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十六章 布网 (1 / 2)
在座几位都是谍海中历练多年的人,一听就明白二人说的是顺着通晓辽夏语这条线索去搜寻刺客。这方法乍听起来好像有些大海捞针,但仔细想起来却不是那么遥不可及。
吕靖看有人附和,好似有了勇气,声音稍微大了起来:“因为密函中说“欲刺上”,用了“刺”字就表明不是下毒等弱女子也可以做成的。刺客应是成年男子,还要有些武艺。符合这两个条件又通晓辽、夏语的人,大宋境内应该不多。”
杨元补充道:“即使有,皇城司再派经验丰富的干员,一一进行甄别,这样,范围还可缩小,找出刺客或许就有了眉目。”
黄敬道:“现在没有更好的办法,只能如此。不过,我还是建议紧盯两国驿馆也不能放松,虽然刺客应该有了警惕不会轻易进入驿馆,但是万一呢?”
赵天起身踱了几步,事到如今也没有更好的解决办法,回到座位上坐定后徐徐说道:“好,两条线都布下去!第一,紧盯辽、夏馆以排查熟悉两国军国要务的人。第二,再举国征通晓辽、夏语的以排查熟悉两国风土人情的人。这样,即使一时捉不到人,也可以敲山震虎,威慑刺客!”
众人都点头称是,剩下的就是一些细节了。紧盯辽、夏驿馆自然是要暗中进行,而全国范围内征通晓辽、夏语,需要地方官吏支持,保密起来反而不便,索性公开来做。既然公开来做,就要找个由头,最后商定以天子孝顺要给太后翻译经书为理由。
大宋境内通晓辽、夏语的,恐怕不下几万人,这几万人中,绝大部分需要快速排除,否则,将对皇城司造成极大的负担。以什么理由排除?众人商议,以辽、夏语不精为主。只是,辽国已有文字,可以用应征者文字不通或者口语不纯熟为借口劝退。而西夏只有口语而没有文字,就只能以口语不纯熟为借口了。
对于的确精通辽、夏语但是却不具备刺杀能力的,众人商定,可以身体不康、或佛经不熟甚至手头不快等,左右找个理由,尽快打发,以节省人力应对那些身强体壮具有刺杀能力的。这部分人需要细细观察,皇城司或通知各路已有干员、或从京选派干员赴各地分别登记甄别。
布间院杨元边听各位讨论细节,边计算手头可用的皇城司明哨、暗谍,最后双手一摊:“各位,请通知部属,找出刺客前,别想休假,人头已经不够了。如今看来,今年派往辽、夏的人员恐怕都得减少。”
“不够就招兵买马,万万不能让官家涉险!”赵天头也不抬。
几位都是伶俐至顶的人物,听了不由相视一笑。皇城司以前尝试了几次扩大,屡遭文官们反对,现在以保护官家为理由,谁敢说半个不字?
众人又议了一阵,杨元忽然想到了一个问题:“密函今日到的,照理说北狐应该给我们留出了反应时间。那么,刺客应该还未到。敢问司使,加强皇宫宿卫、盯紧辽夏驿馆,还有全国征召通辽夏语,我们何时开始为宜?”
赵天不答,瞟了主薄魏子旭一眼。魏子旭明白杨元说的有道理,但是司使为了在天子面前显得殷勤卖力,自然想越早开始越好。只是这尽早开始的话,就要劳碌在座各位,司使怎么愿意当这种恶人?
现在上级向自己求救,自己不出头以后还怎么混?魏子旭心中一片雪亮,于是倚老卖老地对杨元道:“自然是越快越好,我在皇城司几十年了,都是第一次处理这样的大事,更何况下面的兄弟?早日开始,刺客来之前权当演练,演练熟了,刺客出现时才能遇乱不慌,万无一失。我一会儿就将各位议的整理成文,今晚就不回去了。”
众人都觉得演练这理由实在牵强,但听魏子旭带头说自己晚上还要加班,脸上都未表现出任何不解,反而若有所思频频点头。
赵天此时一脸真诚,温言细语地说道:“老魏,也不用这么急。大家今晚都回去,我们明日着手布置即可!”
于是,第二天,皇城司内部地动山摇,各项协调仅仅用了一天。到正月初六时,为辽、夏驿馆增加的专门寻找刺客的暗哨已经到位,在枢密院罕见的积极配合下,征召通晓辽、夏语的通知也以邸报发向大宋全境。皇城司同时也选派出了干员分赴京东、京西、河北、河东、陕西、淮南、江南、荆湖南、荆湖北、两浙、福建、益州、梓州、利州、夔州、广南东、广南西等全国十七路。
除了外派探员分赴全国外,皇城司还成立了庞大的谍报处理系统来应对各地上报的情报。司内倾尽全力,为此抽调文员多达八十名,并专门腾出了一个三层小楼,专办谋刺天子头号大案。
这个小楼建成时,工匠们将第三层涂成了碧色,并用木板在两端搭了一对塔型的阁楼,与周围的树木相映成趣。抽调的文员们搬入时,司使赵天率众人去查看,对属下动员时说了一句“碧阁捉刺客,对塔佑大宋”。主薄魏子旭当时正在琢磨给这次行动取个什么代号,听到后灵机一动,将代号直接定为“碧阁对塔”。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