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二三六、三军集结 (1 / 2)
黄初三年正月初六,以曹仁为主帅的南征主力,与从陇右南下的张郃率领的四万军队顺利会师。而我,也第一次得以见到仰慕已久的左将军张郃。
张郃这支军队原本一直驻扎在关中、陇右一带,由上军大将军曹真都督节制。决定南征的时候,西北战事虽然大致上已经平定,曹真认为还应继续向西推进,巩固战果,扩大影响,因而原本打算让曹真统兵南下的曹丕便改了主意,让张郃独立领军参与江陵之战,仍然留曹真在河西走廊一带。同时,曹丕也抽调了一些新兵补充给曹真,秦朗就在这支增援新兵部队中,跟着一起去了西北。张郃则依曹丕的命令南下,与从中央出发的主力部队在当阳附近会师。几乎与此同时,从东面江夏调动的军队也到达了预定位置,统兵的人是江夏太守文聘,水军和步军加起来有一万多人。加上从洛阳南征的主力,集结起来的总兵力达到了十万人。
十万人放在这个时代,是个相当了不起的兵力数字。我还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多的军队,即便当时在樊城,关羽麾下也没有这么多人。当然,习惯性都会夸大兵力数字,这一次就是宣称动员了三十万大军,还比不上刘备伐吴宣称的七十万大军牛皮吹得大。十万多人在距离江陵城大约八十里的地方安营扎寨,场面相当壮观,营内营外人来人往,传令兵骑着马在各个营寨之间奔走。若是江陵城内有类似于摩天大楼的建筑,一定能够将这幅热闹而又壮观的战争景象尽收眼底。
我快马轻骑,陈庆跟在我身后,曹叡和毌丘俭在我们前面,四匹马一起进了大将军曹仁的中军营。翻身下马,早有曹仁的亲兵帮我们牵马。曹叡不动声色地看我一眼,我回应以鼓励的眼神,他便跟着前来迎接的张灿当先走进中军帐。
中军帐内早已虚席以待,除我们之外的将领都已经到齐了。除了稳坐中军的曹仁,我首先注意到的就是一个年约五十上下、身材高挑的年长武将,容貌俊朗,颇有几分儒雅之气。其他的人我都见过,连本该是第一次见面的江夏太守文聘,之前也见过了,就只有这个人,我真正是第一次见。而且看他在军中的地位,仅仅在大将军曹仁之下,甚至压过新上任的征南将军夏侯尚。这人毫无疑问,应该是左将军张郃、张儁乂!
我内心一阵激动,总算见到张郃了!这次南征,本来我以为能见到张辽和徐晃,没想到他们都没来。这两位功臣名将如今都在淮南,由征东大将军曹休节制。曹丕并没有动员长江一线的全部兵力,淮南的曹休部诸将更是一个都没有动。房陵的孟达距离也很近,但也没有被调动,只是接到了全力配合的命令。见不到张辽和徐晃,我颇感遗憾。这些名将年事已高,这次见不到,以后也不一定有机会。
曹叡一进营帐,气氛便有点不一样。诸将明显安静下来,十几双眼睛盯着他。中军的人倒还好,一路上都习惯了,张郃大概是第一次见到曹叡,一双儒雅的眼睛不动声色地打量了他一番,顺便还扫了一眼跟他一起进来的毌丘俭和我。曹叡径直来到曹仁的面前,行礼道:“大将军辛苦。”
曹仁回礼:“见过平原王。今日请王爷和诸位将军齐聚中军,主要是因左将军张郃日前率军抵达,此次南征之军力集结已全部完成,特请众将前来共议军事。王爷既然身负‘监军’重任,还请上坐!”
曹叡急忙行礼道:“不敢!曹叡怎敢做大将军的监军,不过是……父皇无处安排我的军、军职罢了。父皇一再叮嘱,军事,皆由大将军和诸位将军决断,曹叡只是……大将军的一个学生。”
自从跟着军队出征以来,看得出,曹叡也很介意自己的口吃。除了能少说话就少说、能不说就不说之外,他私下里加紧了矫正练习,也常常拉着我帮他纠正。他现在确实好多了,口吃的程度已经不是那么非常明显,我也暗暗为他高兴。
两人一番推让,最后还是曹仁坐在主帅的位置上,曹叡坐在紧挨着他的次席,其余诸将这才按照官职大小、资历高低依次入座。穿着铠甲要跪坐很不方便,而且不舒服,我不禁感叹凳子这样东西的好处。在这一众将官当中,我实在微不足道,只能坐在最末席。毌丘俭因为是曹叡的贴身护卫,倒是可以近距离跟在他身边。
曹仁首先指着张郃向曹叡介绍道:“平原王大约是第一次见到张将军吧?”
张郃行礼,用清朗的嗓音不急不缓道:“末将张郃,拜见平原王殿下!久闻殿下聪慧机敏、姿容秀丽,今日一见果然不负盛名。”
曹叡也回礼:“张将军多礼。我在宫中,亦久仰将军赫……赫威名、累累战功,不想今日得以相见。将军远道从长安而来,昼夜……兼程,着实辛苦!”
“为国效力,理所当然。”
曹仁随即又介绍了江夏太守文聘。文聘虽然早来两天,但没跟曹叡正式见过面。他跟张郃一样,都是常年统兵在外、驻扎地方重镇的外军将领,与一直生长在朝廷中枢的曹叡几乎没有见面打交道的机会。夏侯威这次没有跟着文聘一起来,我颇感失望。不过文聘说他留在夏口驻守后方,自己才能放心,想来应该对他还是颇为看重的。
介绍完毕之后,军事会议便在曹仁的主持下正式开始。这是大军集结以来的第一次会议,曹仁首先向众将表示了慰问之意,随即开始介绍具体情况。根据情报,吴蜀两军目前主要有两处对峙点,一处是上游的夷道城,另一处则是江陵城外的百里洲,延伸至江陵城下。蜀汉军队虽然在刘备的催动下进逼江陵百里洲,但却并未攻占上游的夷道城。夷道城内的守将是孙权的族侄、吴国的安东中郎将孙桓,年纪不过二十四五岁,是个骁勇善战的年轻武将。城外则有偏将军韩当的军营,与城内互为犄角,两边的军队加起来在一万五千人左右。以蜀汉大督冯习为首的蜀军一时间难以攻占,战况胶着。另一方面,百里洲由吴将孙盛驻守,江陵城内的守将则是昭武将军朱然。吴军在江陵和百里洲布置了好几道防线,诸葛恪的父亲诸葛瑾统领水军,城内城外加在一起共有两万多人的兵力,与蜀军或许势均力敌,在魏军的十万大军面前却显得有点单薄。但是守城这种情况,向来是以少敌多。即便是十万军队,在江陵这种城池面前,仍然占不到什么便宜。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