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一讲、《易经》易改进了《归藏》易什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六十一讲、《易经》易改进了《归藏》易什
        第六十一讲、《易经》易改进了《归藏》易什么内容?

        \t现在我们回看一下《归藏》易的周转规律路线图,如果按逆时针运转,乾指天位,在南方,《归藏》易画卦顺序从乾开始逆时针运转;向兑位运动,这样兑是金位,在东南;经东南向离位运转,离是山位,应该在东方;经东方离位向震位运转,震位是水,应该在东北;经东北方震位向巽位运转,巽位是火,应该在正北方向;经北方巽位向坎位运转,坎位是风,应该在西北方向;经西北方坎位向艮位运转,木是艮位,应该在西方;经西方艮位向坤位运转,地是坤位,应该在西南方。这是秦墓中出土的《归藏》易给出的周天运转规律路线图。

        \t如果我们翻转过来用顺时针的方面运转又会得到一个什么的的周天图呢?如果按逆时针运转,乾指天位,在南;兑是金位,应该在西南;离是山位,应该在西方;水是震位,应该在西北;火是巽位,应该在正北方向;风是坎位应该在东北方向;木是艮位,应该在东方;地是坤位,应该在东南方。

        \t这样看《归藏》易,它的运转方向已经清晰可见,从这里可以看到乾和坤并不是先天八卦的天九地一之象。无论顺行或是逆行都不是戴天覆地,三阴三阳之说。怎么解释?

        \t现在看《归藏》易无论怎么运转其结果都是北方是火,是巽位,这就无法达成《归藏》易向《易经》易发展的连续性了。而《易经》易本身就含两种八卦体系,在先天八卦之外还有后天八卦体系。那么,《归藏》易传给《易经》易的到底是什么?

        \t《易经》易的后天八卦是依据““帝出乎震,齐乎巽,相见乎离,致役乎坤,说言乎兑,战乎乾,劳乎坎,成言乎艮”,日出东方,从震位为起点按顺时针方向运转,依次为巽,东南;离,正南;坤,西南;兑,正西;乾,西北;坎,正北;艮,东北。象征节气为:震为春分,巽为立夏,离为夏至,坤为立秋,兑为秋分,乾为立冬,坎为冬至,艮为立春。顺序数为:坎一、坤二、震三、巽四、中五,乾六、兑七、艮八、离九。故易《传》曰:“乾、天也,故称乎父。坤、地也,故称乎母。震一索而得男,故谓之长男。巽一索而得女,故谓之长女。坎再索而得男,故谓之中男。离再索而得女,故谓之中女。艮三索而得男,故谓之少男。兑三索而得女,故谓之少女”。邵子曰:“乾统三男于西北,坤统三女于西南,乾、坎、艮、震为阳,巽、离、坤、兑为阴”。

        \t这样一来说明《归藏》易无论顺时针还逆时运转都是不同于的《易经》易的,那么《归藏》易是怎样向《易经》易延续的呢?也就是说周文王是依据什么道理建立的“洛书”易呢?他不可能无根据的自创一套理论体系吧,这一定是先天八卦出现了变化,才引申出后天八卦的成立。

        \t我们回过头来看一下先天八卦的顺序,先天八卦是按逆时针“乾—兑—离—震—坤—艮—坎—巽”来排列的。这个卦序是:一乾、二兑、三离、四震、五巽、六坎、七艮、八坤。《易·传》说:“天地定位,山泽通气,雷风相薄,水火不相射。八卦相错,数往者顺,知来者逆,是故易逆数也”。这样看《归藏》易还是无法与《易经》易产生衔接。

        \t但是,我们再来看看《归藏》易卦画顺序,归藏易按逆时针方向是:“乾—兑—离—震—巽—坎—艮—坤”来卦序的。这说明什么?说明《易经》易修改了八卦排序,在左一边,从乾一,兑二,离三到震四没有修改,但是,在右一边,从巽五,坎六,艮七到坤八则改为坤五,艮六,坎七,巽八了。也就是说,先天八卦按逆时针方向从乾转到震位,停止了运转脚步,转而将巽位转换为坤位,将艮位转换为坎位,并从巽位按顺时针方向,从巽转到坤。而将归藏易乾一,兑二,离三,震四,巽五,坎六,艮七,坤八。改为乾一,兑二,离三,震四,坤五、艮六、坎七、巽八这样一个周期来运转,这说明什么?

