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讲、夏商夏与《连山》《归藏》《易经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六十讲、夏商夏与《连山》《归藏》《易经
        第六十讲、夏商夏与《连山》《归藏》《易经》三易

        \t儒家依据2、4成阴数的太阴理论体系发展起儒学的思想理论体系,在当时的中原地区是符合当时中原人的认知需求的。因为东周后期的春秋战国期间,已经导致国家四分五裂,诸侯之间连年战争不断,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人民急需一个稳定的中央集权政府来统一天下,使人民得到安定的生活。所以孔子依据“天地定位”的先天八卦理论建立起来的儒学理论到西汉中期进入政治舞台是有其原因的。

        \t上古中原地区由于受地理环境的限制,和道路交通的限制,今天我们在史书上看到的夏商夏,可能并非我们想象的那样,是意识形态、政治纲领和法律体系都很完善的国家体系。

        \t历史认为中华文明最早存在于夏朝,如果说夏朝过于宽泛,但说夏国存在是可以铁证存在的。这一点不用今天的历史学家们去怀疑,也不用一定删减那一千多年历史。怀疑和删减夏商历史的人,其实都是不懂中国历史,或受西文影响的人。

        \t早期的夏国应该在洛阳以东,延黄河南岸东至今天的许昌,南至南阳这一片平原地区,主要分部在今天的河南西部和西南部。早期夏朝很小,应该仅艰于今天的新郑周边地区。

        \t商国建立后,商国统治的地区在整个河南西东部的黄河南岸地区,以及安徽北部,山东黄河南岸地区,以及江苏北部。但是在商国统治的后期疆域发生了巨大变化,商纣王并非史书记载的那样沉湎酒色、穷兵黩武、重刑厚敛、拒谏饰非,是一位暴君。商国发展到纣王时期疆域出现暴发性扩张,商纣王几乎统一了黄河南北的大面积土地,黄河以南到吴楚之地,黄河以北至燕赵之地,但商纣王在与周国的战争中败亡于周文王,商国灭亡,周国建立,周国的建立才真正开启华夏民族多民族融合的时代。

        \t夏、商相传在尧、舜、禹时,结束部落联盟创建国家,国家体制内采用“禅让”的方式“选贤与能”,推举国家共主,形王朝制,这符合当时的社会需求。在人类自我意识没有强化之前,所谓的民主就是“禅让”或谁厉害让谁当王。这个时期的国家与其说是国家,不如说是家国,国家是由多个松散的部落家族组成的联合体,这个联合体主要的工作是什么?治水。

        \t在黄河中下游,主要的敌人不完全是部落氏族间的侵略战争,主要的敌人是自然灾害,是水患。在黄河中下游地区,特别是今天的许昌、周口、商丘、兰陵、琅琊一线,南至亳州、徐州、宿迁一线。这一代水患连连,特别是豫东,和连接豫东的山东黄河南岸地区,即周口、商丘、兰陵、琅琊沿线是重灾区。所以大禹治水,治的不是黄河,而是黄河与淮河之这一大片土地上的沼泽之水。

        \t现在看·中国,沃野千里,势位富厚,黄金万溢,可是夏商时的中国只能用水泽连天,波光粼粼,鹤舞向海来形容当时的中原地区。这里冬天积雪,夏秋积水,水灾连连,人们一年之中大部时间是生活大面积的沼泽地带。

        \t那么,既然这里沼泽连绵,为什么人类还要在这里居住生存呢?前面我已经说过,这里适宜人类寻找食物,适宜寻找越冬食物,也容易建立越冬用的房屋,沼泽连绵,芦茹遍野,人类可以就地取材,建筑房屋,猎取食物。且大型食肉动物少于山区,而小型食肉动物又不能构成对人类生命的威胁,所以中国最早的居住地就在黄淮之间的大片沼泽地带。

        \t但是,当人类形成农耕生产,居住下来之后,治水就远比争夺地盘重要了。这也是文化上形成《连山》易、《归藏》易、《易经》易的原因,当时中原文明产生“易”的目的是预测天气、战争和人事。

        \t夏国据现在考古认为国都在河南中西部的洛阳以东区域,商国在河南东部的商丘一线。这样的认识基本是正确的。夏国和商国有并存于同一时期的可能,夏国应该在许昌以西,郑州以南,即今天的洛阳以东,南阳以北,许昌以西,郑州以南这片区域,这一片区域是中原人最早生存的地区,因为这里的地势是高于豫东平原地区的,所以在夏时没有治水的历史记载。

