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国安邦 (2 / 2)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治国安邦 (2 / 2)
        这似乎对每一个刚上任的皇帝都非常重要事,到了赵匡胤这,已经不是重不重要的问题了,而是要命的问题。

        地方藩镇实力过强导致的后果已经延续了上千年,到了赵匡胤所处的五代十国时代,发展到了无可救药的地步。赵匡胤再不采取措施,估计自己棺材板刚盖上,叛乱就会发生。

        为此赵匡胤设立了许多节度使,但只是徒有其表,没有什么太大的权利。政事、军务和财政这几个大机构,都由赵匡胤自己直接来统领,另外还设置了御史台,把权力牢牢的抓在了皇帝的手中。

        还设置参知政事、枢密使,让他们来分化宰相的权力,实现把军、政、权分开的目的。赵匡胤觉得这还不够,后面又设置通判来与他们相牵制。

        严格禁止大将将辖区内的文官权限交给自己的亲信武将,因此地方文官得以重新执掌行政权力。而武将从此仅仅掌握训练、带兵的权力,而不得干预州郡的行政事务,武将成了空架子。

        正如节度使被知州等官员所取代那样,朝廷也开始在地方委派知县担任地方行政官员,而不再由镇守将校兼任。

        就这样,你黏着我,我黏着你。离开了谁都不行,不然事就办不成。极大的限制了文臣的权利,武将也被架空,真正的把谋反扼杀在了萌芽里。同时繁杂庞大交织错节的官僚机构加重了国家负担,事情的处理变的复杂起来,尤其是调兵,往往战争发生几个月后,部队才刚刚集结。

        因为赵匡胤所颁发的制度太压制武力的发展,也可能是因为赵匡胤黄袍加身的原因,他意识到了兵权和武力的重要性,所以赵匡胤认为武人的威胁比较大。相对而言,文人就比较好发展。

        但文官政治发展到了一定程度,却走上了重文抑武的轨道,逐渐成为宋朝的另一个弊病,这想必是宋太祖、宋太宗未曾想到的。

        2、重视文人

        对武人的压制,导致许多官职将有文臣担任。文人这块很却货,这极大刺激了宋朝的科举制。

        科举制从隋唐开始,很多制度并不完善,存在很多弊病。到了宋朝时期做的还是比较到位与全面的,其中较为明显的就是,将考官锁于贡院之中,断绝他们与外面的联系,使他们无法与外面一起协商作弊。第二,将考生的试卷都给密封起来,直到考试考完,才能公布姓名,也为后面考试制度的发展打下了基础。还有对于考官比较亲密的人会再派另外的考官进行监考,使其无法作弊等。

        赵匡胤对文人很重视,让其担任武职统兵打仗。并留下了一条“不杀士大夫”的命令。正是这个命令让后来的辛弃疾,苏轼等大佬,保留了生命,创造出了那些精彩的古诗词。

        宋朝是文人的巅峰时期,他们不仅占据着主要职位,拿着高薪,无论怎么怼皇帝,都没什么大事(最起码不用死)。

        或许在以后这些文人们会办砸错很多事,做错很多事,但他们的内心却一直是忠于宋朝的。这的确和赵匡胤的初衷一样。相比有能力的人和忠诚的人,毫无疑问,每个领导都是会选择后者的。

        【本章阅读完毕,更多请搜索墨缘文学网;http://wap.mywenxue.org 阅读更多精彩小说】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加入书签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