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一九、献策邙山(上) (1 / 4)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四一九、献策邙山(上) (1 / 4)
        这一年的冬天格外寒冷,入冬以后,洛阳连续下了几场大雪,气温明显比往年偏低。大雪压塌了一些贫民区的茅草房,导致不少无家可归的贫民冻饿而死。在我的建议下,曹叡下令京兆尹全力赈济,为受到雪灾的贫民搭建避难所,提供御寒衣物和取暖炭火,施舍米粥。他顺手把监督赈灾的工作交给了我,我自然尽心尽力。赈灾效果明显,账目清廉,百姓对朝廷感恩戴德,京兆尹和我也各自收获一个“好评”。

        赈灾忙得差不多了,紧接着就到了冬至祭天,也称郊祀。今年的郊祀,朝廷格外重视,因为是新帝登基后的第一次。祭天的事不像其他事,并不以简朴为佳,因而准备工作差不多忙了一个月。太常的官员们忙得脚不沾地。从秋天开始,先帝去世、新帝登基,又加上郊祀和紧随其后的正月,都是负责典章礼仪的太常官员的职责,整个朝廷也都很忙。好在曹丕去世的消息传遍天下之后,吴蜀两国风平浪静。除了写了几篇咒骂曹丕和曹叡的文章之外,他们也没添什么乱。

        隆重的郊祀典礼顺利完成之后,朝廷百官都有种松了一口气的感觉,都觉得过了年、改了元,这一年的忙碌就翻了篇,重新开始了。其实我也有这种感觉。曹叡的新年号已经决定下来,如我所知叫做“太和”。过了年,就是“太和元年”。

        郊祀之后第二天,曹叡召我进宫,说要我陪他出城。我惊诧莫名。从前他是王爷时,要去哪里随时都能去,可当了皇帝就不一样。皇帝出宫是要通知朝廷的,否则有要紧公务需要处理,大臣们不知去哪里找皇帝。而且皇帝要离开皇宫,阵势浩浩荡荡,光是准备也要忙活半天。他却说没关系,他已经知会过尚书台,要去城外的猎苑住上三天,并且轻车简从,已经做好了一切准备,就等我一个人。

        我见他这么说,便不再多问。御辇已经备好,形制是最低规格的。皇帝出行所用的卤簿一概不用,只安排了一百名禁军和十几名内侍。寄放在宫门外的坐骑被牵过来,我翻身上马,与从小就跟在曹叡身边的张护卫一道走在队伍前列,低调出了皇宫。张护卫现在被编入禁军,成为一名中级将领,仍旧是曹叡最信任的人之一。

        轻车简从的队伍走得很快,不多时便离开洛阳,来到城郊的皇家猎苑。猎苑里有座不大的行宫,上一次跟着曹丕来狩猎的时候我就见过。几年过去,行宫还是原来的样子,并未扩建改建,负责看守的宫女和内侍早就接到通知,将宫殿内外打扫得干干净净,我们到达之后很顺利地安顿下来。

        用现在的话来说,这就是一次“说走就走”的旅行。只是当主角拥有皇帝身份的时候,这份说走就走的洒脱实在来之不易。曹叡身边只带了我一个“侍中”,虽然玺印全带在身边,实际上是没法处理政务的。他也没打算在行宫处理政务,因而交待尚书台,有什么急事快马送至猎苑行宫——潜台词是如果没有特别要紧的事就等他回宫之后再说。为了怕尚书台和几个辅政大臣反对,他特意等到今天早上才通知他们,让他们来不及劝阻,硬生生偷溜了出来。虽然知道他这么做不过是为了放松一下,我还是觉得自己有点像陪着贪图享乐的帝王不理政事的佞臣。

        不过撇开理性思考不谈,说走就走的旅行确实让人感觉很刺激。曹叡当上皇帝以来,这还是头一次,跟在他身边人这么少、住的地方这么清静。撇开在行宫外围保护的禁军士兵,行宫里总共只有五十几个人照顾我们俩的饮食起居。尤其到了晚上,站在宫室外的走廊上,四周万籁俱静,弦月当空,积雪覆盖的猎场中白茫茫的景色让人恍惚间有种避世潜居的错觉。

        一双冰凉的手搭在我的肩头。我抓住了那双不安分的手,回身,对上他含笑的眼,在雪地反射的光线中染上了几份别样的魅惑。

        “怎么穿么少?手冻得这么凉。”我揉着他的手,将自己的温度传递给他。

        他依靠在我身上,笑道:“你穿得也不多吧?还站在外面,想试试风寒什么滋味么?”

        “这点冷我还不怕。你不知道江陵的冬天有多冷!我不也过来了?”

        “是么?有多冷,说说看。”

        我笑了。南方水边的冷,中原人根本想象不到。尤其是像江陵这样建在江边的城池,冬季潮湿阴冷,多雨少晴,穿越之前也是中原人的我很不习惯。而且这个时代明显比二十一世纪要冷得多,又没有现代化的取暖设备。我在这里足足七年,才终于习惯没有空调和电暖器的冬季,但仍被长江边的透骨寒意彻底击败。

        “原来你在江陵过得这么辛苦。在我不知道的地方,你吃了很多苦吧?”

        “没什么。将士们都一样,也不是我一个人。”我轻描淡写地说。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加入书签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