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知音号 (3 / 5)
男人对她说:“走吧,我们上船。”
这句话标准而得体,没有夹杂任何让人误会的口音。是的,是船,而不是床。她不想维持现代社会的情侣关系,在还没有互相了解时就彼此交付。
登船后,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座巨大舞池,闪光球体在脑袋上旋转。男人俯身,做了一个“请”的动作,她本能向后退一步,却被那个人的手拉着跌进舞池。“没事,总有第一次的。”男人拉着她跳起来,才跳了五分钟,她就踩了他三次。“我们跳我们的,别管别人。”在男人的言语安抚下,她终于觉得自己跟上了曲拍。
一曲舞毕,两人到旁边喝酒。她终于有空静下来打量眼前这个人。她一直觉得他像森林,脸上长满郁郁葱葱的生机,他的目光是一条路,能为迷路的人辟出一条生路。她望着他,不敢说话。倒是他颇为大方地说:“走,我们去甲板转转。”
步出舞池,来到甲板,雨尚未退。她在甲板上转了转,远处,建筑被雨含在嘴里,吞吞吐吐,看不真切,像她的未来,飘在半空,毫无着落。风起了,有些冷,男人把衣服搭到她的肩上,她说了一声谢谢,这声谢谢仿佛穿越一个世纪而来,慢而悠长,是她数百天来反反复复在心里吟唱的,一句谢谢。
“你知道这艘船为什么叫知音号吗?”他轻轻问。
知道,当然知道。这座城市里每个人都知道这个典故。春秋时,有个叫俞伯牙的人,善鼓琴,但他一直找不到能听懂其琴音之人。有一天,在归国途中,他遇到了一个叫钟子期的樵夫,没想到樵夫竟然能通过琴声领会伯牙所想。从此之后,他们成为挚友。子期死后,伯牙认为世间再无知音,于是破琴绝弦,终身不再弹琴。
这座城市里每个人都知道知音的典故,但并无人苦苦寻觅知音。这不重要,听不听得懂琴音,并不重要,只要能跳舞,能喝酒,能开心,日子就能过下去。生于她这个年代的人,很容易产生一种感觉——有血缘关系的父母实际上是世上最不了解自己的人,而没有血缘关系的陌生人才是投契知己。
雨势渐大,她随森躲入咖啡馆。咖啡馆没有隔壁舞厅热闹,人们三三两两零散坐着。她叫了一杯拿铁,森叫了一杯红茶。她不敢看森的眼,只能透过船舱上的圆形玻璃,望向窗外。船离开港口已经有阵子了,他们正在向未知驶去。
沉默一阵,森突然盯着她说:“你想听故事吗?”
她点了点头。
有个小男孩,和这座城市里大多数小孩一样,生在一个普通家庭,父亲是工人,母亲也是。十岁之前,工人家庭是世上最好的家庭,夏天有免费的冷饮吃,冬天可以围在一起烤火。但十岁之后,父亲下岗了,母亲也下岗了。父亲找了辆电动三轮车,在城里开来开去,母亲找了个商场,站站柜台。家里给不了他更多钱,他只能埋头读书,但这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再也没有什么是免费的,要得到什么必须付出代价。
高中时,他进入重点中学,一心想靠读书来改变命运,但高考时,发挥不佳,他去了一所二本。毕业后,他在家乡求职,但到处碰壁,这座城市里有太多的大学生,像繁殖过甚的小龙虾一样多,他作为一个没有任何背景的人,必然占不了一个好坑。求职受挫后,他不顾父母反对,买了一张去北京的火车票。起初,运气不错,他去了一家大公司。但很快,他发现,自己白天黑夜地忙,吃不好饭,睡不好觉,但并未得来好结果。无论如何,他买不起房,也不可能在北京立足,这里的一切,并不属于他。
意识到这一点后,他感到悲哀,也无能为力。父母在家乡招手,让他回去。是啊,一个独生子女,还能怎么样呢?把父母晾在家乡一辈子吗?人们在媒体上宣传,宣传着大城市的不堪,然后告诉他们,逃离北京,能过上安逸日子。一开始,他受这类思潮蛊惑,清理行装,回到故土,但他很快发现,故土已是焦土,他已无法在这里立足。
父母说:“结个婚就好了,生个孩子就好了,你还想怎么样呢?”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