        \t这说明在《归藏》易中还没有天道左旋、地道左旋的概念,还没有阴阳互相的概念,但是却有坎一、坤二、震三、巽四、中五、乾六、兑七、艮八、离九的后天八卦的顺序概念,但并非后天八卦的顺序排列。这说明《归藏》易的周转规律一定不是从乾位开始的,而应该是从兑位开始转延顺时针方向运转的,顺序是:兑在东南,乾在正南,坤在西方,艮在正西,坎在西北,巽在正北,震在东北,离在正东,归位于东南。

        \t这是一个什么概念呢?兑为金为三女出于东南,乾为天为父在正南,追坤为地为母在西南,艮为少男为木在正西,坎为风为中男在西北,巽为火为长女在正北,震为水为长男在东北,离为山为中女在东方。这样排序肯定是错误的。

        \t那么我们回过头来按照《归藏》易按逆时针方向乾一,兑二,离三,震四、巽五、坎六,艮七、坤八来运转,得到乾为天为父,兑为金为三女出于东南,离为山为中女在东方,震为水为长男在东北,巽为火为长女在正北,坎为风为中男在西北,艮为少男为木在正西,追坤为地为母在西南。这样也不能对应天象,这说明《归藏》易存在理论错误,于是到周代,周文王改革《归藏》易,将巽五、坎六,艮七、坤八调转过来,改变为坤五、艮六、坎七、巽八。这就增加了天道左旋,地道右旋学说。

        \t这说明周朝人改革了《归藏》易的八卦排序,增加了地心说,地心说的建立大概增加了二种可能,一、使孔子在《易·传》说的“天地定位,山泽通气,雷风相薄,水火不相射。八卦相错,数往者顺,知来者逆,是故易逆数也”这句话得到了成立。二、《易经》易改造《归藏》易的目的是为了对应八大节气:则震为春分,巽为立夏,离为夏至,坤为立秋,兑为秋分,乾为立冬,坎为冬至,艮为立春。并确立了天地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分先后;以先天为体,后天为用的"体""用"原则。为后期的数术派和理义派分家打下了基础,孔子是形成数术派和理义派分家的第一人。虽然在孔子之前就已经出现五行方士,但真正促成数术派和理义派分家的人是孔子。

        \t孔子编纂《易经》易之后的一千多年间,数术派和理义派虽然多次分裂,但直到邵雍出现,《易经》易才出现“河图”和“洛书”之说。之前孔子编纂的八卦体系并没有区分先天和后天八卦之说,邵雍把“天地定位”称为先天八卦,并画出“河图”易的先天八卦位图,又称伏羲八卦图。又依据易《传》中孔子编纂的“帝出乎震“为依据画“洛书”后天八卦,又名文王八卦。朱熹《周易本义》采用邵子说法和图示,使其学说得到广泛流行。

        \t文王后天八卦是依据“帝出乎震,齐乎巽,相见乎离,致役乎坤,说言乎兑,战乎乾,劳乎坎,成言乎艮”,以太阳东出于震为理论基础建立的思想体系,但是,孔子并没有发展文王八卦理论,而是一再强调先天2、4之数。为什么?

        \t现在看原因很简单,“文王后天八卦”是周朝的上层建筑,是周朝的意识形态,因“文王后天八卦”的存在导致出现周朝四分五裂的局面。周朝在意识形态上启用后天文王八卦,在政治上推行宗亲诸侯分封奴隶制,是导致东周出现春秋战国时代的根本原因。而孔子下决心要改变的正是春秋战国的这种分裂局面,所以他必须寻找抛弃后天文王八卦的理由,重新建树一套全新的八卦理论,于是寻找“天地定位”的先天八卦理论便成了孔子55岁之后周游列国的理由。

        \t现在可以理解了吧,孔子编纂的《易经》一定删减了很多文王后天八卦的理论,而老子在《道德经》中又没有明确的阐述和继承文王后天八卦理论。而孔子则依据《易经》易产生和肯定,并增补了“天地定位”的先天八卦理论,为儒家建立仁义礼、三纲五常、天人合一的儒学理论,也为后期朱熹扩大和坚定天道左旋、地道左旋阴阳互相的概念,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t反观道家,道家被困在《道德经》的迷宫中不能自拔出来,无法肯定和增补“帝出乎震“的文王八卦理论,无法形成一套完整的,可以建树为强大的有益教众的宗教文化理论。又因受制于“天地定位”理论的打压,受困于《道德经》含混不清的文字锁定,无法如孔子一样明确定义,指导方向,促成儒学向一个目标明确的方向进军,促成“阴虚”学得以发扬光大,禁锢中国人思想二千多年,达成集中统一思想的成立。

        \t而道家的错误导至道学越走越邪,发展到东汉末年,终于在张角带领下创建太平道,成立“黄巾军”,并在公元184年发动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农民大起义,彻底将道教送上了对立于皇权政治的对立面,将道学逼上了一条不归路。

        【本章阅读完毕,更多请搜索墨缘文学网;http://wap.mywenxue.org 阅读更多精彩小说】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加入书签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