        \t随着人口的增加,部分族群开始向东迁徙,人类也如动物一般,当数量增加到一定程度之后,寻找新的生存地,扩大涉猎范围是必然趋势。于是许昌以东,商丘至琅琊一线便是人类拓展生存区域的重要地区。这样在夏国中后期,夏国和商国应该是并存于同一时期的两个国家,或众多氏族国。

        \t现在看的中原人主要是从夏域拓展岀来的人类种群是没有任何错误的,凡是怀疑和删减夏代历史的人,说明不是中原人。夏人东扩,以如英人美扩,自然要建立新的国家。待到东扩的这部分人壮大起来建立属于自己的国家之后,摆脱夏人统治是必然之势,于是夏在向东征讨时被新兴的商国所灭,商人建立商国。商国早期应该是今天的洛阳以东,含南阳、新郑、许昌、周口、商丘、亳州、枣庄、临沂一线;南至亳州、徐州、宿迁一线,中心都城在今天商丘一带。史籍夏朝的方国商国君主商汤率方国于“鸣条之战”灭夏,后以“商”为国号,在亳(今商丘)建立商朝。

        \t这只是早期的商国,随着时间的推移,商朝经历了三个大的阶段,中后期的商国向周边扩张,其后裔盘庚迁殷(今安阳)就是有力证明,说明商国中后期已经将国土扩大到黄河北岸的广大地区,占领和肩并周边很多类似于国家的大的氏族国。如周,周国在今天的洛阳以西的西安周边地区。这里是渭河平原,这片土地有渭河、和渭河支流泾河、洛河,这里土地肥沃,非常适宜人类生存。随着时间推移周人强大起来。强大起来的周人自然要摆脱商人的统治。于是商纣王在维护商朝统治地位的战争中被周文王击败,周武王在商纣王的基础上起建立起统一沿黄河两岸的大国。此时的国土面积,北已经涉足到今天的韩朝,南方已至粤越的整个华夏大地,周武王真正建立起华夏第一帝国,这才是华夏民族强大起来的开端。但是,周国仍然是一个松散制的联邦国家,不要把周国看成是一个集权制国家。

        \t历史上的夏商周都不是统一政权的中央集权制国家,都属于松散制的联邦奴隶制国家。所以才有人质疑夏商的存在。其实这种怀疑是没必要的,现代考古认为夏国是由山西南部迁往中原西部的颛顼部,这是正确的。这一点从《连山》易就可以印证,《连山》易已经失传,但有文献推论说《连山》易讲的是风水天象,是风水气象易,有八万字之多。从这一点看,早期汉人应该来自西部山脉,从连绵不断的山脉跋涉而来,在山西南部扎下了根,并建立了早期夏国。

        \t早期的夏国可以不认为是朝代,但是,夏国的中后期则完全可以代表当今的中原文明已经确立,因为夏人向洛阳和新郑周边迁徙,并扩大疆域,就是中原文明形成雏形的印证。

        \t夏代之后商国的建立是中原文化突飞猛进向前发展的时期,这一时期《归藏》易得到了全面发展,但《归藏》在汉朝也已佚失,但上世纪九十三年在湖北江陵王家台15号秦墓中出土了《归藏》。经专家研究得出结论,《归藏》的八卦排列有别于先天八卦,《归藏》易画卦顺序是按逆时针方向“乾—兑—离—震—巽—坎—艮—坤”来卦序的,而是先天八卦是按逆时针“乾—兑—离—震—坤—艮—坎—巽”来排列的。这清楚地说明在《归藏》易中,并没有乾、兑、离、震逆转和坤、艮、坎、巽顺转的阴阳互换概念,但已经有完整的“天金水火风山木地”的八卦概念,其卦序是“天(乾位),金(兑位),山(离位),水(震位),火(巽位),风(坎位),木(艮位),地(坤位)”。

        \t这告诉我们《归藏》易是一个什么样的“易”呢?这告诉我们《归藏》易是按逆时针反向公转轨迹的八卦理论,这是《归藏》易向《易经》易发展的跳板。《归藏》易的出土为研究《易经》易提供了重要参考,对于整个易学界来说都具有重大的意义,为当代易学研究提供了全新的依据。

        \t夏商夏与《连山》《归藏》《易经》三易的出现,说明华夏文明是连贯的,一脉相承的,并没有出现断代现象。

        【本章阅读完毕,更多请搜索墨缘文学网;http://wap.mywenxue.org 阅读更多精彩小说】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加入书签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