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东宫⑵
常玉奴瞧着那俩人走的远了,扑的变了脸色,这六百两银子乃是他好几年的积攒,一下子送了出去,倒是肉疼的紧,不过也是没法子,太子逃出东宫不见踪影,这消息要是传了出去,便是他常玉奴凭着侍奉三代天家再加上当年舍命护驾的主仆情分,只怕也是要受些苦楚。更何况当今圣上对他们这些阉人不知为何是深恶痛绝,他们这些大铛的日子,早已不再是当年那几代天子“不信朝臣偏宠内宦”时的逍遥了。“唉,这小主子…”常玉奴摇摇头便回身往西苑走,刚刚走到西苑阶下,一个宫人便急匆匆跑来道:“阿公,快些进去罢,殿下刚刚自偏门里进来了,此时正在里头换洗呢,到处找阿公去服侍。”常玉奴听了赶忙上去叩问推门,之见那小殿下换下在外为扮寻常士子穿的藕白长衫,着一身团锦卧水衮龙袍,头发梳洗过后用翼善冠束好了,这一身储君服饰上身,那着便服时显露出的些许清俊柔弱便一扫而空,之前瞧着略显媚气的丹凤眼更是平添几分威容,整个人即便是斜倚在塌上看书,也有股不怒自威之感。朱慈烺听得动静后抬起头笑道:“阿公来的正好,孤倒是还没用早膳,着小厨房熬碗梗米粥来才好。”常玉奴哭笑不得的跪倒,行了大礼道:“殿下唉,这回又是有何人怎的惹您心烦了?竟是早课也不应卯,话也不留一句,必又是昆仑那个小贼坯子胡闹还勾着殿下外去,老奴回头便打断他的胡拐,只是再不敢独自出宫啊,老奴这心一直…”朱慈烺听了这老太监唠叨便怕,从小除了母后与老太君,便只有这老奴敢在他耳边唠叨,偏偏又是从小衷心照顾他到那么大的,也不能顶撞了,只能听着常玉奴跪在那,不带重复,换着花样的唠叨个不停,好不容易逮到他换气停下的功夫,赶忙插言道:“阿公教训的自然是,只不过孤实在是饿的肚饥,只怕再不传人上膳,孤便撑不住在这听阿公教诲了。”常玉奴听了连忙爬起来,行了一礼后,便急匆匆退出大殿去吩咐上膳。朱慈烺看着这从小便唤作“阿公”的老奴拖着腿出去后,便放下书想小憩片刻,刚刚快要眯着,常玉奴便又折还进来,禀道:“殿下,张少保张大人求见,老奴请少保大人在书房用茶稍候,殿下是去见见还是请少保大人先回府?倒是示下,老奴才好去回禀安排。”
朱慈烺听了便连忙坐起来命人前去偏殿奉茶伺候,自己也加衫整冠,起身往偏殿去。朝廷内外,能让这位性格乖戾的小爷重视的人,只怕不到一手之数,偏偏这位张轻阳张大人便是其中之一,虽然仅是才过而立之年,却已领少保衔,赐入勤勉堂讲学,才名在帝国上下也是有口皆有赞誉的,如今又兼领詹事府詹事,是以今日来拜会储君也是名正言顺。
东宫小书房端文阁内,刚刚跻身士子评前三的张轻阳没有凭着储君近臣和王朝新贵的身份摆随意洒脱,不拘礼数的派头,更没有像寻常官员初次拜谒时的那般小心谨慎,如坐针毡。只是双目微闭如假寐一般端坐在紫檀罗汉圈椅上,明明将将而立就身居高位,清贵至极,正是应该少年纵马,意气风发之时,可张轻阳却是王朝上下皆知的无喜无悲到近乎无情的冷面之人。这位出身南方烟瘴之地的少保大人,在少年时便一举登科,虽未入头三甲,却也稳稳当上了庶吉士,在翰林院,国子监几个清水衙门来回平调了三四次,七八年间虽是与不少朝中的文人诗客常有文词往来应和,不过却是没有升迁过一次,也没能掌握要职,甚至连祭酒一职也不争不抢,还是多亏一位官运亨通的同门师弟为他上下运作了一番才有惊无险的到手。常人只谓是这南蛮子因朝中无人,门路不通,所以迟迟无法升迁。可明眼人却都能看出,这分明是朝中有人在刻意压下这位士子榜探花的锋芒,助其养望,以求一跃龙门天下知!果不其然,在今年年初老少保陈戎致仕之后,便是这位平日里默默无闻的国子监左祭酒一举拿下清贵至极的少保之位,再顺势登评士子榜,继而又是圣上亲自下旨延请其入勤勉堂讲学,一时间便把他捧成了本朝风头最盛的新贵,甚至隐隐约约还有了“储相”之尊。
