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章:学术孤儿的雨林法则 (1 / 4)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25章:学术孤儿的雨林法则 (1 / 4)
        第25章:学术孤儿的雨林法则

        林舟把最后一页评审意见塞进打印机时,办公室里弥漫着速溶咖啡和旧纸张混合的味道,隔壁工位的张老师敲键盘的声音像密集的雨点,偶尔夹杂着几声对学生论文的低声抱怨。这是他入职江城科技大学文学院的第三个月,也是他作为“学术孤儿”在科研雨林里艰难摸索的第三个月。

        博士毕业时,导师握着他的手说“以后靠自己了”,林舟当时还没太明白这句话的重量。他的导师是个老派学者,一辈子埋首古籍,人脉资源稀薄得像冬日的阳光。读博三年,他没参加过一次像样的学术会议,没认识过一个圈里的“大佬”,甚至连毕业论文的外审专家,都是导师托了三次关系才找到的。如今成了青椒,看着同办公室里那些要么有“长江学者”导师背书,要么家里有学术渊源的同事,林舟才真切感受到,自己就像被扔进亚马逊雨林的迷路者,手里只有一把锈迹斑斑的小刀,连辨别方向的指南针都没有。

        那天下午的教研室会议,系主任李教授宣布了年度考核指标:三年内至少发表两篇CSSCI核心期刊论文,主持一项省部级以上课题,否则就要面临“非升即走”的结局。林舟攥着笔的手微微出汗,他抽屉里还压着三篇被拒的论文,最长的一篇已经修改了七遍,投出去的期刊要么石沉大海,要么只收到一句“研究视角缺乏创新性”的笼统回复。散会时,教古代文学的王老师拍了拍他的肩膀,语气里带着几分似真似假的关切:“小林啊,年轻人底子好,但也得懂点‘规矩’,光闷头写可不行。”林舟笑着点头,心里却像被针扎了一下,他知道王老师说的“规矩”是什么,可他连入门的门径都摸不到。

        晚上回到出租屋,林舟打开电脑,在百度上搜索“学术孤儿”,跳出的定义让他鼻尖一酸:“在学术圈内因缺乏人脉、资源或导师支持而被边缘化的研究人员,包括青年教师、博士生等群体。”下面的评论区里,满是和他一样的人:“博士毕业两年,一篇核心没发,感觉要被单位淘汰了”“导师不管不问,申请课题连推荐信都找不到人写”“参加学术会议,别人都在交换名片,我只能坐在角落里假装记笔记”。林舟看着这些文字,突然觉得自己不是一个人在挣扎。他想起白天王老师的话,想起考核指标的压力,决定不能再这样被动下去,既然改变不了环境,那就得学着适应这片“雨林”的法则。

        一、找棵“大树”:访问学者的破局之路

        林舟第一次听说“找大树”这个说法,是在一个深夜的学术论坛上。一个匿名用户分享自己从学术孤儿到青年拔尖人才的经历,第一条就是“想尽办法傍上有资源的大佬”。当时他还觉得有些功利,可当自己投出去的第八篇论文又被拒后,他不得不放下所谓的“学术清高”,开始认真琢磨这条路径。

        他翻遍了国内现当代文学领域的学者名单,最终把目标锁定在南京大学的周明教授身上。周教授是业内公认的权威,不仅有“长江学者”的头衔,手里还握着好几个重要的课题项目,更关键的是,周教授每年都会招收一两名访问学者,而且不排斥背景普通的青年教师。可怎么联系上周教授呢?林舟手里只有周教授发表在期刊上的邮箱地址,连一个中间人都没有。

        那段时间,林舟几乎把周教授近五年的论文都读了个遍,还做了详细的读书笔记,甚至连周教授指导的博士生论文都下载下来研究。他花了一个月时间,写了一封三千多字的邮件,不仅阐述了自己对周教授研究方向的理解,还提出了几个具体的合作研究思路,最后才小心翼翼地表达了想申请访问学者的意愿。邮件发出去的那天晚上,林舟失眠了,他既怕石沉大海,又怕得到的是敷衍的拒绝。

        没想到三天后,他竟然收到了周教授的回信。邮件很短,只有两百多字,但语气很温和,说他提出的研究思路很有价值,让他准备一份详细的个人简历和研究计划。林舟激动得差点从椅子上跳起来,他立刻请假回了一趟老家,把父母攒的五万块钱取了出来,访问学者没有工资,还得自己承担学费和生活费,可他知道,这是他唯一的破局机会。

        准备材料的过程比他想象的更艰难。周教授要求研究计划必须结合当下的学术热点,还要有具体的可行性分析。林舟每天只睡四个小时,泡在图书馆里查资料,修改了十几遍才敢发给周教授。中间有一次,周教授指出他的研究方法存在漏洞,林舟连夜坐高铁去了南京,在周教授的办公室外等了三个小时,才得到十分钟的指导。那天南京下着大雨,林舟从周教授的办公楼出来,浑身都湿透了,可心里却像揣着一团火。他知道,自己离那棵“大树”越来越近了。

        三个月后,林舟收到了南京大学的访问学者录取通知书。出发去南京的前一天,他请办公室的同事吃饭,王老师端着酒杯意味深长地说:“小林啊,你这步棋走对了,以后可得多跟周教授走动走动。”林舟笑着点头,心里却很清楚,这只是他在雨林里找到的第一处水源,后面的路还长得很。

        二、向外突围:学术会议上的“破冰”

        在南京大学做访问学者的日子,让林舟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周教授虽然忙,但每次组会都会带着他们这些访问学者一起参加,还会把他们介绍给其他高校的学者。林舟第一次感受到,原来学术圈不是只有冷冰冰的审稿意见,还有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和互助。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加入书签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