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20章:高校科技管理体制上的新突破 (4 / 5)
2015年前后,高校自身已深刻认识到“科研与转化两张皮”的危害:一方面,大量科研项目“为科研而科研”,与市场需求脱节,导致成果无法转化;另一方面,企业急需的技术,高校因缺乏针对性研发而无法提供,形成“科研无用、需求无应”的尴尬局面。
这种局面直接影响了高校的核心竞争力。我校在“211”高校2014年的学科评估中,“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因“成果转化贡献不足”,排名较上一轮下降2位,这些现实压力,让高校管理层意识到:不解决成果转化问题,就无法实现“内涵式发展”。
更重要的是,科研人员的需求也在变化。2014年,“80后”教授已成为高校科研的中坚力量,他们不再满足于“发表论文、获得职称”,而是更希望“自己的技术能真正用在生产中”。某高校年轻教授的话颇具代表性:“我研发的‘环保型涂料技术’,如果能在企业落地,每年能减少10万吨VOC排放,这种成就感比发表10篇SCI论文还强。”但在科发院时代,科研人员要自己找企业、谈合作、办手续,耗时耗力,很多人最终选择“放弃转化”。成立转化中心,相当于为科研人员配备了“专业经纪人”,让他们能专注于技术研发,这是高校满足科研人员需求的必然选择。
四、人员分流与扩充的深层考量:从“管理型团队”到“转化型团队”的能力重构
机构改革的核心是“人”,科技合作与成果转化中心的成立,不仅是机构的拆分,更是人员队伍的“重构”。2014年前后,高校在人员分流与扩充过程中,始终围绕“打造专业化转化团队”的目标,既考虑“历史传承”,又兼顾“能力补位”,最终形成了“核心团队留任、专业人才补充、跨界人才引进”的人员配置逻辑。
(一)原成果与推广处人员的分流:保留“技术基因”,释放转化活力
原科发院下属的成果与推广处,是转化中心的“核心班底”。2014年前后,这类科室通常有3-5人,大多具有“科研背景+管理经验”的双重特质,他们既懂高校科研流程,又了解基本的成果推广方法,是转化中心不可或缺的“种子力量”。
分流过程中,高校主要考虑三个因素:一是“意愿优先”,优先选择对成果转化有热情、有经验的人员。某高校在分流时,通过“个人申报+科室推荐+院级考核”的方式,从原成果与推广处8人中选出7人进入转化中心,其中1人因“更擅长行政管理”留在科发院,这种“人岗匹配”的选择,避免了“强行分流”导致的积极性不足问题。二是“职能衔接”,原成果与推广处的核心工作(如成果登记、专利申请、合作初步对接)全部移交转化中心,确保工作不脱节。我校原成果与推广处主任担任转化中心副主任,负责统筹原有业务,实现了“平稳过渡”。三是“能力提升”,对分流人员进行针对性培训,比如派往国家科技成果转化中心学习“技术转移流程”,到地方技术交易所学习“专利运营技巧”,帮助他们从“兼职转化”转向“专职转化”。
原分流人员的价值,在转化中心成立初期尤为明显。某高校转化中心成立后的第一个月,原成果与推广处的工作人员就梳理出全校“有转化潜力的专利”120项,其中30项是之前因“没人跟进”被遗忘的成果。他们还利用熟悉院系的优势,快速对接了15位有转化意愿的教授,为转化中心打开了工作局面。正如某转化中心主任所说:“这些人是‘桥梁’,一边连着高校科研,一边连着市场需求,没有他们,转化中心就成了‘空中楼阁’。”
(二)内部人员扩充:从“管理岗”到“转化岗”的跨部门选拔
仅靠原成果与推广处的人员,无法满足转化中心6个科室的需求。2015年前后,高校普遍从校内其他部门选拔人员,扩充转化团队,选拔的核心标准是“能力互补”,弥补原团队在“市场对接、知识产权、项目管理”等方面的短板。我作为科发院老科长,也在科技转化中心成立1年后,申请从科发院调到了科技合作与成果转化中心****办公室,实现了从以前的纵向管理再到横向开发的转身。
选拔主要集中在三个方向:一是从教务处、研究生院选拔“懂学科、懂人才”的人员,充实到“校企合作科”“****科”。这些人员熟悉高校学科布局与人才优势,能快速匹配企业的技术需求。二是从财务处、审计处选拔“懂经费、懂政策”的人员,充实到“综合办”“项目办”。转化中心涉及大量横向经费管理、转化收益分配工作,需要熟悉财务政策的人员把控风险。三是从图书馆、档案馆选拔“懂信息、懂检索”的人员,充实到“知识产权科”。这些人员擅长文献检索与信息分析,能帮助科研人员评估专利价值、规避侵权风险。
内部选拔的优势在于“熟悉高校环境”,人员能快速上手工作。但也存在不足:大多缺乏市场经验,对企业运作模式不了解。因此,高校通常会安排内部选拔人员到企业“挂职锻炼”我校2015年就选拔5名转化中心人员到当地龙头企业技术部去挂职半年,回来后他们制定的“校企合作流程”,更贴合企业需求,合**议履约率从60%提升到85%。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