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六十二讲、孔子周游列国到底为了什么? (1 / 3)
第六十二讲、孔子周游列国到底为了什么?
\t反过来说,儒家之所以能够禁锢中国人思想二千多年,达成中国人始终保持集中统一的思想,是与孔圣人分不开的。我本人虽然一直在骂孔子,但是,在我的思想意识里,始终流淌的仍旧是孔子输出的文化之血。
\t前些天我看了一个视频,一位台湾学者在访谈中提到东西方文化融合的问题时,激动万分,痛哭流泣,放言中西文化有一天融合了,也就世界大同了,天下和平了。看了视频,我感觉头痛,也不知道这教授读书少,还是我读书少,这样幼稚的见识是怎样形成的呢?我知道现在台湾和韩国传承儒学比大陆好得到多,可是你怎么会说出这么幼稚的见识呢?
\t你不知道儒道两家对怼几千年来都不能融为一家嘛?为什么儒道两家对怼几千年都不能融为一家?这道理太简单了。因为他们思想文化的根基不同啊!
\t我们自己本土的儒道两家因为思想文化的根基不同,就对怼几千年都不能融为一家,你怎么还指望文化根基根本就不是一个出处的东西方文化融合呢?激动哭泣有用吗?可以肯定东西方文化无论如何都是不可能融为一体的,因为文化根基完全不同。不一个娘生的儿子怎么可能融为一家?哭泣有用吗?激动有用吗?
\t根本不可能的事情,还是人家孔子,孔子之所以伟大,就在于他不哭泣,不激动,为了寻找集中统一思想的文化根基,在他55岁高龄时,不畏艰难,毅然决然地走出山东,开始他长达十四年的漫长游学之旅。
\t孔子晚年曾经周游卫、匡、蒲、郑、陈、曹、郑、蔡、楚等列国。那么,这些国家和地区在今天的哪些地方呢?先说卫国,卫在今天的鹤壁、新乡一带。匡邑和蒲邑在今河南新乡长垣。蒲邑在今河南长垣周边,东隔黄河与今山东省东明县隔河相望。陈国在今河南淮阳附近。曹国在山东定陶附近。郑国在今河南新郑一带。蔡国在今河南上蔡一带。楚国在今河南信阳以南地区,楚国地域广阔,包括今湖北湖南等地区,但孔子到的楚地是信阳的罗山县。
\t从孔子周游列国的路线看,孔子主要去的是殷都卫国,商都商丘和早期夏都新郑,蓍草发源地蔡国,以及传说伏羲用卦地陈国。并在卫、蔡、陈长期居住,为什么?
\t现在可以肯定地说是为了编纂《易经》易。因为孔子知道只有从《连山》易、《归藏》易、《易经》易三易中吸取文化养分,寻找文化根基,才能实现国家从意识形态领域始终保持集中统一的思想,从文化和宗教领域产生仁、义、礼的“大同”世界。从意识形态领域消除宗族诸侯分封制,避免列国间混乱和战争的局面。实现国家统一,终止多国间的战争,给国家一个安定之国,给人民一个安宁之家。
\t事实证明孔子是对的。孔子周游列国找回了礼制,创建了仁制,确立了义理,肯定了法制等等文化思想概念,并确立四书五经为经验正确的文化思想书籍。重树了商国《归藏》易为主要思想的《周易》体系,为人类建筑了一座思想航标的灯塔。
\t无论现在的我们多么恨儒家思想的禁锢,我们不得不看到在孔子死二百多年后的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终于统一天下,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真正意义上的政治、人文、宗教统一的帝国。
\t这是孔子从意识形态领域着手,从人们的思想深处着手,建立集中统一思想概念的成果,这个成果出自李斯之手,这也是孔子居蔡三年产生的文化果实。
\t虽然秦王朝短暂,但是,在民众的思想意识里已经扎下集中统一之根,这个指航人就是孔子。最终在孔子死了三百多年之后,由汉武帝刘彻发布召令,清除先秦以来“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的混乱思想局面,在文化上,采用董仲舒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实现了孔子以集中统一为标准的“安天下”的理想。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