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明之戏曲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中华文明之戏曲
        中国戏曲是中华文明的特殊艺术形式,从古至今戏曲种类繁多,据不完全统计,中国各种戏曲约有三百六十多种,山西梆子、山东梆子、川剧、三角戏、义乌腔、弋阳腔、广东汉剧、云南壮剧、云南花灯戏、丹剧、木偶剧等。其中最著名的是五大戏曲:京剧、越剧、黄梅戏、评剧、豫剧。

        历史上最先使用戏曲称呼的是宋代的刘埙,他的《词人吴用章传》中提出“永嘉戏曲”,从近代王国维开始,才把“戏曲”用来作为中国传统戏剧文化的通称。

        戏曲是中国传统艺术之一,表演形式为载歌载舞,有说有唱,有文有武,讲究“唱、念、做、打”,在世界戏剧史上独树一帜。中国民族戏曲,从先秦的“俳优“到汉代的“百戏”,唐代出现“参军戏”,宋代有杂剧,南宋演绎南戏,元代杂剧,直到清代地方戏曲的空前繁荣,到京剧的形成,一路走来,中国戏曲不光演绎了生活,也演绎了历史,为第代代人丰富了生活。

        先秦时代,戏曲处于萌芽。原始社会,氏族聚居的村落产生了原始歌舞,并随着氏族的逐渐壮大,歌舞也逐渐发展与提高。春秋战国到汉代,在娱神的歌舞中逐渐演变出娱人的歌舞。汉魏到中唐,又先后出现了以竞技为主的“角抵”、以问答方式表演的“参军戏”和扮演生活小故事的歌舞,这些都是萌芽状态的戏曲。

        唐代中后期,中国戏曲飞跃发展,戏曲艺术逐渐形成。唐代经济高速发展,为艺术的繁荣奠定了经济基础,也促进了戏曲艺术的自立门户。诗歌的声律和叙事诗的成熟给了戏曲决定性影响;音乐舞蹈的昌盛,为戏曲提供最雄厚的表演、唱腔基础;教坊梨园的专业性研究,正规化训练,提高了艺人们的艺术水平,歌舞戏剧化历程加快,产生了一批用歌舞演故事的戏曲剧目。

        宋、金两代以杂剧、院本为主,是中国戏曲的继续发展。宋代的杂剧、金代的院本从乐曲、结构到内容,都为元代杂剧打下了基础。

        元代杂剧是中国戏曲成型的标志。它具备了戏曲的基本特点,标志着中国戏曲进入成熟的阶段。12世纪中期开始,逐渐产生了职业艺术和商业性的演出团体,有了专门写剧本的作家,如关汉卿创作的《窦娥冤》、马致远的《汉宫秋》以及《赵氏孤儿大报仇》等作品。这个时期是戏曲的繁荣时期。

        明清是传奇发展起来的时代。明代传奇是在宋代杂剧的基础上,与南方地区曲调结合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兴的戏剧。明中期,传奇作家和剧本大量涌现,成就最大的是汤显祖。他一生写了许多传奇剧本,《牡丹亭》是他的代表作,直到今天,“闺塾”、“惊梦”等片断还活跃在戏曲表演的舞台上。此时江南兴起了昆腔,安徽、江西兴起弋阳腔。明后期的舞台,开始流行折子戏。所谓折子戏,是指从有头有尾的全剧本的传奇剧目中摘选出来的演片段。它只是全剧中相对独立的一些片断,但是在这些片断,场面精彩,唱做俱佳。折子戏的脱颖而出,是戏剧表演艺术强劲发展的结果。

        明末清初时的地方戏,主要有北方梆子和南方的皮黄。京剧是在清代地方戏高度繁荣的基础上产生的。清同治、光绪年间,出现了第一代京剧表演艺术家及不同流派的宗师,标志着京剧艺术的成熟与兴盛,不久之后,京剧向全国发展,特别是在上海、天津,京剧成为具有广泛影响的剧种,戏曲迎来了一个新的高度。

        时光荏苒,到了近代。辛亥革命前后,一批有造诣的戏曲艺术家从事戏曲改良活动。梅兰芳在五四前夕演出了《邓粗姑》《一缕麻》等时装新戏;袁雪芬举越剧改革大旗,主演鲁迅名著《祥林嫂》,率先形成了融合编、导、舞、音、美为一体的综合艺术机制,开了中国戏曲艺术写意与写实相结合的先河。

        新中国成立后,涌现了一批优秀剧目,戏曲艺术发展到今天,经过不同的时代,不断适应新时代、新观众的需要,保持和发扬民族传统的艺术特色,戏曲界提出的现代化与戏曲化的问题,已成为新的问题戏曲发展问题。

