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十六小时 (2 / 5)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长安十六小时 (2 / 5)
        祥子穿上胡服,开始清点马厩和驼厩。长安郭城内畜牧数量有限制,因而宅内只养着几十匹良马和几峰骆驼,大部分马、驼在郊外。尽管是私马,我们敬业的祥子还是按照官马的规制,给它们喂了一些茼麦和六斤谷子,这是很讲究科学和营养的饲养法,甚至不同季节,对马匹的喂食量也不一样。《唐六典》说:“秋、夏时,粟减半。”

        这天早晨的出行不用骆驼,祥子很快备好了马,等待他的主人。我们可以通过陕西历史博物馆收藏的唐李寿墓壁画《备马侍行图》,来想象祥子的样子:这位被唐代画师记录下来的牵马人,“长须连鬓”(满脸络腮胡),手牵马缰。从陕西历史博物馆收藏的另一些三彩牵马俑藏品中,可以进一步完善这个胡人形象:可能是卷发,穿着典型的窄袖长袍胡服,高挽着袖子,下身着长裤。有时候戴着折沿尖顶的帽子。

        大概是在祥子喂马的时候,主人开始面对一面纹饰精美的铜镜梳妆。陕西历史博物馆收藏了各朝各代高等铜镜一千多面,在过去几年里,他们公开展示过不到1/6的藏品。其中一面是瑞兽葡萄镜。瑞兽的原型是狮子。葡萄这种由汉代张骞引进到长安的水果,因为果实茂密,被认为象征着“多子富贵”,成了此后几百年中工匠们最喜欢使用的外来物纹饰。

        站在镜子面前的祥子主人,可以闻到屋中熏炉散发出的香气。陕西历史博物馆藏有一只十分漂亮的唐代“忍冬纹银熏炉”,但在熏炉这件事上,馆里最拿得出手的是汉代的“鎏金银竹节熏炉”。这件国宝级文物由青铜打造,通体鎏金鎏银,是汉武帝在建元五年(前136年)赐给姐姐阳信长公主的。这是一组“九龙”熏炉:底座上透雕着两条蟠龙,它们张口咬住一只竹柄。竹柄顶端,三条蟠龙托起熏炉,熏炉鎏银的炉身上,还浮雕着四条金龙。

        主人出门前,也许还会随身携带几颗香囊。对于唐朝男人而言,衣袂飘香是一件很有魅力的事。西安何家村的窖藏,就出土了一件葡萄花鸟纹银香囊:这只通体镂空的香囊有非常精巧的机械设计,无论香囊如何转动,囊中盛放香料的金盂永远向上,香料不撒。

        挖出这颗香囊的何家村窖藏,是考古史上的一件奇事。1970年,施工队在西安南郊何家村地下近一米处,发现了两个大瓮和一个银罐。考古学家赶到,打开大瓮,瞠目结舌:三个容器中,竟然装着一千多件珍宝。在后来的文物定级中,一件“兽首玛瑙杯”被认为是海内孤品,中国政府禁止其出境;有三件被定为国宝级文物,分别是:鸳鸯莲瓣纹金碗、鎏金舞马衔杯纹仿皮囊银壶、鎏金鹦鹉纹提梁银罐,另有十件被定为国家一级文物。

        没有人知道这批宝贝属于谁,北大历史教授齐东方通过对窖藏位置、文物信息与史书的比照,他认为唐德宗时期的税官“尚书租庸使”刘震很可能是这批宝贝的主人。现在这批窖藏已陈列在陕西历史博物馆“大唐遗宝专题展”多时,供所有人欣赏。

        【5:00—随主人上朝】

        早晨5点,太极宫承天门楼的鼓声再次敲响。此时,位于承天门偏东北方向两公里开外的大明宫,早已人头攒动了。

        早朝的百官,由仆人打着灯笼牵着马,来到大明宫南边的望仙门、建福门外等候。其中就有祥子和他的主人。假如祥子的主人是“十六王宅”中的某一位皇子,那么他大抵会被封一个“员外郎”之类的虚职。虽是虚职,也要上朝。唐代规定“五品以上及供奉官、员外郎、监察御史、太常博士,每日朝参”。

        “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的说法或许有失公允。至少“每日朝参”的规定,直到天宝十四载才被玄宗改为单日上朝、双日玩乐。这一年,安史之乱爆发。承天门楼的鼓声响过后,望仙门、建福门二门打开,监察御史带领朝臣,步行走入大明宫。夹阶校尉和监门校尉,这时候要拿着名册点名,即“唱籍”。穿过含元殿和宣政殿,就是玄宗上朝的紫宸殿了。此时,百官按照官阶大小顺序“入阁”,文官在东,武官在西,从宫门口到入殿,大概有1200米,相当于□□到保和殿。

        紫宸殿里熏炉飘香,百官们脚下放着一块块“蹑席”。在唐代,朝臣们向天子行礼的时候,要在这块席子上手舞足蹈,称“蹈手礼”。接着是百官奏事。

        这段时间,我们的祥子一直牵马站在宫墙外,也许会和其他胡人奴仆略作交谈,也许会慵懒地打个盹儿。有时候,祥子也能看到一些和文武百官一起等候觐见的粟特人。他们带着珍禽异兽、奇珍异宝等贡品,按照唐朝官员的指引,步入宫墙。

        揭取于章怀太子墓东壁的《客使图》,就展示了这样的情形。三位唐朝的鸿胪寺官员站成一个闭合三角,交头议事。使臣们刚到长安,会被鸿胪寺官员接待,并被详细询问本国地理状况与风土人情,对于科技不发达的唐朝来说,这些情报至关重要。气度雍容的鸿胪寺官员身后,是战战兢兢的外国使臣:为首一个浓眉深目的秃顶使者,被认为是东罗马人;中间那位戴着插着羽毛的尖顶帽,据推测是朝鲜半岛上的新罗人;另外一位戴着翻耳皮帽,大抵是来自中国东北部。“这三位使者均躬身,毕恭毕敬,谦卑的神情中流露出期盼、等待之意。”陕西历史博物馆的官方简介写道。

        对于使者们谦卑姿态的描摹,或许已是一种符号化的画法。在祥子的家乡撒马尔罕,考古学家也曾发现过一幅“客使图”:五个唐人站在中间,和其他使臣一样,向撒马尔罕毕恭毕敬地献上丝绸、生丝、蚕茧。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加入书签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