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二章、战前三国的军事实力 (1 / 2)
一、大明帝国
到十六世纪中叶时期,大明已经开始衰落。朝内党派纷争,宦官弄权,官场贪腐丛生致使帝国的国力与军力大幅下降。由于北方鞑坦等蛮族的不断入寇,永乐年间曾幅员达上千万平方公里国土面积到了嘉靖中期已经减少了约三成。而这时,沿海“岛寇倭夷登岸剽掠”之乱也空前严重。
自嘉靖三十一至四十五(1552~1566)年,前后长达十五年的“嘉靖倭患”虽最终被抗倭名将俞大猷、戚继光所率领的水陆联军所剿灭。但在战事初期,明朝南方沿海一带卫所军队军制败坏,战力赢弱的缺陷也都暴露无疑,这使得国外侵略势力开始意图入侵中华之地。
1576年,西班牙驻菲律宾第三任总督弗朗西斯科-德-桑德(FranciscodeSande)奏请国王腓力二世(FelipeII)派出军队攻打明朝,却未获批准。(“王已見,無需答復”)
1586年,第六任菲律宾总督圣迭戈-德-维拉(SantiagodeVera)再次奏请腓力国王派遣远征军攻打明朝。他建议派出“克拉克”级(Carrack)战舰十二艘,运输船六十艘,一万名配备大炮的西班牙甲胄兵与火枪手加上二万亚洲雇佣兵所组成军团征伐大明。德-维拉的计划比十年前德·桑德的草案更为完善。
但腓力国王仍未批准这一冒险计划。腓力根据宠臣红衣主教安东尼-德-格兰维尔(AnthonydeGnville)提供的情报得出结论,明朝是一个拥有三百万平方英里土地与七千万人口的庞大帝国,实力极其雄厚,西班牙无法像征服美洲阿兹特克与印加王国那样具有决定性军事优势。
这是一项极具风险的行动,将超出西班牙的承受能力,会就此引发帝国的滑坡。而且一旦战败,西班牙在亚洲的殖民扩张将遭到彻底毁灭。
而此时的大明正在“勵精圖治,富國強兵”。1573年(明萬曆元年),只有十岁的明神宗朱翊钧(1563~1620年)登基称帝。
当时的帝师,内阁大臣张居正(1525~1582年,嘉靖二十六年进士、历任翰林院庶吉士,詹事府右中允,吏部左侍郎兼东阁大学士,吏部尚书兼建极殿大学士太子太保)成为内阁首辅开始辅政,大明由此开始走上中兴之路。
张居正整顿吏治,推行考成法,裁撤政府机构中的冗余官员,全国官吏由十二万名降至九万余人,节省朝廷的俸禄开支。同时将追收逋赋作为考成标准,扭转了长期财政亏虚状况。在其执政期间,官吏们此前“泄沓成风”、“政以贿成”、“吏治不清”之风大为改观,行政效力大大提高。(“百官惕息,一切不敢饰非,朝廷号令,虽万里外,朝下而夕奉行”。)
在经济上改革赋役制度,开展「土地清丈」,打击贵族、缙绅地主隐田漏税,全国耕地由洪武年间的三百六十六万七千零七顷,上升到萬曆年间的七百零一万三千九百七十六顷。推行「一条鞭法」,将役银与赋银合并征收。
这使萬曆初期的田赋收入大为增加,国库再次充盈。据萬曆五年(1577年)户部统计全国钱粮数目,岁入白银四百三十五万两,比隆庆年间(1567~1572年)每岁所入(含折色、钱粮及盐课、赃赎事例等项银两在内)的二百五十万两,增长百分之七十四。(自正嘉虛耗之後,至萬曆十年間,最稱富庶。《明通鉴》卷六七)
至萬曆十年,全国财政累计结余约八百万两白银,存粮可支十年之用,帝国在张居正的治理下步入了黄金时代。
那时的中国,仍然是全世界最富强的帝国。北京、南京、杭州等大都市的繁华与富足使十六世纪来华的欧洲人深感惊叹,他们拿大明的城市建设,军事实力,考试制度和生活水平和欧洲进行了全面比较,认为中国要优于欧洲。
西班牙奥古斯丁修会主教胡安-冈萨雷斯-门多萨(JuanGonzlezdeMendoza)在1585年编著的「中华大帝国史」对此有着诸多的描述。由于张居正的许多政绩,后人把他治国的这段时期称为“萬曆中兴”。
在巩固国防方面,张居正任用了戚继光、李成梁、殷正茂、凌云翼等一批名将,使大明的军力被重新整饬,并最终锻造出几支骁勇善战的军队。(“居正以李成梁鎮遼,戚繼光鎮薊門。成梁力戦卻敵,功多至封伯,而繼光守備甚設,邊境晏然。兩廣督撫殷正茂、淩雲翼等亦數破賊有功,擄斬尤多,至數萬,其爵賞亞遼左”。《明史-张居正传》)
明代由于封建社会经济的高度发达,兵器装备也得到很大发展。到萬曆年间,军队的火器装备研发已处于世界较为领先地位。其中,火炮制造工艺部分来自于十六世纪驻澳门的葡萄牙铸炮专家伯多禄-卜加劳(PedroBocarro)的技术支持。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