        从戏曲发展的历史脉络中,可以清晰的看出,中国戏曲是一种高度综合的民族艺术,以唱、念、做、打的综合表演为中心的富有形式美的戏剧形式。它也是程式化的反映生活的表现形式。程式化直接或间接来源于生活,但它又是按照一定的规范对生活经过提炼、概括、美化而形成的。同时,它以虚拟为基本手法。极大地解放了作家、舞台艺术家的创造力和观众的艺术想象力,从而使戏曲的审美价值获得了极大的提高。

        戏曲表演有角色定位,分为生、旦、净、丑这些行当,就是我们电视剧本中的角色,主角配角等。各行当都有自己的一套技术格律——程式,演员必须运用行当的程式,而不是运用直接的生活材料来创造角色,这是戏曲在塑形象的方法上的一大特点,是某一种类型人物的共同生活特征——年龄、身份、气质、神态、行动、举止,以及表现这些特征的一套表演程式,所以演员的基本功就是掌握某一行当的程式,掌握了就等于在某种程度上掌握了这一行中所能包括的这类人物的基本特征。行当的某些程式,已经提炼到了几下子就抓住了人物精神气质上的特征。历来的优秀演员,当他们运用行当的程式来创造具体角色的时候,总是要根据自己对生活、对角色的理解,对程式进行选择、组织、集中,使之与角色相适应;并不是把现成的一套程式往角色身上一用,就算完成了角色塑造。即使扮演的是前辈已经创造了的传统形象,也要经过再创造的过过程,即赋予角色自己的体验,让这个角色在自己的身上活起来,根据自己的体会来充实它、丰富它,角色就会有新的色彩。

        戏曲也离不开音乐,属于中国民族民间音乐。它是戏曲艺术中表现人物情感,刻画人物性格,烘托舞台气氛手段,也可以根据它来区别不剧种。它是从民歌、曲艺、舞蹈、器乐中发展而来。这种戏曲音乐有特有的形式、表现手法、艺术技巧,具有强烈的民族戏曲风格。戏曲音乐的创作,具有民间创作的性质,具有浓厚的民间音乐的兴致。这是因为它从民间来,有深厚的民间特色,其运用的本就是各地的方语音、各地的民歌及说唱音乐。各个剧种的音乐是民间行乐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世世代代集体创作的成果,凝聚着世代民间艺人的艺术智慧。历史上的戏曲音乐也是通过口头传唱,不断衍变。作曲的过程与演唱的过程,两者合而为一。戏曲音乐大到贯串戏剧演出的音乐结构,小到曲牌、板太唱腔、锣鼓点等的结构,都离不开音乐程式的组合与运用。

        具体来说,戏曲音乐包括声乐和器乐两部分。声乐主要是唱腔和念白,它是戏曲音乐的主体;器乐包括不同乐器组合的管弦乐和打击乐。

        戏曲音乐以声乐部分为主体。传统美学认为人声歌唱比器乐伴奏更为亲切动人,更易唤起观众的理解与共鸣。戏曲音乐刻画人物形象,主体依靠声乐,用优美的唱腔与动人的演唱刻画。戏曲分为抒情性唱腔、叙事性唱腔和戏剧性唱腔。抒情性唱腔字少声多,旋律性强,用于抒发内心感情;叙事性唱腔字多声少,朗诵性强,用于叙述、对答;戏剧性唱腔节拍自由,节奏灵活,用于表现激昂情感。声乐就用此三类曲调的交替,构成了戏曲音乐变化多端的戏剧性。

        声乐的技法分为唱腔和念白。唱腔在演唱上注重字与声、声与情,清晰准确地表达字音与词义,表达戏剧中人物的思想感情。念白用于戏曲中人物的内心独白和对话。唱与念,是戏曲声乐的两大组成部分。有成就的演员唱念字音,抑扬顿挫,富有感染力。

        器乐的技法用于声腔的伴奏和开场,配合舞蹈、武打,烘托舞台气氛。打击乐器用来统一和增强控制舞台节奏,它是中国戏曲中特有的艺术表现手段。戏曲采用器乐作为表现手段,主要用于伴奏唱、念、做、打,开展戏剧矛盾,塑造人物性格,抒发思想感情和渲染舞台气氛。器乐伴奏的任务由乐队担任。戏曲乐队由两部分组成——弦管乐和打击乐。器乐在戏曲音乐中处于辅助地位,但种类却相当丰富。如昆剧的曲笛,秦腔、豫剧、河北梆子的板胡,京剧、汉剧的胡琴,山东吕剧的坠子琴等。

        中国戏曲如此丰富的内容、独特的民间性质,每一次发展、每一个进步都带有民间艺人的智慧光环,在每一种戏曲形式中都凝聚着当时、当地的地方风情,历史风情,随着时代的发展,高科技的东西逐渐充满民间土壤,戏曲发展的土壤消失了,他们面临消失的风险,但其中的智慧却值得今天的我们学习。

        【本章阅读完毕,更多请搜索墨缘文学网;http://wap.mywenxue.org 阅读更多精彩小说】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加入书签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