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明之习俗 (1 / 2)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中华文明之习俗 (1 / 2)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上下五千年,在与自然相博中,在与同族相处中,在与异族相拼中,积累了经验,慢慢形成一个习惯,这种习惯久而久之就成了习俗,大家都认可。

        有了文字这个基础,它经验教训记录,能被文字记录的就是这个文明的记忆,成为文明的一部分。一个民族,特别是有悠久历史的民族,一定会有许多值得纪念的日子,一定会有许多一起庆祝或惦念的活动,这就是传统节日。

        中华文明发展中,这样的传统节日非常多,最重要节日有春节、元宵节、寒食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重阳节、中秋节、腊八节等,因为他们到现在还在实行,作为中华民族的民族象征之一。这些传统节日都以我们特有的传统历法——农历计算日期。比如春节是农历正月初一,元宵节是农历正月十五,寒食节是清明节前一天,清明节是农历三月初八,端午节是农历五月初五,七夕节是农历七月初七,重阳节是农历九月初九,中秋节是农历八月十五,腊八节是农历腊月初八。如果用现在**用的公历,就会发现时间变化很大,无法与节气对应上,所以我国特有的历法不仅计算时间,还计算气候,便于安排农时,也算作是我们习俗的特制吧。

        春节是我国传统习俗中最隆重的节日。春节习俗各地大体相同,但也有细微的不同之处。春节既庆贺过去的一年,又祈祝新年快乐、五谷丰登、人畜兴旺。有的地方迎龙舞龙为取悦龙神保佑,风调雨顺;有的地方舞狮镇慑糟蹋庄稼、残害人畜之怪兽。随着时代的的发展,一些封建迷信色彩浓厚的活动逐渐淘汰了,如接神、敬天等活动;一些活动仍流传很广,如燃鞭炮、贴春联、挂年画、耍龙灯、舞狮子、拜年贺喜等习俗。相传尧舜时期,我国就有了这个节日,而殷商甲骨文的卜辞中,有关于春节的记载,有庆祝岁首春节的风俗,说明那时已经走了这个庆祝活动。到了公元前104年汉武帝太初元年,我国创造了独具中国智慧的太初历,不仅记录了时间,还与农时相结合,方便了农业生产,也确定了节日的时间,当时就明确规定以农历正月为岁首。从那时起,农历新年的习俗就流传了2000多年。直到新中国成立,改用公元以后,这个节日就改为春节。

        元宵节与春节时间上相隔不久,又称上元节、灯节。元宵节起源于汉朝,据说是汉文帝时为纪念“平吕”而设。汉惠帝刘盈死后,吕后篡权,周勃、陈平等人在吕后死后,平除吕后势力,拥立刘恒为汉文帝。因为平吕日是正月十五日,此后每年正月十五日之夜,汉文帝都微服出宫,与民同乐以示纪念,并把正月十五日定为元宵节。元宵节这天的庆祝主要在晚上进行,我国民间的传统,在一元复始,大地回春的节日夜晚,天上明月高悬,地上彩灯万盏人们观灯、猜灯谜、吃元宵合家团聚、其乐融融。宋代才始有吃元宵的习俗,元宵即圆子,用糯米粉做成实心的或带馅的圆子,可带汤吃,也可炒吃、蒸吃。

        寒食节比较特殊,现代庆祝活动较少了。以前这个节日里严禁生火,只能吃寒冷的食物。按节日计算这个节日应该在冬至后的一百零五天或一百零六天,大概就是清明前一、二日。这个节日有一个传说。相传,春秋晋国公子重耳在外流浪,忠臣介子推一直追随,当食物短缺时,居然割下自己大腿肉给重耳吃,这样才保住重耳的命,而重耳回国做了国君以后,对所有的有功之臣大肆封赏,却唯独没有赏赐介子推,介子推于是隐居山林。重耳听到之后,很惭愧,为逼介子推出山受赏,便命人放火烧山,子推宁愿抱烧死也没有出山。后来,重耳命令每年这一天不得生火做饭,以此追念子推,表示对自己过失的忏悔。

        清明节依农历推算在三月上半月,折算到公历后,大致在每年四月五日或六日。历史上这一天天气转暖,风和日丽,万物到这一天都整洁而清明,因此得名。这一天家家户户扫墓、踏青、荡秋千、放风筝、插柳戴花等。

        端午节又称端阳、重午、重五。端午原是月初午日的仪式,因“五”与“午”同音,农历五月初五遂成端午节。大部分人认为该节与纪念屈原有关,因为屈原忠心但被罢官,悲痛之余便投汨罗江自尽,后来人们以吃粽子、赛龙舟等来悼念他。端午还有喝雄黄酒、挂香袋、插花和菖蒲、斗百草、驱“五毒”等习俗,这些活动已成为千古不变的习俗,从古至今一直在沿续着。若说到端午节的来历,不得不提韩国,这本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却被他们抢申了世界历史遗产名录,实际上他们的端午与我们完全不同。只是一个祭祀仪式,只是说明他们古代从我们国家学习了许多文化。

        乞巧节又称七夕节。相传,天上的织女嫁给了地上的牛郎,王母娘娘将织女抓回天庭,只许两人一年一度鹊桥相会。每年七月初七晚上,妇女们趁织女与牛郎团圆之际,摆设香案,穿针引线,向她乞求织布绣花的技巧。在葡萄架下,静听牛郎织女的谈话,也是七月七的一大趣事。是中国传统节日中最浪漫的节日。

        中秋节又称团圆节。农历八月在秋季之中,八月十五又在八月之中,故称中秋。中秋节的主要是赏月、祭月、观潮、吃月饼等。

        重阳节又名重九节,九月九,荣萸节,菊花节等。重九日是古代即有的庆祝风俗。唐代把重阳正式定为节日。从唐代开始,重阳节人们有登高、插茱萸的习俗。重阳节的起源,最早可以推到春秋战国时代。贾出宫后传出在皇宫中,每年九月九,都要佩茱萸、食莲饵、饮菊花酒,以求长寿。于是,重阳之俗便从宫中传到了民间。

        腊八节是古代岁末祭祀祖先、祭拜众神、庆祝丰收的节日。腊八这一天有吃腊八粥的习俗,腊八粥也叫“七宝五味粥”。我国喝腊八粥的的历史,最早开始于宋代,有一千多年历史了。每逢腊八这一天,朝廷、官府、寺院、黎民百姓家都要做腊八粥。到了清朝,喝腊八粥的风俗更是盛行。

        小年在腊月二十三这一天,是民间祭灶的日子。据说,每年腊月二十三,灶王爷都要上天向玉皇大帝禀报这家人的善恶,让玉皇大帝赏罚。因此祭灶时,把关东糖用火融化,涂在在灶王爷的嘴上,这样,他就不能在玉帝那里讲坏话了。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加入书签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