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二章、战前三国的军事实力 (2 / 2)
大明设置在南北两京的军器局和兵仗局研制生产了多种枪炮及各式火器。对于大明的军事技术,西班牙船长迪亚戈-德-阿尔蒂埃达(DiegodeArtieda)在致国王腓力二世(FelipeII)的信中写道:“中国人的城墙和堡垒比欧洲高大得多,他们的大炮十分精良,炮筒比我们铸造的更为精致坚固”。
明军装备的各式火炮,炮身皆以铜鉄铸造。其中,大将军炮为大型火炮,可发射5~7斤重的铅铁实心弹或霰弹,射程达五六百丈(一丈为三米);而佛郎机炮属于轻型火炮,该炮配有多个子铳,亦能发射1~3斤重的铅铁实心弹或霰弹,射程约三百丈左右;而飛雲霹雳炮,则是发射鉄壳爆炸弹的大口径臼炮(“内装火药神砂砒硫毒火”),射程约一二百丈。
根据相关史料记载,明军大炮所发射的重型实心弹威力十足。(“所擊觸者無能存留,牆遇之即透,屋遇之即摧,樹遇之即折,人畜遇之即成血漕,山遇之即深入幾尺。霰彈,一發約數百子,擊寬達二十余丈,可以洞衆。鉄殼震天雷,皆以生鐵所熔造,其圓如球,中藏神砂火藥,用母炮送入賊營,霹雳一聲,火發丸碎,勁飛如鉛彈,人馬俱傷”。(明-茅元仪《武備志》)
明军配备的火枪拥有多种型号。据明代火器专家赵士桢《神器谱》记述,明军使用的火枪大部分是“鸟铳”与“快枪”,以及少量的多管连珠铳(三捷神机铳与五雷神机铳);此外,明军还使用一种名为“斑鸠铳”的大口径火绳枪,这些火器可发射3~18銭(明代计量单位一銭为3.75克,一百六十銭合一斤。)重的铅弹,其射程大约五十至一百二十丈。
在使用各种枪炮的同时,明军还配备有“萬人敌”、“伏地沖天雷”、“萬弹地雷炮”、“水底龍王炮”等爆炸燃烧型火器。而“架火戦車”、“火龍出水”、“神火飛箭”等则是采用火药助推方式发射的多发齐射火箭与多火药筒飞翼型火箭。其中,携带六箱集束火箭的“架火戦車”,可以一次齊射一百六十支火箭,其射程最远可達百余丈。(明-茅元仪《武備志》)
明军虽然拥有种类繁多的各式火器,但盾牌、刀枪、弓箭等冷兵器依然是军队交战之时的主要装备。在盾牌方面,南军多以藤牌为主,而北军则使用木质的长盾。明军步骑兵除使用长柄刀枪之外,多以轻捷锋利的腰刀、马刀对敌,而诸如锤斧、鞭锏一类的重兵器,虽可作为少数武勇之士独马杀阵的利器,但由于沉重不便,因而使用者不多。
明军弓手所使用的复合弓以竹胎蓄力,张力强劲,射程几近百丈。此外,还装备威力更强的神臂弩。四百多年前的大明王朝,已经是一个多民族融合的庞大帝国,马步军中除了大部分汉族士兵以外,还包括一部分彝族、苗族、回族、蒙古、女真等各族以及暹罗、东吁与得楞等藩属国的军兵;而其炮兵部队中,部分南军炮队中亦有葡萄牙与西班牙籍佣兵。
在“壬辰战争“爆发时,明军各兵种防护甲胄为步卒穿戴皮甲与攒钉绵甲、佩戴铁质、皮质头盔或幞头;辽东、宣大等北镇骑兵皆身着鉄紮甲或环锁甲、佩戴銅鐵头盔。作战方式多在中远距离以火炮、火枪、弓弩杀伤敌军,然后再以集结冲击战法取得胜利。明朝中后期军中除去常规作战部队以外,其边关大将多私自招募“才武鸷勇之士“组建侍卫亲军「内丁营、苍头军」。
据史料记载,明代家丁皆为军中骁勇之辈。(“今西北将帅所蓄家丁,其廪饩衣械,过额兵十倍,每当大敌,用以陷阵。其善战者多以首功自奋,间至登坛。亦有以降虏效顺者,尤称骁健,近辽左李宁远专仗此树勋“。明-沈德符《野获编补遗-兵部-家丁》)
以征东提督李如松为例,其所部家丁装备有刀枪、弓箭、三捷神机铳等冷热兵器。这种部队久经战阵且武器精良,堪称军中劲旅。
大明水師在十六世紀堪稱亞洲霸主,其規模與作戦能力在东南亞海域可謂首屈一指。水師主力戦艦-福船,乃是載重量三四千石的大型战船,裝備有各式火炮、火铳及弓弩刀槍等各式冷热兵器,船上搭载的火炮具有较大的摧毁力。福船在吨位与火力上都远超朝鲜与日本的主力戦船,就朝鲜水军引以为傲的龟甲船,如果与福船交战,也会被击毁或撞沉。
史载:“福船底尖上闊,首昂尾高,长十余丈,能容百人,帆桅二根,柁樓三重。置無敵神飛炮五位,大狼機八位,百子銃六位,鳥銃三十、噴筒二十、神機箭五百,长槍鉤鐮藥弩斬刀犁頭镖各數十。銃以銅鐵所鑄,大者千斤,中者五百斤,銃彈內用鐵外裹鉛,銃舉放遠,可去数百丈,木石犯之皆碎”。(明-戚繼光《紀效新書》,王鳴鶴《登壇必究》)
在明朝中后期,为了抵御北虏南寇的侵扰,明軍戍邊大將开始以募兵制來取代戦力贫弱的衛所兵。这些招募的军队,经过严格训练后战斗力较强,逐渐成为卫戍明帝国边疆的主力部队,但明朝税收较低,商业税征收不平衡,募兵的军费逐渐加重了朝廷的经济负担。
陆军方面,较著名的是蓟镇总兵太子少保戚继光所编练的“戚家军”。而辽东总兵宁远伯李成梁麾下的“遼東鐵騎”在征讨鞑坦蛮族与女真部落中尽显峥嵘。此外,宣府总兵前军都督府左都督马芳所属“宣大边军”也堪称帝国的戍边劲旅。海军方面,由南京兵部尚书兼两广总督殷正茂所执掌的“闽粤水师”堪称是那个时代纵横东亚的海上力量。
明萬曆年间军力虽有增强,但依然弊端重重。据1569年,兵部侍郎谭纶记载,明朝全国水陆两军编制定额应为二百余万。而实际上,因名存实亡的卫所制、军队中的贪腐、统兵将领吃空饷等等因素,实际服役的只有大约八十余万,分别驻防帝国辽阔的疆域。因南北的边患此起彼伏,萬曆援朝之时,大明只能抽调部分军队参战。
第一次萬曆援朝戦爭「壬辰之役」,明軍援朝部队总计三萬八千人。其中包括遼騎一萬二千;薊鎮、保定步卒八千;宣府、大同馬兵七千:浙兵六千、川黔步卒五千。第二次萬曆援朝戦爭「丁酉之战」,明軍各部总计七萬五千人。內有遼騎一萬;宣府、大同馬兵九千;雲貴川黔步卒七千;薊鎮步兵六千;浙兵三萬;閩粵、浙直水師一萬三千。
【本章阅读完毕,更多请搜索墨缘文学网;http://wap.mywenxue.org 阅读更多精彩小说】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