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日本 (1 / 6)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二、日本 (1 / 6)
        中华东汉王朝,建武中元二(公元57)年,日本倭奴王遣使进贡,献倭奴一百六十人,贡汉役使,汉光武帝刘秀赐其“汉倭奴国王”金印(公元1784年2月23日,金印于日本福冈县志贺岛出土),这意味东瀛之地为大汉属国。《汉书-地理志》中记载:“乐浪海中有倭人,分为百余国,以岁时来献”

        公元238年,日本邪马台国女王卑弥呼,遣使摊米生朝贡中华,三国-魏明帝曹叡封卑弥呼为亲魏倭王,假金印紫绶。据《宋书-倭国传》记载,在公元5世纪,日本曾有五个王朝(履中天皇、反正天皇、允恭天皇、安康天皇、雄略天皇)向中国朝贡,请求封号。宋帝封倭王“安东将军,却未授百济都督一职。

        大唐龙朔三(公元663)年,唐军在“白江口之战”中歼灭四万日军,战败的日本天智天皇臣服于大唐,武则天赐其国名“日本”。

        嗣后,大陆朝代更迭,蒙元征伐日本,中日封贡体系断绝。直至大明建文三(公元1401)年,日本室町幕府第三代将军足利义满(源道义),遣使奉明正朔,称臣纳贡。协助明朝捉拿倭寇海盗头目数十,交由大明处置,建立明日贸易关系。

        史记:“时对马、台岐诸岛贼掠滨海居民,因谕其王捕之。王发兵尽歼其众,絷其魁数十人,以三年十一月献于朝,且修贡。帝益嘉之,遣鸿胪寺少卿潘赐偕中官王进赐其王九章冕服及钱钞、锦绮加等,而还其所献之人,令其国自治之。使者至宁波,尽置其人于甑,烝杀之”。(《明史》列传第二百一十日本)

        日本准三后源道义上书上明皇帝陛下:“日本國開辟以來,無不通聘問于上邦,道義幸秉國鈞,海內無虞。特遵往古之規法,而使肥富相副祖阿通好,獻方物:赤金千兩、馬十匹、薄樣千帖、屏風三雙、扇百本、硯筥一合、同文台一個、劍十腰、铠一領、銅丸一領、刀一柄。搜尋海島漂寄者幾許人,還之焉。道義誠惶誠恐,頓首頓首,謹言。應永八年五月十三日”。(日《善邻国宝记》卷中)。

        随后,大明永乐四年(1406)正月,明朝永乐皇帝派右俭都御史俞士吉褒嘉日本捕盗、修贡之绩,封日本国山富士山为“安寿镇国之山”,并把御赐碑文、铭诗,刻于石碑,立于山上。(“帝遣御史俞士吉赍玺书褒嘉,赐赉优渥。封其国之山为寿安镇国之山,御制碑文,立其上”。《明史》列传第二百一十日本)

        根据《明书·戎马志》所记载,郑和在下西洋之前,曾率舰队赍谕东海,日本归附大明帝国。(“永乐二年,帝命郑和等赍谕诸海国,日本首先归附,源道义乃执其渠魁,以献复金,十年一贡”。

        此后,室町幕府第六代将军足利义教,在1432年(即永享四年)遣正使龙室道渊入贡大明。第八代将军足利义政也分别在1475与1483年遣使竺芳妙茂等入贡。但其后,足利家族的幕府统治日趋没落,其治下的“守护大名”之间开始频繁爆发纷争,国内陷入不可遏止的战乱。

        日本进入了封建割据的“战国时代”,加之海盗猖獗侵扰中土,明日官方贸易中断。当时,日本国内的各守护大名(日本封建社会守护职地的武装集团首领)之间展开了长达百年的相互攻伐。

        一些在地方上拥有实权的幕府中、下级武士及各处地方豪强,开始乘机大肆扩充力量,形成独立于幕府体制之外的封建蕃主,即日本战国大名。这些战国大名纷纷采取强兵的政策,励精图治、同时积极发展经济,渐渐发展成为雄聚一方的军事藩镇。

        十六世纪中叶,尾张国那古野城(今名古屋市)家督织田信长(后官至正二位的右近卫大将,日本官职正二位相当于明朝的正二品)开始崛起,经多年征战,织田信长统一了大半个日本。

        但是,在1582年,织田信长在京都本能寺却被部下近畿管领(从五位上)明智光秀所刺杀。信长的部将羽柴筑前守(从五位下)丰臣秀吉继承他的统一政策,最终在公元1586年,秀吉基本征服了日本全国。获任“关白”(宰相)之职,从而建立了丰臣政权(1586~1598年)。

        丰臣秀吉,1537年3月26日生于日本尾张国爱知郡中村一赤贫之家,丰臣秀吉本名木下藤吉郎,中年时改姓羽柴,后受当时的正亲町天皇赐姓丰臣。丰臣秀吉早年投效于织田家为奴,后凭借过人的能力逐渐成为织田麾下重臣。

        织田信长在“本能寺之变”身亡后,秀吉借剿灭明智光秀为信长报仇之际,铲除异己,广聚贤才,其势力范围大增,随后接连扫平各路诸侯,并迫使雄踞关东的枭雄德川家康臣服。(有关丰臣崛起历程,参见日本战国史)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加入书签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