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二回 兴隆路读红军石刻 牛儿沟听传奇故事1 (7 / 7)
场长大约四十岁出头,中等身材,穿了一件七八成新的蓝咔叽布的中山服。他一一抓住知识青年们的手,满面笑容地用力紧握。谢克也用力握住那手,那是一只宽大有力、满是老茧的手掌。
新来的知识青年们跟着领导们进了兴隆场。街面铺着石板,街的两旁全是穿斗木结构的瓦顶平房,边上的房屋多是吊脚楼。街很短。对很短的街,最常见的比喻是:在街的这头摔一扑爬,要到街的那头去捡帽子。
街面铺着石板,两边的屋檐遮住了半边街,在那儿,决不会有任何可以称为车的东西与行人争道,不要说汽车,便是牛车、鸡公车、板板车都没有。当然,自行车就更没有了。
公社大院坐南朝北,居高临下,颇有特色。大门两旁,悬挂着标志性木牌。众人拾级而上,进了大门,是一条窄窄的通道。那通道两边是板壁,顶上也是木板大约有两三丈长,一π多宽(注:π为读音。四川方言中两手侧平举,两中指间的距离称为一π,但作者未能找到这个汉字,只好用π来表示这个字音,知道的读者也可在评论中指出正确的字来)。穿过通道,知识青年们发现自己已经站在一个大四合院的庭院中了。(见插图)
庭院约有五七丈宽阔,可容三五百人站立。迎面一壁四五尺高、乱石砌就的堡坎,要上堡坎,需走两边各有七八级的石梯坎。一栋两层木楼立在堡坎上,八根粗大的白水柱——就是廊柱,搁在一尺多高的鼓形柱脚石上。底楼走廊没有栏杆。走廊左边有一架木楼梯上二楼。二楼走廊有结实的木栏杆。
庭院两侧对称的各有四间厢房,都是平房。
这座楼坐北朝南,背山面沟,知青们在庭院中回过身来,发现刚才通过的通道,原来是一座戏台的台底。戏台结构颇为繁复:两角的挑梁雕刻成龙头,很多地方都密密地雕有复杂精细的花草虫鱼,原本肯定刷了鲜明的色彩,可惜多年没有维护,大多已经褪色了。
除了那座戏台,其他建筑都是柏木为柱,松板为墙,无任何油漆色彩,看来年代虽不会十分久远,但大约也有十数年的历史了。只有两层的楼房本来算不上怎么高大,一来它的基础比前面的街道高,二来除它之外都是平房,如众星捧月般把这栋兴隆公社最高权力机关的木楼屋烘托得有了些气势。
为表欢迎之意,公社领导特意招待知青们在公社管委会休息了几天。楼上已经腾空了两间大房间,男女各一间,知识青年们自带了被盖卷,往木楼板上的稻草堆上一铺就行了。
一九三三年这里曾是红四方面军的根据地,这一带参加红军的多得很,时至一九六五年,兴隆公社还有好几个运气极好、从当年的枪林弹雨中幸存下来的老红军。不知怎么搞的,老红军们的待遇差别很大,有的住专门的红军疗养院,有的则住在乡下。
第二天,公社领导安排了几个老红军给知识青年们讲红军的故事。
“老红军”这样的称谓,在那个时代的青少年脑海中,本身就很有几分神秘色彩,红军的故事,以往也是只能在书本上和电影里才能看到的,能亲眼目睹耳闻,当然令知识青年们很有几分兴奋。
【本章阅读完毕,更多请搜索墨缘文学网;http://wap.mywenxue.org 阅读更多精彩小说】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