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二、日本 (3 / 6)
史记:“其人率横行疾斗,飘忽如风;常以单刀陷阵,五兵莫御。其用刀也,以度形,短以趋越,蹲以为步,退以为伐。臂在承腕,挑以藏撇。豕突蟹奔,萬人辟易,真岛中之绝技也“。(明-屈大均《廣東新语》语器)
但这些人斩杀手在阵戦中,极易遭受远射兵器的打击。在火枪、火炮、弓弩面前则毫无抵御能力。
日本骑兵部队由擅长骑术的武者组成,配备骑枪与武士刀。而马廻众与母衣众,则是日本各大名藩主的近侍家臣所组成的直属骑兵卫队,他们能熟练使用火绳枪且刀法出众,是军中之精华。此外,日军中还编有部分僧兵,这些法师武者手持刀枪、铳箭,口呼佛号踏上战场,至死方休。
日军铠甲为,足轻着胴具(胸甲)、草折(战裙)、阵笠;武士则身着全套胴具(铁质、皮质)、佩铜铁或皮质头盔及肩护甲。史记“倭人披紅黑鐵甲,鐵頭,口角鬣縱橫,至如戴廣大金冠、金羽、金插、羽衣、羽箒、螺角等,奇形異狀窮極奢侈。如鬼如獸,莫不神驚”!(朝鲜《李忠武公全集》)
日本水军的大型战船是安宅船;载重量在九百至一千七百石之间;自船头到船尾都设有楯板防护,上面设有弓和铁炮射击的狭间(铳眼),楯板也可放倒作为接舷战的跳板;船上火器为百匁大筒、五十匁大筒、三十匁中筒约四至六门,以及三十多具鉄炮。此外还配有焙烙玉、弓箭与刀枪等各式武器;载员一百三十余人。除安宅船外,日本水军还装备关船、小早船、荷船与廻船等各式军船。
关船的载重量在六七百石左右,也装有防护楯板,配置大筒或中筒一至二门,辅以约二十具铁砲及弓箭刀枪等武器。关船的攻击力虽然弱于安宅船,但其船体修长,具有较好的机动性,因而成为日本水军的中坚力量。小早则船配备八具铁炮,多用于侦察或接舷战的攻击;而荷船与廻船属于运输船。部分经过改良的日本军船其主桅以及尾舵采用了可升降的设计,增强了操纵的灵活性。
十六世纪日本造船方式不像中国或欧洲船只那样以龙骨作为船体支架。而是采用大量铆钉衔接木板,以斜撑建造工艺构成船体构架,日本人这种以外板承接船身硬壳结构压力的造船方式便于快速建造各类船只。
但此类结构的船只存在有水密性差、冲撞和触礁时极易发生渗漏的缺点。这使得日本兵船无法采用冲撞的攻击战术,这在当时是个教大的缺陷。
十六世纪的海战方式已经开始以舰炮互击战术为主要的攻击手段。但日式舰船因船体结构问题无法承载大中型火炮,所以只能采用日本战国时期以兵船搭载武士足轻,在铁炮与焙烙玉的支援下,进行跳帮攻击的海战方式。
因此,当时日本水军舰船的防护能力与中远距离的炮战能力不仅无法匹敌大明水师,也落后于朝鲜水军。
豐臣秀吉虽然对海战缺乏足够认识,但为增强水军实力,还是在战前试图通过耶稣会日本区副管区长卡斯帕尔-柯厄略(CasparCoelho)向葡萄牙购买两艘“卡瑞克”型(Carravell)西式戦艦。而葡萄牙人在得知丰臣秀吉购买戦艦的真正目是与大明作战后,便拒绝了他的要求。
16世纪的日本,在当时的日本战国霸主织田信长的支持下,欧洲耶稣会传教士开始在日本传教,到“壬辰战争”爆发时,信徒达三十多万,很多日本大名及其妻儿、家臣都是教会信徒。
如小西行长的教名为奥古斯都,细川中兴妻子(明智玉子)的教名为格雷西雅(意为神的恩宠),而在日本的欧洲传教士塞斯-佩德斯与路易斯-弗洛伊斯等人将以西方人的视角来记述这场战争。
为了攻打朝鲜,豐臣秀吉早在1591年(明神宗万历十九年、日本后阳成天皇天正十九年、朝鲜宣祖二十四年)即开始进行战争准备,当年正月时就已经对日本各大名下达了水、陆军部队兵员的征召动员令,并规定了各大名按领地钱粮比例出兵与建造军船的数量。
当时日本境内四国九州畿内骏河近江等地区七道石高合計二千二百五十三萬石。陆军方面,每萬石平均出兵约二百五十人。海军方面,每十萬石需要建造大船二至三艘,中船五至七艘,沿海领地各大名每百户出水手十名。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