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变迁中的交通工具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历史变迁中的交通工具
  历史变迁中的交通工具

  最早的交通工具大概是骑马坐轿,乘车坐船。不是人力,就是牲口拉车,效率缓慢。

  上世纪80年代初期,我到邻村逛庙会,在乡村小路上,看到一种古老的独轮车。有老头推着车子,车上坐着老太太。这种车木架子木板,轱辘又厚又圆。在当时已经很少见。农村家家都有人力车。车子不大,一般是用木材做的,有挡板,下面的底板也有竹竿片子做的,车板前后荆包用绳子拦着。这种车不结实。有的家庭用铁做材料,缺点是很重。再者就是汽马车。马拉的大车,用的是带气的轮胎。马蹄踏在路上得得脆响。我们村子东边过去是国营中原窑厂。村里经常有人赶着汽马车到里面拉砖瓦。这些是当时农村比较原始的车。

  我家在黄岗寺,离城里比较近。郑密路经过村东头。还是上世纪80年代,经常看到汽车在路上经过。村子附近有烈士陵园,卫星观察站,战士练靶场。经常看到一辆辆军车飞驰而过。往往传到耳朵里的是嘹亮的军歌。军用车都是深绿色的包括公交车,卡车,吉普车。郑密路上还跑着敞篷车,除了绿色的,还有蓝色的。卡车后面还格外挂着一节车斗。那个年代车辆奇缺,这种情况很常见。人们进城要坐15路公交车。当时的公交车就像大面包。车窗很小。黄岗寺村北齐礼闫,村东王胡寨分别有两个汽车大队。经过那里能看到里面停着一排排花花绿绿的客车。要想看到更多的车得到城里。郑州中原路,建设路,二七路的公交车给了我很深刻的印象。车身长长的,还有电线。车辆经过时,能听到沙沙的声音。坐这种车很划算,只需要花几分钱。当时街上还跑着小轿车,有白色的,黑色的。这种车在农村很少见。除此以外,就是火车。小时候去城里最大愿望就是看火车。长长的铁路,长长的火车。呼啸一声,飞驰而过,觉得很刺激。这些是当时我眼中的国营的车辆。

  上世纪80年代,我的家里有两辆木架子车,还有两辆加重自行车。拉着架子车走亲戚,骑着自行车逛城里,在当时方便极了。那时就连村领导到乡政府办事顶多坐个三轮摩托车。坐个吉普车都是有身份的人。后来三轮摩托车配给了村里的民兵。那时村里集体有土窑,窑上有红色推土机,红色拖拉机。村里的家庭用户有的开始使用手扶拖拉机,后来发展到四轮拖拉机。到了上世纪90年代,由于村子是郊区蔬菜基地,当时路边兴起,家家都有人力三轮车,到市里面赶早集。那段时期摩托车流行时尚,我的哥哥先后买过两辆。村子里一部分人学开车买车搞运输,跑遍全国各地。当时村子里有好几个货运站,白天黑夜忙碌着。也有旅游公司,里面停着观光车,跑遍全国各个景区。有资料显示,其中的交通运输业还是我村支柱产业重要的一部分呢。

  当时村里也有开出租车的,当时是面包型的小车。2000年以后,红色银顶出租车闯入人们的视野。2010年,绿色出租车闯入人们的视线,这种车设计美观,一直到现在,都很符合人的视觉。那时还出现农用车,摩托车等车辆,只是随着交通压力增大,这些车辆被限制甚至淘汰。同时还出现了电动车,分脚踏和电摩型的。也有三轮和四轮的,一直发展到今天。这种车辆经济适用,深受老百姓喜爱,成为人们必不可少的出行工具。这些民用交通工具发展到现在花样繁多,层出不穷。别的不说,光说小轿车,从国产到进口,从低端到到高档。有的品牌成为人们显示身份的一种象征。

  各种车辆的发展都发生了飞跃性的变化。进入2000年以后,嵩山路南三环路立交桥下停着开往郑州市区各个方向的汽车。城中村改造后的大街小巷到处是公交站点。特别是2010年后,南三环上还跑着大型公交。人们无论是候车,还是乘车,环境都很优美,很现代时尚。村子南边有高铁经过。轻轨列车飞驰而过。地铁将来也经过这个地方,我家附近还有一个地铁站点。这些只是我身边的一个缩影。郑州的发展交通发达,大街小巷川流不息的是各种各样的车辆。包括共享自行车和共享汽车。只要手机一扫码可以使用。何止是郑州呢,省内全国何尝不是这样的的呢?常常在网上看到中国高铁世界一流。也看到一带一路通向全亚洲,走向全世界。我们这个国家的东方快车与时代俱进,与国际同行。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加入书签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