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一八、社交 (2 / 2)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四一八、社交 (2 / 2)
        好笑的是,司马师自己的弟弟司马昭却喜欢亲近我。我回到洛阳之后,司马昭三天两头来找夏侯和,顺带来找我,两个人就喜欢跟在我身后当跟班。久而久之,我也接受了自己带着两个小跟班的现状,只要不是去暖香阁,我去参加别的聚会时常常带着他们。一出一进之间,我就像跟司马师互换了弟弟一样。

        我这样煞费苦心对待司马昭,也是怀着私心的,而且这私心不能对任何人说。通过年轻的司马昭,我得以了解司马家的一些内情,比如司马懿在曹丕死后的一些动向,比如司马师的眼疾。司马师的左眼视力一直不佳,偶尔还会出现头晕的症状,百般求医问药也没有大夫能查出病因。司马昭对此颇为自责,一直认为与兄弟两人小时候在洛阳郊外猎苑受伤有关。但这同样无法证实。尽管父兄都没有责备自己,也没有人认为他应该对此负责,司马昭心里还是存了一份愧疚。这份愧疚他不好意思在兄长面前表露,却对我和盘托出。

        我知道自己这样挺可耻的,套一个十四岁孩子的话来获取有关他家人的情报。但对于司马家,我实在不敢掉以轻心。曹丕驾崩使得我之前想设法与司马懿交好的计划再次落空,只能从他儿子身上下功夫,看能不能让“司马昭之心”这句俗语也从历史上消失。

        日子就在丰富的社交生活中一天天过去,远离枕戈待旦、金戈铁马的战场,不再将防御设施、军粮储备、士兵操练作为每天的例行公事,生活显得无比轻松。我感觉好像放了一个长假。感受不到敌国兵锋的存在,和平就在身边,战争仿佛谣言。

        所以偶尔我也会想起,我是不是该回江陵,或者去别的什么地方了。但是曹叡不提这事,我自己也舍不得开口。毕竟要是再次离开京城,不知道要过多久才能与他见面,而我才刚刚习惯这种可以随时相见的日子。

        自从登基典礼之前,他召我入宫“侍寝”之后,我们找到了新的相处模式。隔三岔五,等他方便的时候,便会专门派一个内侍召我入宫。有时是傍晚,有时还要更晚些,要到天黑之后、宵禁之前。进宫不走正门,专走偏僻侧门。早上天还没亮的时候,再由中常侍柳奂亲自送我出宫。

        相见的地点,起初是在书房,后来他胆子也大了,直接让内侍带我到他的寝宫。寝宫更宽敞,也更舒适。为了不让我在他的御榻上翻云覆雨时有心理障碍,他还贴心地告诉我,这御榻除我以外,从未有别人躺过,更不曾有人在此过夜。我哭笑不得地接受了这种体贴,刻意让自己忽略他有后宫这件事。

        即便他有后宫,这种短则一两天、长不过五六天的相聚还是让我食髓知味欲罢不能。曹叡不提,我自己也刻意有点不想提,就这么过一天算一天延迟了下来。

        直到有一天,我接到了来自江陵的信。

        信是沈钟写给我的。他告诉我一个不幸的消息——马元病逝了。

        我离开江陵的时候,因为要赶时间而非常匆忙,根本没有余暇安排太多细节,只简单地叮嘱了马元几句。我当时也没法计划自己什么时候返回江陵,心里想着要是不回来了,就写信给夏侯尚,请他把马元送回来就是了。马元没有朝廷的正式官职,实际上算是我的私人雇员,我开口的话,夏侯尚肯定会帮我这个忙。但我万万没有想到马元会病逝在江陵,没等到我回去,也没等到我派人把他接回来。

        沈钟在信中说,我走之后,江陵的防御没有什么变化,马元也无所事事。不过他牢记着我走的时候叮嘱他的任务,一有空就找唐复帮忙,研究车船的性能和改良方案,写成笔记,在临死前交给了沈钟,他随信一块寄给了我。马元死于风寒,死后就埋在江陵城外。我看完信,觉得心里十分难过。

        回想起来,马元跟在我身边有好几年了。他一直是个不爱说话,一门心思钻研技术的人,我从不担心他把我的一些秘密泄露出去。他虽然年长我许多,但也不过四十几岁,我没想到他会突然病逝。这几年他帮了我不少,死的时候我却不在他身边,也远远没有给与他应得的回报。

        马元的死讯和沈钟的书信勾起了我对江陵的怀念。我走得实在太匆忙,那座城池也实在倾注了我太多的心血。我真的能就这样把它丢下,弃之不顾吗?星寰上一次离开的时候,曾经说过江陵是我的福地,要我好好经营。这一次他离开之前,我没有询问他的意见。我想我或许已经到了可以独立做一些决定的时候。但对于接下来自己要怎么走,这些日子我却在潜意识中做着回避。

        或许是该认真考虑“复出”的问题了。

        【本章阅读完毕,更多请搜索墨缘文学网;http://wap.mywenxue.org 阅读更多精彩小说】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加入书签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