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
书,在我生活中扮演了一个很重要的角色。读书,于我不是习惯,而是原则。
我是从来没有什么读书的好习惯的,我难以自发地去看一本书,尤其是大部的书。我并不觉得读书怎么样,不过我对书怀有一种信仰。我对书总是渴望、敬畏的,我知道书里的世界会给我带来不令人失望的精彩与感动。
我崇敬文化人,我从小对诗词感兴趣,觉得它们散发着愉悦的气息。我依稀记得,我读的第一本是高尔基的《童年》,当时《童年》应该和《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一起买的。那时是初中,我不记得初几了,当时读《童年》,就觉得其文字感染人吧,就是读了一些,你说话写字的口吻语气就像那译本了。初中时,我并没有读多少书,我看过的有《童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海底两万里》《朝花夕拾》《骆驼祥子》等等,初中我最感兴趣的是诗词。我会提前把下学期、下下学期的诗词古文给背完,并不觉得苦涩。我不光背,我还写,我是真写得挺多的。我不会写毛笔字,偶然发现在卫生纸上用钢笔写的字有毛笔字的效果,所以后来就把诗词题在卫生纸上送人了。写诗写词的时候,有时触景生情,有时睹物思人,我会写景色,写自己,当然还写红尘,写女子。就是在那时,我的情感第一次显现得这般丰富饱满和敏感吧。加上那时喜欢上了周杰伦的歌,周杰伦基本有名的古风歌都听遍了,那种缱倦缠绵也使我写红尘写女子写得越来越多。
到了高中,有那一股新鲜劲且什么都不懂,开始时还是写诗,后面长大了些,写得少了。高中发生的最重要的事之一是我遇见了一位语文老师,这位语文老师口才很好,也有文采,他是班主任,我当时做的劳动委员,勤恳踏实,一次班会上他还说要和我做忘年交哩,可是后来学习上的困惑使我反叛,课堂上经常揶揄和针对他,回想起来真是对不起呀。这位老师姓李,**对我影响最深之处在于在寒假放假前他给我们作了一些书和电影的推荐。书我参考的不多,但在后面的暑假我却叩开了电影的大门。当时看的电影都是经典电影,如《死亡书社》《阿甘正传》《勇敢的心》等等,我是感受到了电影艺术的魅力的,记得《肖申克的救赎》的原著狱警搜已经越狱的安迪的房间时,典狱长看到墙上挂着的一张女郎的海报,看着看着真想一下踩进去,我当时观影时的沉浸也真像是踩进去了电影一样。高中开始时我会看书,看得不多,但当夜里躺在床上或一个人独自思绪飞扬时,将看过的书和电影相交织,那相互交叉给我打开了一个新世界的大门,后来至今我也基本是书籍与电影双轨并进的。
高中前期我看的书有《罗生门》《乌合之众》等,这两本书都在**的推荐之列。《罗生门》当时写了一篇读后感,拿去参加一个征文比赛了,说实话《罗生门》(短篇集)里的“罗生门”一篇至今没怎么搞懂,就如同看了几遍《肖申克的救赎》也还是不太参透其中令人动心的地方。《乌合之众》讲大众心理学的,现在想想读过的、知道的基本理论著作,《乌合之众》确实薄了些。《乌合之众》对我的意义是重大的,因为从这本书我了解到了心理学叙述和解释现象的语言,这是我后来构建自己哲学体系的一个重要基础,也是由这本书,我提出了我自己第一个原创的理论名词。
后来,再后来,那时语文在讲选修课本的《论语》吧,历史也讲完了文化史中的希腊三贤和儒家,政治在学**主义哲学,我每天也格物致知般地写日记。于是,结合所到的零碎,为在困顿的学习生活中找一长久的解决,我开始了思考。至于思考的成果,这里不多说了,就不透露了。
