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读乔治 · 奥威尔
我现在实在想不出写什么好,有很多东西可以写,但都断断续续的。乔治·奥威尔的书是我最近读完的,印象还没有消散。
我读了两本他的书,《动物农场》和《1984》,都是与一女同学谈话中知道的。《动物农场》在高中时一位老师就曾推荐过,后来也就一直没去看。女同学提到的时候,唤起了这个回忆。至于《1984》,我好像听过,又似乎全没印象。
我最近每天睡前都会用自己的IReader读书,每天读一点,一本书慢慢就磨完了。当时我刚看完《***选集》第一卷,同时白天也在读《法理学的范围》(纸质书),就想找一本非思想类的书,找一本看,缓解缓解穿行在两种思想中的压力。我自己不知道找哪本书,中午碰到了她,谈了一会儿,于是乎也就和乔治·奥威尔结下了缘。
《1984》是扩大了的《动物农场》,从动物扩大到人,从一群猪扩大到几百万计的党,从一个农场扩大到三个处于“战争”的国家。
看《1984》的时候,我在爱奇艺找了找《1984》的电影,第一条推荐是“多一个人读乔治·奥威尔,就多一个自由的人”。我不喜欢“自由”这个词,这个词很含糊。“自由”的范围首先就难以界定,而当你开始界定的时候,你不得不受你的有限的认识水平的影响,换句话说,你在不“自由”的情况下去界定“自由”,很明显,这个“自由”是矛盾且错误的。第二,“自由”如果说是在允许的范围内做允许的事,即不破坏统一秩序的行动的总和,那“自由”毋宁说是“权利”。第三,当开始强调“自由”的时候,意味着此时容易失去“自由”,那“自由”是被谁剥夺的呢?这句话之所以能引起人的共鸣,乃在于使人联想到自身遭受的种种限制,但联想接着一般便止步于种种限制牵涉出的一种“自怜”,而不对“限制”做一描述和评定,“自由”引出的是一感情,而非理性。
我不喜欢“自由”,而且我觉得《1984》表现出的我们应该重视的东西不是“自由”,而是“自由意志”。不“自由”毁灭不了一个人,剥夺了“自由意志”才会。自由只有在内心、思想的层面上才能无阻畅游,在这个空间内,不用操心他人,因为这个空间内自己便是上帝。《1984》中任何人、任何事都可以背叛,除了我的爱。这是温斯顿最后最后的底线,读到温斯顿的这些内心独白时,我是深情感受、深情理解的。所以当这最后也被自己的恐惧给压倒时,人生还有什么是不可思议的?我们守护不了自己的“自由意志”,那人类还有什么珍贵的东西不能被剥夺?剥夺,剥夺是《1984》后面部分的主调,党剥夺身体,剥夺忠诚,剥夺爱,剥夺真理,剥夺薄弱微小的“自由意志”。现实世界不是,我们的社会也不是大洋国的社会。社会是人与人关系的总和,如果说社会被这种总和赋予了某种意志、某种权力,那么我们也可以将它视为一个剥削者来看待,在它剥夺我们的生活的过程中,剥夺不会崩溃我们,除非我们放弃“自由意志”。
我不知道乔治·奥威尔写《1984》的时候参照了多少心理学、医学、神经学的著作,我看出了弗洛伊德的性心理学,但其他的在拷打人、崩溃一个人时的一些心理神经方面的知识,我不太清楚。一般都说《1984》是一部政治,它折射的现象的政治性确乎是尖锐突出的,不过细细考察这本书对人的心理的描写,它也像一本心理。
《1984》的意义何在,虽然我不同意“多一个人读乔治·奥威尔,就多一个自由的人”的说法,这种说法所暗含的警告意义我还是赞同的。正如译林出版社的《1984》前言所说,这本书是一个警告,警告人们在今天社会的现有科技条件下,确实有可能出现像《1984》里面那种极权主义的做法。我觉得这警告不仅在于一个国家成为一个极权主义国家的倾向,也在于当下优势群体对弱势群体的做法是否有《1984》的影子,即编造过去和现在,限制群众的认知等等。
《1984》有些有趣的一个地方在于“双重思想”。一方面,党要全方面控制人的思想,将人挖空,然后把党填充进去,这意味着限制人的认知和对经验的认识。但是为保持一个国家的正常运行,又需要工作的人们具有一定的认知能力。如何解决这一矛盾呢?在于“双重思想”。前一分钟,某某事发生在甲身上,你的工作是将这改成某某事发生在乙身上,你既要完成工作,同时工作完后,又要迅速地将自己的思想完全认同某某事发生在乙身上。这应付某些小事时是容易做到的,但如果是面对长期进行战争的对象的转变或二加二等于四这类数学常理的改变,这就真的并非易事了。
《1984》有一部电影,叫《1984》,也拍摄于1984年,整部影片节奏慢,而且,不是一般的慢吧(就我现在的印象来说),镜头冷酷,锈迹斑斑般的死气沉沉。而且,这部电影应该不是面向所有观众的,因为很多镜头如果没读过《1984》的话,是根本不知道那在说什么的,就连读过的我,有时也不知道它在说什么(英文不好的缘故吧)。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