朱慈烺到了书房门前便吩咐左右退下,又令常玉奴守在书房门口不许一人近前。便亲自推开书房门,示意要起身施礼的张轻阳安心坐下,不必多礼,君臣让座相礼毕,太子便问道:“张大人自朝中来?自堂中来?”张轻阳答道:“在下自堂中来,为朝中事。”“哦?所为何事?”张轻阳一听便知这太子不是拖泥带水之人,便并未客套,直接答道:“今日早朝之上,又有臣属上本,再议南迁之事,只不过内阁转了折子后便被陛下压了没有发下来,早朝后陛下便召臣去南书房,丢了那份折子给臣,命臣细细看了那份折子,臣思虑再三,还是来报与殿下知道为好。”太子一听得南迁二字,便忍不住连珠似问道:“陛下可有它言?这本折子又有何不同竟让陛下亲自压而不发?所议不过南迁之事,为何又报与孤知道才好?”张轻阳叹气道:“寻常南迁之议自是无碍,只不过这本…却是谏言让殿下南下镇守应天府,以备…顺天失守!”说着便从袖中拿出一张纸道:“这是臣当时勉强记忆下,后来抄录出来的折子内容,殿下请过目。”朱慈烺连忙站起来接过那张纸,细细看过,便瞪大双目怔怔跌坐回椅上,南迁此议本身就极为忌讳,当年英宗在位时因土木堡之变引得瓦剌逼进京都,虽然也有如徐有贞这般哗众取宠之人上疏议过南迁之事,却被几个当朝骨鲠之臣辩驳的是体无完肤,徐有贞更是被朝臣孤立,被士林引以为耻。不过如今朝堂上再议南迁倒是不会引起如此大的反弹,毕竟那些个衣着黄紫的老家伙心里多少也多少有南迁的念头,只是碍于脸面不好拿出来议罢了。若是仅仅上疏议南迁,八竿子也打不着朱慈烺的一片衣角,可这折子中的“北境震荡,国势不安,东宫渐长,英武机敏,可循古例,镇陪都,臣等愿奉太子南迁,镇守应天,以备万一。若京师为贼所破,亦尚有可为。”一句便是暗藏天大的祸心,南京作为陪都,北迁之时留下了一套完整的朝廷班底,当年永乐爷迁都时,便是考虑后世子孙能天子守国门最好,万一守不住,还可以回迁顺天。毕竟依靠长江天险,再不济也能仿南北朝故事,划江而治,保全大明的半壁江山,也不至于为贼所破,国祚断绝。可要是陛下领头南迁无碍,“奉太子南迁,以备万一”这是当世人不知玄宗灵武故事吗?君臣父子,先是君臣,才是父子啊!
朱慈烺低头思索了好一会,缓缓问到:“此疏何人所上,可曾探查出来了?”“礼部给事中,王安舜。”张轻阳端起桌上那只被称做“一盏千金,双盏易城”的建州茶瓷,犹豫道:“若只是他一人所为倒还好办,虽是将这等诛心之言上达天听,但毕竟是内阁送批,陛下亲自发到詹事府,按例驳回应奏就是了。最让臣琢磨不透的是,这件事到底是王安舜这个小人物的无心之举,还是背后有人在暗中授意,殿下怕是不知,这王安舜乃是驸马爷王昺族中侄孙,所以说此次上疏背后,是否有这位驸马爷在其中推波助澜,甚至奉殿下南迁是否本来就是他的意思也未可知,便是臣,也不好随意处置了此事。”朱慈烺拿起那块宫造田黄镇纸,不停敲击案面,沉吟半晌道:“到底是还要麻烦张大人明日早朝前为孤打探一二,探探朝中对此疏的风评如何,孤明日也亲自去拜会一遭这位姑祖夫,不论怎样,此事我等切不可妄动。”说着叫进常玉奴来,将那方田黄玉镇纸抛与他道:“命几个手脚伶俐的奴才将这镇纸好好包裹了,再准备几样滋养补品,孤明日一道带着去探望探望大宗正。”常玉奴连声应了下来,张轻阳便道:“既如此,那臣也先告退了,明日有了眉目再来叨扰殿下。”说着便起身往外走,没两步却又立定笑道:“詹事府各同僚这一趟却是平白添了不少差事,世人皆知东宫南苑栽了一片上好的菩提冬茶,臣是要向殿下讨几斤回去堵住府内诸君的悠悠之口的。”朱慈烺何等玲珑剔透之人,一听便知张轻阳是有意的玩笑,以显亲密,未免也暗含了想借此事通报之功投靠东宫羽翼之下的意思,当即笑道:“君路说的哪里话,詹事府诸君为孤前后奔忙,哪里是几斤冬茶可以打发的,且先让阿公送三十斤去府里,聊慰诸君冬思鲜茶之苦,待此事了结,少不得还要宴请春坊诸君,聊表吾心。”张轻阳也是见微知著,便又顺势笑着说起冬至当日群臣至延祚宫拜谒东宫的朝贺仪,这对二人都是老生常谈了,说了片刻,便辞了出去。
第二日一早,朱慈烺便整待衣冠,却不着储君服饰而是像寻常赴京赶考士子一样着一身团纹长衫,仅带上常玉奴一人服侍,主仆二人驾车往王昺府上驶去。东宫坐落在皇城正东九里处,暗取“紫气东来,九九归一”之意,而在东宫再往东三里,便是当朝太子太师,以外姓执掌宗人府事第一人,延庆公主驸马王昺的府邸了,朱慈烺一下车,便有太师府管事在阶下跪迎,那管事行礼毕,刚要转身吩咐门上几个小厮开中门,便听这位太子爷道:“今日孤非是以东宫之位莅临臣下府邸,只是一个族中晚辈来拜会尊长罢了,倒也无需开中门。”说着便拾阶而上,要从偏门入府。那老管事一看,吓的是魂飞魄散一般,一国储君登府,不开中门远迎,却自偏门走,这要是传出去,得是大大的僭越之举啊!不过这位在早年间出征辽东,被建奴一只箭矢钉入大腿以至于落下残疾,行动迟缓的老管事根本来不及上前劝诫,只能眼睁睁的看着太子殿下从偏门走进府中。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