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曾经的楼房 美好的愿望
曾经的楼房美好的愿望
1975年我出生于郑州西南的一个叫做黄岗寺的村落里。那时村子里除了草房,就是瓦房。早年听家里祖母说,民国时村子饱受战火,乡民深受其害,村民的房屋常被军阀强行征用。特别是抗战时期,村舍寺庙几乎被日军烧尽。又碰上大饥荒年代,村民流离失所,饿死人数,数目惊心令人发指。那时人们最美好的愿望就是有田种,有房住,有饭吃。即便是建国以后,祖辈几代人住在一所民房里,也不稀奇。我四爷解放初最先搬出祖居,房子是从地主那里分来的。十年动荡后,祖父带着我们一家人搬出了那个祖居小院,住上新居。家里盖了两所房子。东边一所草房,北边一所瓦房。叔叔因为刚结婚,住进了红砖瓦房。那时住在草房里,我经常向父亲说出自己的羡慕之情。后来我的叔叔一家划了新宅基院搬离出去。瓦房留给了我们,我们住房条件改善,一家八口住房,不再挤住在一起。
童年时我上“育红班”是在村西大队院里。这是解放前村里“地主”修建的最早的楼房。青砖蓝瓦的,透过厚重的木门,能看到黑暗屋里的木梯子。人们上楼时踩在上面咚咚作响。就是那样的楼房里,“文革”时整天“造反派”喊着“斗争”口号。村里面还有个卫生所,红色砖瓦楼房。听父亲说“文革”前一个“资本家”盖的。因为盖楼房,和台湾省有亲戚,被打成“走资派”,天天批斗会上,放映着幻灯片,当成了教育“革命”群众的“反面”教材,被戴高帽游街,受尽了****。这些个错误路线背后故事成了童年的梦魇。
到了80年代初期,村子东头紧挨着郑密路建起来一个小工厂。小工厂是个校办工厂,扶植乡镇企业为了发展村里青少年教育。虽然是蓝砖,但是很气派。村子借助着改革的春风开始发展起来。到了80年代中期,村里不但有了新的村委会大楼,又盖了村办幼儿园,村办中小学。全部都是楼房。当时教育设备都很先进。那时我是小学生在庄严的鼓号队音乐中被同学带上了红领巾。学校先后被评为市级,省级文明单位,时任国家教委领导还曾经视察过校园,相关新闻上过省会各大报纸。
80年代中期,村里责任田承包到户,有了自由经营权。人们积极性提高了。包括我这个小孩子,利用星期天我三轮车到市里抢占“马路“市场买菜。两个哥哥到了结婚年龄,村里分了两个宅基地。爸爸一下子盖了两栋楼。屋内家具,电器一应俱全,另外还添了一辆摩托车。那时还是头一批宅基地楼房,村里老少爷们见了都夸我一家人很能干呢。
80年代晚期,我和三哥节假日去看菜园。站在温室上往北遥看,城里的高楼清晰可见。哥哥经常用手指指着喊:“那个是二七纪念塔,那个是十八层大楼。”十八层大楼就是指的是郑州火车站附近的中原大厦。我是农村的孩子,经常像数星星的孩子一样,数着城里的楼房。那时二七塔看不见了,新的楼房挡住了。“那是黄和平大厦(格兰仕大酒店),比原来那个十八层大楼还高。”我们争论着,兴奋着,向往着。闯入自己眼帘的高楼越来越多,数也数不清。比如金博大,裕达国贸。这些高楼成为“新秀”,压过当年的玉树临风的“十八层大楼”。
数楼房反映我从小就有的美好的愿望,想当“城里人”。童年时父亲骑着加重自行车去城里。当时我坐在前梁上,沿路看到很多楼房。比如郑密路旁汽车大队的红砖楼房。羡慕每天人家上楼梯到阳台,养花晒衣观景还挺美。这种职工家属楼房,测绘学院,粮食学院甚至村附近的“中原窑厂”,比比皆是。建设路的苏式居民楼都很美观。我常想,怪不道都想“农转非”,整天可以鱼肉蛋奶,要是自己哪一天也能踩着楼梯住上居民楼才叫幸福呢。不过,当时我心中最神圣的地方却是二七纪念塔。每次到跟前,总有省不得离开的感觉。还有“***”那个大楼,在楼上可以买到想要的书籍。
九十年代中晚期,郑州修建了南三环。村里沿路旧民房全拆后,出现了几个安置新区。村民们在安置新区内按照规划,建成了一排排新的楼房,几乎每家都三四层,而且都出前后阳台。我家因为兄弟姐妹多,也有了新的宅基院子。阳台被玻璃封得严严实实,太阳下闪闪发光。那时村里来了不少外来务工人员。白天夜里人流如织。尤其一到夜里,霓虹闪烁,生意红火,村子跟个“小上海”似的。其中服装厂的很多,通过火车站服装批发市场,远销全国各地。那时我家不但种粮种菜,还有房子出租,手里票子多得数起来手发抖,这连城里的人都羡慕。
进入2000年后,城市化进一步发展。村子里外全是楼房。厂矿外迁,环境得到治理。城市道路交错纵横,到处是街头公园。村里出现了许多大型的商品小区和高档的购物广场,给人感觉就像生活在城里。发展到2010年后,为了顺应时代发展,响应政府号召,回馈百姓心声,村庄打造了成高起点高品味高档次精品小区。2015年回迁后,出门回家坐电梯。整个楼梯三十余层,比“十八层大楼”还高。隔窗向北看,郑州的发展早已高楼林立。曾经树房子的孩子,再也数不清。向南看,新的高楼如春笋破芽,日渐挺拔。向西看,起初还能看到荥阳新密的山脉,最近也看不到了。我虽然生活在高楼上,却被城市楼群像森林般包围着。每天读报纸看电视,楼市信息铺天盖地,楼盘建设如百花怒放,我每天都徜徉在日新月异的喜人春风里。这些时代福利,都是在改革开放,国富民强条件下创造完成的。人民生活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离不开党的和政府的领导。今年是建国70周年。强大的祖国在党的鲜红旗帜下,将会向着更加繁荣昌盛的方向奋勇前进努力发展。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