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知音号 (2 / 5)
她还是选择了红色那件。
这件红色连衣裙总共穿了不到三次,一次年会,一次闺蜜婚礼,一次就是现在。她望着镜子里的自己,觉得已经是极限,三十岁的女人了,不可能拥有什么吹弹可破的肌肤,唯一得以信赖的是经验,识人的经验,待人接物的经验。
她穿着裙子赤脚走到客厅,准备去选双鞋,窗外昏沉欲雨,让她有些担心。如果晚上下雨,还去不去呢?如果穿上高跟鞋,路上一脚泥,怎么办呢?要不然穿上雨鞋,把高跟鞋塞在包里?可是大包没小包精致,提在手里太蠢了。
她觉得很累。人到了一定年纪便不再为自己而活。即使坊间不断宣扬人要活出自我,但她知道,不可能的。半年多以前,她在电话里和父亲发生争执,隔日父亲便心梗住院,最后的解决办法是在心脏附近搭一座桥,这已经是一种极普遍医疗手术,无甚难度,但仍使她愧疚不安,作为一个城市独生女,她最怕的事莫过于身在家乡的父母双双病倒。
照顾他人情绪已经成为成年人的一种美德。她猜想森会更喜欢她穿高跟鞋的样子。
她在鞋柜里翻箱倒柜,想找到那双白色高跟鞋,但无论如何都找不到,那双鞋是她工作后买过的第一件名牌。刚去北京时,她在国贸附近上班,工资才五千左右,除去房租及日常开销,根本剩不下多少钱,每次经过新光天地时,都要自惭形秽,那是不属于她的地方。大城市给了她一种翻身错觉,又用高额房租等将她彻底逼退。北京对她来说,就是一场梦。
森又发来信息,问她在做什么,并提醒她晚上或许有雨,温度较低,要备上外套。她在现实生活中很少见到如此悉心的男人了。在家里,操心的人总是母亲,父亲都五十多岁了,仍像没有长大的小孩一样,需要母亲来关心他的生活起居,她疑心父亲是缀在母亲身上的多余器官,扯不掉,拉不掉,累赘一样。
化完妆后,时间已经不早了。她拿了雨伞匆匆出门。从家里赴那艘船需要约一小时左右。
森和她约在“知音号”见面,这是一艘民国时建成的商用船只,建国后便不再使用,现在则粉刷一新改成了城内炙手可热的休闲场所。据说其中房间物件娱乐设施均仿民国风格所建,一票难求。
抵码头时已是傍晚时分,码头上人来人往,人们着马褂、长衫,女人则着旗袍或晚礼服。小贩还在沿街叫卖着,有扮报童的小孩与她擦身而过,嘴里说着八十多年前的新闻。
她独自在码头站了一会儿,雨很快就落了下来,是小雨,像小鱼的吻,轻轻咬了咬她的脸,有些调皮,但一点也不狠。她还是撑起伞,怕水花了她的妆。在码头上这样站着,像是盼望丈夫战胜归来的年轻妇人。在她面前,好多情侣相偎经过。一切梦一样,拍戏般不真实。但这种不真实正是她一直以来孜孜不倦追求的。
森说今天加班,可能会晚点到,如果雨大了,劝她去船内避一避。等了约十分钟后,雨果然不留情面地变大了,一瞬间,码头上烟雨蒙蒙,她一直死死盯住入口处,入口处已经有无数男人经过,高矮肥瘦,模样不一。森说他今天穿深蓝色西装,系格纹领结,应该好认。她之前看过他的照片。照片里,男人站在富士山下,容颜清俊,笑容干净。
在码头上,她突然想起外婆说过的故事。民国时,城内遭日军轰炸,居民们被迫逃离,但每天开往重庆的船只有限,许多有伤的逃难者,等不到船来,就死去了。她每每想起这些,总会想起那些人在岸上、在水中,挣扎求生的目光。她忽然觉得自己是难民了。从家乡逃到北京,从北京逃回家乡。从家里的卧室逃到北京的**,又从**逃回卧室。但难民们真的有安身之所吗?
那艘船终于抵港了。
人们在码头上欢呼雀跃,人群中,忽然有人在背后拍了拍她的肩膀,她转身,对上他的眼睛,那是一双好看的眼睛,像有黑漆漆防空洞藏在其间,只要看着他的眼,就像有了避难之所。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