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五回 大主劳魂绕独木桥 蛮谢克血撒梨树湾1 (7 / 8)
梨树湾大致呈半月形,低的一方面临两山间的主沟,其余半圆形的弧线外则是坡度较陡的郁郁葱葱的松树林。
那块荒地被高高低低的植物罩得几乎密不透风,人若不挥舞着弯刀开路,是很难穿行其中的,就是牛群羊群,也很难走进去吃草。
荒地中,长得最高的是东一棵西一棵、爬满刺藤葛麻藤的松树。松树除了人们都知道到的四季常青之特点外,其实还有一个更显著的特点,就是它的年龄明明白白摆在那里,任何人都可以轻而易举地“数”出来。松树只在春天发一次梢,叫春梢,(有的树种夏季还发一次梢,叫夏梢。)春梢向四周平伸出三四枝桠枝,形成一层,因此,一层桠枝就是一岁。两层桠枝间两三尺高的一段,就是那一年生长的高度。如果某段高度较短,说明该年年景不好,最大可能是天旱。据此,可以倒着推算出是哪一年天旱了。
谢克很容易地数出这些松树大多有十二三岁了,换句话说,这块地大约是在解放后不久的五二、三年左右被撂荒了的。那时刚进行了土改,贫农有了自己的田地,也许就把梨树湾撂荒了。
那样说是有根据的。一天晚上,林场组织知识青年们参加了附近一个生产队的忆苦思甜大会。会上,社员们说来说去跑了题,几个贫下中农议论起哪个时期的生活最好?他们很快得出的结论是:刚解放了,分了土地单干时。有个贫农幸福地回忆说:那时刚分了田地,又是各干各的,身上有使不完的劲。
说起第一次去浴溪口缴公粮,有个贫农抢着说:“那次,谁也拿不准要缴多少公粮,生怕背少了跑二趟,便估谙着背了一口袋。只见那临时收粮点的坝坝中,没有秤也没有斗,只放了张大方桌。”
“收粮开始了,我排在头里,不知道怎么办,那个工作人员喊我把背的谷子倒到桌面上!”
“哎呀,原来那桌子是当秤用的!桌面堆不下的,各人就背回来了!”
“你想,一张方桌面子堆得了好多谷子嘛。”那个贫农又补充道。
用桌面当秤收公粮,这办法倒很新奇,知识青年们都是第一次听说。
比松树矮些的是各种杂树,当地森林中最常见的是松树,其次是柏树,这两种树都可成材,习惯上,把松柏之外的树都叫杂树,青杠树,桦树,板栗树、野梨树等都是杂树。这道山湾叫梨树湾,就是因为沟边有两棵野梨树。那两棵野梨树品质算好的,结的梨子很大,味道虽淡,也可解渴充饥,更可喂猪,故被有意识地保留下来了。
杂树中最没用的是马桑树,主干弯弯的长不高,连当灶楔子也不合格,砍柴人绝不会砍马桑树。
哦,灶楔子是柴的别称。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