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一章、四百前的亚洲 (3 / 5)
公元660年,唐朝左骁卫大将军苏定方率军攻灭百济国,俘百济”義慈王”,将其押解至长安献俘,并在扶餘郡定林寺五層石塔(“平济塔”已被韩国列为第九号国宝)的第一層上,铭刻「大唐平百濟國碑銘」。唐以百济之地置熊津、馬韓、東明、金連、德安五都督府,並置帶方州。五都督府轄三十七州,二百五十縣皆入大唐版圖。(《旧唐书-卷八十三》)
苏定方戦功可谓旷古烁今。史载:“征突厥、平葱岭、夷百济,前后灭三国,皆生擒其主”。嗣后,百济国余孽扶余福信奉在日本为人质的百济”義慈王”第五子扶余丰为王,向日本借兵图谋对抗大唐。
公元663年(唐龙朔三年)八月,大唐方州检校刺史刘仁轨率舟师七千,在朝鲜白江口攻灭日军朴市田来津、上毛野君-稚子等部四万余众,戦败的日本遂臣服于大唐。
史记:“仁轨遇倭兵于白江之口,四战捷,焚其舟四百艘,烟焰涨天,海水皆赤”。”日本师船初至者与大唐师船合戦,日本不利而退,大唐坚阵而守。已酉,日本诸将与百济王,不观气象而相谓之曰,我等争先,彼应自退。率日本中军乱武之卒,进打大唐坚阵之军,大唐便自左右夹船绕戦,须臾之间,官军败绩,敷水溺死者甚重”。唐《旧唐书刘仁轨传》、日《日本书记》)。
“白江口之战”对日本教训十分深刻,以至后来日本称呼中国仍沿用“唐”这个相关词汇,如唐国、唐船、唐军等。
当时“贞观盛唐”堪称世界霸主,威名远播,萬国来朝,尊称唐皇为”天可汗”。据记载,鼎盛的大唐曾攻灭三十余国。大唐版图臻于极盛,其面积约一千三百萬平方公里。西达咸海之滨,北至西伯利亚,东达库页岛,南至北纬十八度一线。
在唐代,乌兹别克、土库曼、西伯利亚、朝鲜、越南(交趾)皆为中国之地。著有《滕王阁序》的唐代大诗人王勃之父王福峙就曾担任过交趾县令。
日本自白江口戦败后为避免唐军攻伐,遂向大唐称臣纳贡,并派出”遣唐使”,对中原的文化、军事、建筑以及金属铸造方面展开广泛的学习,以致日本奈良时代唐风盛行。但当大唐由盛及衰,中土大陆陷入诸强纷争的境地后,中日间官方交流遂陷入停滞阶段。
直至北宋端拱初年与咸平五年日本使者才又踏上宋土。嗣后南宋抑兵过甚,战力疲弱,华夏之国沦落蒙元之手,日本对中国由崇敬也逐渐转为轻视。
但据史书记载,日本与中华大陆的交往始终处于存续状态。在制度体系以及军事经济方面东瀛智者一直在吸纳中华文明的先进之处。因东瀛列岛的地理位置因素,在贸易方面更是与大陆一直存在密切的往来。
史料记载,宋代海宁周氏海商周文裔于日本经商之际,纳东瀛贵族之女为妾。周文裔之子周良史曾多次往来于中土扶桑,与当时的日本关白藤原赖通交往甚密,曾向日方捐赠丝绢三百匹,藤原赖通亦回赠砂金三十两。并试图委任周良史为太宰府进奉使,后因同僚反对而作罢。
日本京都国立博物馆至今还藏有明代书法绘画名家唐寅(唐伯虎)于明武宗正德七(1512)年,赠与日本朝贡使臣细川彦九郎重直的诗词。(“萍踪两度到中华,归国凭将涉历夸。剑佩丁年朝帝扆,星晨午夜拂仙槎。骊歌送别三年客,鲸海遄征万里家。此行倘有重来便,须折琅玕一朵花”。)
日本小幡神社第三十三代宫司,京都大学教养部长(勲二等瑞宝章获得者),日本古代移民史研究专家上田正昭教授曾指出,日本和族是自公元前一万八千年自中土大陆迁移东瀛列岛的绳文人、弥生人及公元前3世纪开始至公元7世纪,大量中土移民所构成。日本「古事记」和「日本书纪」等史籍资料,对这段时间大量来自中土的移民有着详尽记载。
日本文献中之弓月君(秦氏)、东汉直(刘氏)、西文首(王氏)等群族,均称其为秦始皇或汉高祖的后裔。(“弓月君及其所率领的秦人,自称为秦始皇的后裔;阿知使主及其儿子都加使主率领的汉人,自称为汉灵帝的后裔;身狭村主青又自称为吴孙权的后裔等”。)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