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三十九章 阿里之说(二) (2 / 3)
据考证,阿里苯教时期的葬礼是土葬,令人不解的是,阿里至今为止发现的是“木乃伊”,而很少发现土葬遗址,这不能不说是阿里的又一个谜。
随着阿里苯教的灭亡和藏传佛教的传入与兴盛,形成一种**特的葬礼:天葬、水葬、火葬、塔葬。这些葬礼,不仅仅是升天、转世、行善惩恶的综合,也是一种人与文化的缩影。
阿里藏族人去世之后,有一套十分复杂的神秘的丧葬仪轨,天葬就是其中的一部分,当然,这是最重要的部分。
人死后,首先要把尸体清洗干净,洗涤用的不是一般的清水,而是泡有香料、藏红花、冰片等的水。洗完后,将尸体倦曲起来,头夹到两膝之间,像母腹中的胎儿形状,用麻绳和白床单把尸体裹住,放在一个专门用土坯垒起的床榻上。
经过一系列繁琐复杂的超度仪式之后,在一个由活佛或高僧测定的日子,天刚蒙蒙亮,就开始起灵出殡。用车或人运到附近的天葬台。
天葬台,一般有一大石块或石堆,尸体放上去之后,天葬师就在旁边燃起松柏之类的香草。当带着草药香味的青烟袅袅升起,群山四周中生活的鹰鹫像得到了天葬的消息,纷纷向天葬台聚拢,盘旋一阵,停留在附近的山丘上,扑腾着翅膀,注视和等待着天葬台上发生的事情。天葬有专门的天葬师……天葬的第一刀割在背部,由上而下,刀口又深又长。再从两侧把肉一块一块地分割下来,背部割完再把尸体翻过来割正面,然后是四肢。当尸体上的肌肉和内脏被全部分解之后。天葬师就把它们放到一边,用东西盖住,再处理骨关和头颅。
处理尸体之后,鹰鹫就如箭一般地冲了下来,你拥我挤地去吃尸肉。如果有尸体不被它们吃,或不愿吃完,亲属就会十分痛苦,因为死者将因此而不能升入天国。
阿里并非只有天葬一种丧葬形式,针对不同的对象和死因,水葬、火葬等都时常采用。火葬是高僧和活佛的专利,火葬时在尸体外面建一座一人高的柴堆,点火燃之,燃完会留下遗骸。而死于打架斗殴、战争、车祸等的人不能天葬,只能水葬,让尸体一点点地被鱼吃掉。这效果跟火葬一样,人都可以得到超度。至今,当地藏人还保留着不吃鱼的生活习惯。
阿里的民族服饰也空前少有。如普兰、扎达两县每逢节日、妇女们就换上盛装。装饰非常丰富,也非常讲究,制作也非常精美。从头到脚装饰有黄金、白银、松耳石、玛瑙、珊瑚、翡翠、珍珠、田黄等珠宝,重达10多斤,价值几万、十儿万甚至上百万元,世代家产集于一身。一个比一个穿得华丽,几乎是财产的大展示,以炫耀自身的价值和美丽。普兰、日士、扎达、噶尔、革吉、改则和措勤等县的服饰各有特色,互不相同。这一点,在西藏境内或是内地、国外都是一种比较奇异的服饰文化,是人类形成的生活习性,独特的自然环境等相互融合、协调的产物。
笔者还感到遗憾的是,阿里还有更耀眼夺目的民俗文化没有被挖掘出来:象雄、羊同,在敦煌藏族文献中略有记载,在藏、汉史籍中也有过说法,在当代中外藏学家中更是众说纷纷。但基本问题未获解决,例如象雄的空间、疆域是否已确定?象雄时间上限明了吗?象雄人口究竟是多少?......
揭开这些谜的钥匙,首推象雄文。据史载确有象雄文。《漫话古西藏》一书说,“象雄”一词,在象雄语中意为鹏地,即大鹏鸟之地。根据古象雄人以大鹏鸟为图腾的情况来看,上述解释,完全可信。象雄在10世纪以前的众多王臣名和60个地名,均为象雄语。现代人藏文水平再高,也难解其意;阿里地区至今仍沿用古象雄时代的地名。如扎达人举例说“底”这一字音就是象雄语中的“水”,临水之地多加此宇,例如,底雅、底扎、底枷木、曲木底等,沿用至今。
前辈藏学家、意大利学者杜齐教授认为,冈底斯中的“底斯”为象雄语。但在10世纪以后·吐蕃王室后裔统治象雄,传播佛教,通用藏汉文,将象雄文逐步同化。
在公元7世纪初,吐蕃王松赞干布在未创造藏文之前。象雄的苯教徒们,就用象雄文缮写苯教经;宣道于吐蕃七赤天王(公元前后)朝代,就松赞干布时代而言,在未造藏文前,松赞干布派人带书信向尼泊尔和唐朝求婚。当时很可能就用象雄文写成书信。
现在,懂象雄文的人几乎无存,就连阿里也是如此。不过,随着考古学家和古文字学家的努力,相信象雄文之谜,总有一天会揭开的。1995年在庆祝西藏自治区成立三十周年大庆活动中,阿里地区已把这一节日定名为“象雄文化节”,阿里地区群众艺术馆为迎接这一节日,专门设立了一个象雄文化展览室。
以上所举的包括人类的衣食住行等阿里民俗文化,都是人类与自然相安共存的结果。在当代人类学家看来,世上的民族无论其大小、生活方式如何,都有自己的文化,世界上没有无文化的民族。各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各自适应生存环境的行为、观念、态度和生活方式。不同民族存在的差异,构成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