高中末期,我遇到了我中学时代的最后一位班主任,他姓吴。吴老师来到我们班的理由有点特殊,他本是教高一的,原来教我的班主任因病请假,一天晚上学校派人到我们班来说这里有几个代替的人选,让我们民主投票,就这么,吴老师来到了我们班。吴老师可以说是个精神的、特立独行的老师,他皮肤有点黑,戴着一副黑框眼镜,笑起来脸颊的肉往上堆,眼睛眯起来,笑容甚或有点憨态可掬,他脸上经常挂着笑容,身子总是向前倾,脖子总是往前伸一点,走路时步子比较快,不怎么抬头,说起话来不清不楚有点含糊,但正如他第一天和我们见面时说的那样,听着听着就习惯了。这个老师可以写很多很多,因为一个独立自由的灵魂怎么写也不为过。他时常背着一个包,他自称为书包,他在自习课和早晚都坐在讲台上时,大部分时间都在看书。是的,他喜欢看书,经常跟我们说他又花钱买了买了什么书,但通常都是快速带过,并不夸耀。我在这样一个老师的影响下对的兴趣更上了一层,而哲学体系的渐渐创建也使我对知识和书本发生想法。那段时间,我读了不少书,那段时间后,我也依然保持了一定的节奏,我曾经这样以为,那一年所读的书比我以往读的书加起来都多吧。高考之下的时光是值得感激的。
那段时间,我读了《飘》,《飘》便代表了我对外国经典的一般认识。我看过《飘》的电影,然后再去买的书,当时我把《乱世佳人》称作迄今我看过的唯一觉得伟大的电影。我看的是国语配音版本,国语配音也对人物的塑造有很积极的作用,现在回想那几个人物,还是能清晰地感觉到她们的样子,梅兰妮圣母般的博爱还是令我感动。我读过作家作家出版社的《苏菲的世界》,作者称之为哲学入门教科书,我是认同的。《苏菲的世界》提到,世界上厉害的哲学家有两种,一是深谙哲学史的人,一是独立创造哲学体系的人,我做不到后者,因为我的哲学体系尚有残缺,并不十分完整,但前者应是我知道并懂得的。我也涉及到了美学,读了朱光潜先生的《谈美谈美书简》,美是一种无所为而为的活动,这个定义真好。我还读了一些,就不絮叨了。在高考之下的高中末期,我知道那时我与之前不同,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中学时代之后,我和朋友相约一起读书,后来因为生活节奏的问题便断了约定。我们一起看了《爱弥儿》,关于这本书,我看看我案头堆着的《国富论》,真有点觉得当时的《爱弥儿》能读下去是真心不错的。我们一起看了2018年诺奖得主的代表作《白天的房子,夜晚的房子》《太古和其他的时间》,我们读了《西厢记》。最后一本读的是《红楼梦》,这本书是我们俩先前就期望读的,我花了四星期读完,朋友花了三星期。《红楼梦》是我的本命书,读的时候慢慢读,不深晓其理,后来朋友给我讲了一些和看了一些红学家的演讲,渐渐明白《红楼》是中华取之不尽的一座文化宝库。以《红楼》结束,想想倒也别有一番韵味。
与《红楼》同一时期读的,还有《战争与和平》。《战争与和平》刷新了我的认知,成了我心中世界顶峰的新标杆。我曾经发邮件和那位朋友谈过。我觉得现实主义是严肃的顶流,现实主义所创造的成就是我在其他作品中未见的,现实主义刻画现实,不是拿支笔雕刻般的刻画,而是碾压般的写实。读着读着,我竟有一种我所看过的电影在它面前全都一文不值的感觉。记得高尔基说列夫·托尔斯泰的眼中有一百只眼,这是对的。不想多谈《战争与和平》,只是说我的观里有《红楼梦》和《战争与和平》坐镇,终究是安稳的。
书是不会停的,今年诺奖的获奖者业已公布,是为世人,我的世界里有有一颗被点亮的星星。在满天繁星下做梦,让人觉得不现实吧。
前些日子,我在微信上向朋友说过一个想法,这个想法有点怪。我说“我有点烦自己了。读个书,看个电影就算了,兴趣爱好呗,可偏偏找些什么境界高,造诣高的东西,看着看着就参悟到了那些个什么境界,造诣,使自己更加沉迷。本来就是学地理的,本来地理就不太感冒,就学起来更不专一了”“最近好像又对电影培养出了新的敏感和直觉。这些就把我搞得很复杂,搞得简单很难”,当时正值开学考试失利。读好书是好,但,好书同时拥有更高的艺术性,思想深刻完整,也因此对人格的塑造能力很强。人总是期待自己变化是在适应是生活的,当生活困顿,会质疑变化,于是追究到了书。这个想法是有点怪。书,好书的的意义可以理解为美学的意义,美是无所为而为的,世俗的高度不够,其尺度不足以评判书和好书的。或美学是在另一个高度的,这另一个不被世俗打扰的世界的语言对人影响自然会是不寻常。
书,于我不是习惯,而是原则,那么什么时候停止读书呢,我给过一个回答——用书把自己淹死的时候吧。
【本章阅读完毕,更多请搜索墨缘文学网;http://wap.mywenxue.org 阅读更多精彩小说】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