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日本 (2 / 6)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二、日本 (2 / 6)
        丰臣秀吉出身低贱,家臣多为后进之辈,在统一过程中征服的多是过去同在信长麾下称臣同僚大名,而且执掌国权时间过短,因而并没有取得将军头衔创建自己的幕府,只能以“关白”之名君临各大名之上。

        但據日方史料《多闻院日记》天正十二(1584)年十月十六日条目记载,正亲町天皇曾推任丰臣秀吉出任近卫大将兼任征夷大将军。但时值征夷大将军足利义昭的并未解职,丰臣秀吉不想因此落人口实,从而推辞了这一任命。

        在统一日本后,丰臣秀吉为平息国内武士对土地分封不均的不满,同时也意欲借助对外战争来削弱国内诸大名实力,维持自身并不稳固的统治,开始对外谋求对外扩张,侵略目标直指朝鲜半岛。

        此时,经过百年战国攻伐的日本军队经过千锤百炼之后,已成为当时世界上一支强大的军事力量。让日本人自豪的不仅是其久经考验的战阵和百战强兵,还有更犀利的武器,倭刀和铁炮。

        传自大唐,由唐刀(横刀)改良而成的倭刀因锋利闻名于世,而1543年传自葡萄牙的火绳枪(Matchlock)更使日军战力倍增,日本仿制后将其称之为铁炮。这二种武器在壬辰之役爆发前作为制式装备,已普遍装备于日本军队当中。

        日军装备的铁炮发射2.5~13匁(銭)的铅弹,射程约二至三町左右(町为日本计量单位,一町约一百零九米)。并在此基础上,研制出被称做“大筒”的轻型火炮,日本大筒能发射50~200匁的铅铁实心弹或霰弹,其射程约四至六町。虽然铁炮存在有填装繁琐且射击间隔较长等缺陷,但很快被“三段击”与“钓瓶击”等排铳(火绳枪)轮射战法所弥补。

        有关日式火绳枪犀利的攻防性能,诸葛元声在其所著的《两朝平攘录》中对此有着较为详实的描述:“倭铳皆精鉄实铜所铸,以利锥研成,孔极光润,后有照门,前有照星,实药加丸,随发随至,人不及避”。此外,日军在作战中除使用大筒与铁炮等火器外,还装备一种名为“焙烙玉”的手抛爆炸式火器;其冷兵器多为倭刀、长枪、雉刀、弓箭等。

        自1575年日本“长筱合战”之役,织田军以铁炮击败甲斐武田军“赤备”骑兵之后,日军开始大规模装配铁炮。铁炮的大量普及已逐渐取代原先弓箭的地位,由此奠定了铁炮成为日军远距离攻击的主要兵器;久历战阵的日军对铁炮的技法与战法已运用至得心应手,开始以使用铁炮的足轻(步兵)做为其精锐部队运用于战场。其火器占有量在一备(属于日军战国时期战术作战单位,类似营级编制,一备约628~644人)中约占一二成左右。

        鉄炮的装备虽然在当时的日本军队中开始逐渐开始增多,但日军对传统的弓箭也并未完全摒弃,日式弓箭虽然存在射程不及中朝弓弩缺点,但其巨弓重矢的威力依然可以在战阵交锋中给对手造成足够的伤害,因而仍作为重要的辅助攻击方式在战斗中使用。史记:“倭竹弓长八尺,以足踏其弰,立而发矢。矢以海芦为干,以铁为镞。镞阔二寸,为燕尾,重二三两。近身乃发,无不中者,中则人立倒”。(诸葛元声《两朝平攘录》)

        日军的主战冷兵器为倭刀,此种兵器的原型是中国唐代的横刀,时值盛唐时期,日本遣唐使粟田真人与吉备真备及其扈从、锻生、铸生等人将在大唐所收集的兵法、刀剑铸造、测量器具、乐器等工艺等带回国内。其后,日本铸剑师在唐刀基础上研制出日式倭刀,倭刀刀身细窄,但由于采用玉钢为原料,锻造及淬火工艺精良,因此强度很高,刀刃锋利。

        除倭刀之外,日军还使用长枪(鑓)与薙刀。长枪可分为菊池枪、片鎌枪、十文字枪等,枪的长度约在三四米左右。薙刀可分为三大类,即薙刀、眉尖刀与长卷。最常见的薙刀与眉尖刀一般柄长六七尺,刃长约一尺九寸,具一定弧度。而长卷又称之阵马刀,通常利用锋利的刀刃以横扫为主要攻击手法,在日本战国时代的丰臣家和上杉家都编制有专门的长卷队。

        侵朝日军各军种大致如下,足轻是日军的作战主力,分为长柄足轻、弓箭足轻与鉄砲足轻;武器配备为长柄刀枪、弓箭、鉄炮等冷热兵器。

        日军中的特殊军种是忍兵(忍者),这些通过特殊训练的武者,装备刀剑与部分火器,专用于侦察、暗杀、奇袭及散布谣言制造动乱。

        日军武士分为徒步武士与骑马武士;徒步武士由中下级武士组成,装备武士刀与片鎌枪以及部分火器。

        另外,在这些中下级武士中,一些步战的武士还有使用一种长度超过四尺的野太刀,这些号称“人斩”的杀手,在交战中,以破坏敌人阵型方式,发起猪突猛进(ちょとつもうしん),可给敌方造成相当大的混乱,为己方创造战机。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加入书签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