,刘老师,您好,我是林舟,是周老师今年带的访问学者。”他努力让自己的声音听起来不那么紧张,“我之前读过刘老师关于乡土文学研究的论文,特别受启发,这是我的论文,想请您多提提意见。”刘教授接过论文,翻了几页,笑着说:“年轻人有想法,这个研究视角挺新颖的,回头我仔细看看,有什么问题再跟你联系。”林舟连忙递上名片,心里的石头终于落了地。

        从那以后,林舟每次参加学术会议,都会提前了解参会学者的研究方向,准备好针对性的交流话题。有一次,他在一个关于“新媒体时代文学传播”的会议上,遇到了《文艺研究》的编辑张老师。林舟知道《文艺研究》是CSSCI顶级期刊,他之前投过两次都被拒了。会议间隙,他主动跟张老师聊起自己对新媒体文学的研究,还结合自己的论文谈了一些看法。张老师听得很认真,最后说:“你的研究很有现实意义,下次可以把论文直接发给我,我帮你看看。”

        那次会议结束后,林舟把自己修改好的论文发给了张老师。两个月后,他收到了《文艺研究》的用稿通知。当他把这个消息告诉周教授时,周教授笑着说:“你看,机会都是自己争取来的。学术圈虽然讲究人脉,但更看重真才实学,你有实力,再主动一点,自然会有人愿意帮你。”林舟点点头,他知道,自己已经慢慢学会了在雨林里寻找食物和水源,不再是那个只会被动等待的迷路者。

        三、向内扎根:熬夜改稿的“笨功夫”

        成为访问学者后,林舟虽然获得了更多的资源和机会,但他并没有放松对自己的要求。他记得刚读博时,导师跟他说过:“靠山山倒,依墙墙塌,再厉害的导师也不能替你写论文,最终还是得靠自己。”这句话,成了他在学术道路上的座右铭。

        在南京大学的一年里,林舟几乎把所有的时间都花在了写论文和申请课题上。他每天早上七点起床,去图书馆占座,一直待到晚上十点闭馆,回到宿舍后还要继续修改论文到凌晨一两点。有时候思路卡壳,他就拿着草稿纸在校园里转圈,直到想出解决办法才回去。有一次,为了修改一篇关于现当代文学与新媒体融合的论文,他连续熬了三个通宵,最后实在撑不住了,趴在桌子上睡着了,醒来时发现脸上还沾着墨水。

        那段时间,周教授的组会每周都会如期举行,每次林舟都会带着自己写好的论文初稿去参加。组会上,其他同学和访问学者的批评意见往往很尖锐,有时候会把他的论文批得一无是处。有一次,一个博士生指出他的论文在数据论证上存在漏洞,还举了好几个反例,林舟当时脸都红了,恨不得找个地缝钻进去。但他知道,这些批评是宝贵的,能帮他发现自己看不到的问题。

        组会结束后,林舟会把大家的意见一条一条记下来,然后逐字逐句地修改论文。有一篇论文,他前前后后修改了十五遍,从研究框架到论证方法,几乎改了个遍。最后一次修改时,他发现自己之前引用的一个重要文献有误,为了核实这个文献,他特意坐高铁去了上海图书馆,在古籍部里泡了整整一天,才找到准确的出处。当他把修改好的论文发给周教授时,周教授在邮件里回复:“这篇论文已经达到了核心期刊的水平,你的努力没有白费。”

        除了写论文,林舟还积极申请各种课题。他先后申报了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青年基金项目等多个课题。起初,他的申报书要么因为选题不够新颖被淘汰,要么因为论证不够充分被拒。但他没有放弃,每次收到拒稿通知后,他都会认真分析评审意见,然后修改申报书。有一次,他申报的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进入了复评,但最后还是因为“研究方法创新性不足”被刷了下来。那段时间,林舟很沮丧,甚至怀疑自己是不是不适合做科研。

        周教授看出了他的情绪低落,找他谈了一次话:“做科研就像挖井,很多人挖了几米就放弃了,可只要再坚持一下,说不定就能挖到水。你现在的问题不是能力不够,而是还没找到最适合自己的研究方向。再坚持坚持,总会有收获的。”听了周教授的话,林舟重新振作起来。他结合自己在新媒体文学研究方面的积累,重新调整了课题选题,还邀请了周教授和刘教授作为课题指导专家。半年后,他申报的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青年基金项目终于获批了。

        拿到立项通知书的那天,林舟给远在老家的父母打了个电话,电话里,他的声音忍不住有些哽咽。他知道,这不仅仅是一个课题的获批,更是对他这段时间所有努力的肯定。在学术雨林里,没有捷径可走,只有踏踏实实地付出“笨功夫”,才能让自己的根扎得更深,才能在风雨来临时不被轻易打倒。

        第25章:学术孤儿的雨林法则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加入书签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