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十六小时 (3 / 5)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长安十六小时 (3 / 5)
        宫里的事情祥子了解得不多。他只知道,每逢正元(元旦)和冬至,早朝就要变成“大朝会”,那时候,平时的五列禁卫军仪仗,增为十二列。各持刀、戟、矛、弓,分列左右。每列仪仗队,都挥舞着绣着野驴、豹子或者其他野兽图案的旌旗。通过陕西历史博物馆存的懿德太子墓东西壁《仪仗图》,我们也可以略为感知这种皇室庆典的浩大阵势。

        平日早朝大概上午8点多就结束了。退朝后,百官可以到朝堂的廊下吃顿午餐,这叫“廊下食”。唐代“廊下食”,冬天有汤饼、黍子粥,夏天有类似凉面的食物和粉粥,水果有“栗黄、文桃、梨、榴、湿柿”,祥子最流口水的,是天天供应的羊肉。此时,祥子站在宫墙外,只能啃几口随身携带的胡饼(相当于“馕”)。

        【11:00—西市买鞍鞭】

        回到府中,已是上午10点。主人休息,祥子承命去采购一些马具。

        长安城里有两大市场,东市和西市,各占地一平方公里左右,是一般的坊两倍大。和各坊一样,两市都有围墙,并有专人守卫。东西市的营业时间是有规定的,从中午开始,到日落前两小时关闭,也就是11:00-15:00。

        东市卖的大抵都是本国物品,西市则是一个大型的国际商品交易市场,有许多外来货。外国商人来到长安,都会到西市交易,因而这里也被称为“丝路起点”。陕西历史博物馆收藏的许多唐三彩骆驼俑,背负着重重的包袱,有时驮着猴子和兔子。

        买马具要去西市。十六王宅离西市大抵七八公里。祥子骑着骆驼,约莫走了半小时,到了西市口。这时,西市也差不多要营业了。

        唐人轻商,唐太宗编纂的《唐律》,规定五品以上官员不得入市,所以祥子的主人从没来过繁华的西市。在西市,奴隶、珠宝、马具、牲畜……各种商品都被分开贩售,贩卖相同商品的商贩们聚于一“行”(也就是一条小街)。商人们来自各个国家,最多的,当然是粟特人。

        唐僧玄奘瞧不上粟特人,他在《西域记》里说他们“风俗浇讹。多行诡诈。大抵贪求。父子计利”。但西行之前,他还是特地先来西市寻访他们——没有谁比这批从千里之外牧驼而至、受尽了通关盘剥的粟特人,更了解西边的路。

        唐代人几乎认为每个粟特商人都是珠宝鉴赏家。当9世纪晚唐气象已衰时,笔记家们还总喜欢让粟特人在故事中成为某种神奇财富的来源。这些印象并非没有道理,珠宝可能是最易于携带的贵重物品。在何家村出土的那一千多件宝藏里,就有可能来自西域的近百件蓝宝石、红宝石、黄玉、绿玛瑙、珊瑚、琥珀。

        粟特人聚居的地方,往往建有祆祠。西市北边的醴泉坊,就有祆祠。在陕西历史博物馆收藏的“北周安伽墓石门及围屏石榻”浮雕中,可以看到祆教祭祀的景象:三只骆驼脚踩莲花座,身背一顶大火盆,两边分别是弹箜篌和弹琵琶的飞天形象。

        安伽曾是同州(今陕西大荔县)萨保。粟特的商队首领在梵语中被称为“萨保”,北魏以后,萨保也被中央政府设为官职,专门管理胡人聚落。西安出土的另一个萨保墓是史君墓,墓主人史君是凉州(今甘肃武威)萨保。这个墓的规模,堪比北周皇帝墓室。安伽墓和史君墓都既非祆教式,也不完全是汉式。

        作为一个从小住在汉人家里的粟特人,祥子很少去祆祠。所以,在买好了马鞍和马镫子之后,他就径直往回走了。这时候,距离收市的300击鼓声还早。

        【14:30—伺候主人打马球】

        下午2点多,当祥子回到十六王宅,而他的主人和另外几位皇子,已经打了好一会儿波罗球了。手不握实权,十六王宅里的诸王,平时只能寻欢作乐。打波罗球,是唐代上层人士最喜欢的运动之一。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加入书签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