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 布网 (2 / 2)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十六章 布网 (2 / 2)
        “碧阁对塔”行动伊始,每天的资料都如雪片般进来,所有可疑的人物资料经散落在各地的暗探上报后,最后都汇集于此。“碧阁对塔”里的文员收到信息后,将每一位嫌疑人员登记在案,再由皇城司联络外派探员核实其背景,一一甄别后再反馈于此,随时更新。所有上报进来的疑犯都以所属路分大类,再以所属州、县分小类,已经是堆积如山,占满了房间的各个书柜。

        但听一楼一人叫到:“广南西路象州报,州内桂林县张博通,年龄三十,近年往来辽、夏贩盐,知辽、夏语。这是张博通画像。”

        一阵窸窸窣窣声,好似某位有司接然后开始查看画像,不时就听有司下令:“张博通,资料留存。即令布间院联络广南西路我司值守校尉陈非之安排调查,调查方式:跟踪!”那人刷刷刷记下。

        又听二楼的一文员唱道:“三楼管大名府路的!大名府通县王大成,资料上旬送进来的,经县尉查实,近二十年未去过西夏,不知西夏风俗,予以排除!”

        三楼一人应声确认:“记下了!大名府王大成,不知西夏事,排除!”

        二楼那人又叫道:“邓州南阳县一疑犯,姓杨名发,资料二月二十四送进的。经我司探员确认,双目已盲。**,南阳县县尉什么脑子,连瞎子的资料都送进来?!”

        三楼那人脾气倒似不错:“记下了!邓州南阳县杨发,双目已盲,排除!”

        司使独属小院,赵天边踱步边思索。紧盯驿馆方面,经“碧阁对塔”汇总,发现近期进出辽、夏驿馆的大都是面熟的,多是来历明明白白的使臣或商贾,剩下面生的,皇城司派人盯梢,发现要么只通辽语或只通夏语,要么不会武艺,至今尚未发现有值得怀疑的人物出现。

        搜寻通晓辽、夏语的,全大宋共两万三千零三十四人能说契丹语与党项语,多数集中于青州、太原府、真定府等三国交界地方以及京城开封府,但是这两万三千零三十四人中,只有五千三百四十人可以勉强称得上“深知”辽夏习俗,而其中只有一千三百一十二名青壮男子。最后这一千三百一十二名,经皇城司暗探走访、试探以及跟踪,仍是尚未发现有价值的线索。

        这三个月虽然没有什么进展,但是皇城司已经在全国范围内大张旗鼓,所以世人皆认为朝廷真的有一批经书需要翻译。为掩人耳目,皇城司最后只好真的从同文馆找出一批佛教经书,然后从“碧阁对塔”数据库里面抽出二十名跟踪过的可疑人员,让他们翻译、口译,还不时请理藩院的专家过来,请其研讨或指教,一本正经地搞得煞有介事。

        这一时期,皇城司也通知埋伏在辽国境内的暗谍放下手头一切业务,全力以赴集中打探刺天子一案,但是好像辽国对此封锁极严,皇城司暗碟一无所获。

        刺客到底在哪里?赵天苦苦思索,如果到现在还没有刺客的线索,那么不外乎四种可能。

        第一种可能是辽国由于某种原因,取消了行刺天子的计划,那么,刺客自然也就不会出现。

        第二种可能是刺客还未到来。北狐密函是只是提到“欲刺上”,但是没有说明说明时候行刺,只是看似应改在“冬,欲灭宋”之前,而现在距冬季还有些时间,如果刺客还未进入大宋境内,皇城司自然查不到线索。

        第三种可能是,皇城司大张旗鼓地扫寻通辽、夏语,已经敲山震虎,使刺客心存忌惮,暂时隐匿了起来。

        第四种可能就是刺客自己阴差阳错出了意外。就像皇城司自己派暗谍去辽、夏两国,路途遥远,又身处异国,暗谍出意外的情况已经屡屡出现。

        去年一位暗谍联系不上,皇城司以为其在辽国被捕,紧张地边进行切割,边等待辽国驿馆官员过来诘问,谁知等了几个月什么动静也没有。后来才发现那位派出的暗碟在赶赴辽国路上掉进了茅坑直接溺毙,人还根本就没到大辽境内!

        不管是哪种可能,“碧阁对塔”只能继续,不管皇城司为此被占用了多少人力物力。

        【本章阅读完毕,更多请搜索墨缘文学网;http://wap.mywenxue.org 阅读更多精彩小说】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加入书签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