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三十七章 阿垄沟岩画探源(二) (1 / 2)
岩画一阿垄沟一古丘墓
岩画被誉为刻在石头上形象性“史书”、“活化石”/佛与人的鸿沟被填平了/标榜伟名的古墓石刻/终于在一口袋边角找到一粒糖、维持生命的跋涉者/象雄、雅砻诸部与苏毗形成了三足鼎立
自1879年欧洲第一个史前艺术洞穴岩画——阿尔塔米拉洞岩画被发现以来,欧洲、亚洲、非洲、美洲以及大洋洲的许多国家,都相继发现了数以万计的岩画。这些岩画分布于150多个国家和地区,上自旧石器时代晚期,下自当代原始部落,跨越的时代达几万年之久。
岩画,被人们誉为刻在石头上的形象性“史书”,这种世界性原始文化遗址,不仅是人类艺术史上辉煌的开篇之作,也是再现岩画作者之物质生活和精神世界的“活化石”。
岩画,正在吸引越来越多的人向其投去关注的目光;岩画,也日益成为各门学科交织汇聚的竞技场。
全世界范围的各个岩画点中,中国占据着一个比较特殊的位置。从文献记载的岩画发现来看,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现岩画的国家。《韩非子》、《史记》等书就有零星记载,特别是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所著《水经注》一书中,就有大量篇幅记录岩画,而欧洲最早关于岩画的文字记载,则始于17世纪挪威阿尔弗逊与瑞典布胡斯省岩画的记录。
咱们国家岩画的大量发现始于50年代,兴于60至70年代,至80年代及现代达到鼎盛时期。目前已在西藏、新疆、青海等18个省区100多个以上的县发现了岩画。遗址总数不下数万个,持续时间大约从新石器时代早期直至近代。正是在本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我国的岩画及岩画研究才真正开始走向世界,与国际岩画学术界展开交流。为此国内许多学者做出了切实的努力,并且取得了可喜的成果。
我国境内发现的岩画,数量大,分布密集,已经引起国内外专家、学者的高度重视。人们逐渐认识到岩画犹如文字记载,对探寻远古祖先的生活方式和精神世界,重建人类历史的前文字时代,都是极其宝贵的资料。随着人们对岩画艺术的认识和研究的深入,岩画正以新兴学科的姿态展开。一万面从考古学的角度进行发现和研究;另一方面从民族学的角度与现代人习惯和传说联系起来进行研究。
1988年9月,在澳大利亚达尔文市举行了一次规模宏大的国际岩画学术会议。其中心议题将岩画研究脱于考古学、史术学、社会学和宗教史书等领域之外,独立于学术之林。从此之后,岩画不再只是考古学或史前学的一个分支。它实际上已成为一问新兴的边缘学科,一个和学术相结合的万花筒。
岩画,也存在于阿里高原。是阿里古代文化遗址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古时阿里前人对自己物质和精神生活的艺术再现。阿里岩画迄今为止在日土、革吉、改则都有发现,其中日土县阿垄沟甚多。阿里岩画均在海拔4300米至4800米的地方,位于现今的高原荒漠地带。这些岩画不是一种独立的文化现象,对我们进一步探讨阿里岩画的文化性质和年代,提供了新的线索。
国外岩画艺术研究已有近50年的历史,每年都有岩画研究学术著作问世,取得了可观的成就。我国的岩画研究虽然起步晚,但所取得的成果是引人注目的,特别是对云南仓源崖画、内蒙古阴山岩画、西藏岩画、新疆阿勒泰岩画等,已出版了一批专著。另外,关于岩画的研究文章也日益增多,人们对岩画的认识和领悟在不断深入,岩画研究的视野逐渐拓宽,研究的深度与日俱增。
但是,这样的研究现状和局面,并不容我们过于乐观,对于偏僻遥远等其他岩画点的研究工作,尚显得有些势单力薄,未经统一的岩画数目和未能公诸于世的岩画大有存在。对其研究工作尚未开展,尚需我们去发现,去探索。
面对这样一笔丰厚而珍贵的文化遗产,我们的考古学家、文艺工作者、科研技术人员等应积极去作发掘、整理和发表工作,并不断更新自己的研究方法和观念,以避免停留在现象描述的层次之上。
我边深思边走着。沟口越来越窄,海拔越来越高。猛然眼前一亮,两座古丘墓坐落在沟沿上。我兴奋地奔过去,只见一堆不很整齐的石块堆积而成,约高出地面二尺多,坐西向东。其中一座墓则中央陷了下去。我在墓旁边还寻到了几块骨头,并发现了相当数量的丘墓,而且有的墓葬就是以刻有岩画的大石一侧作为墓穴。
这一点在某种意义上可推测其年代,应是象雄时期,也就是说是在苯教时期。当时佛教还未传入或盛行,因为苯教提倡土葬,到了后来佛教在雪区兴旺起来,这才兴起了天葬、水葬、火葬、塔葬的习俗,有罪或恶疾而死的人才“土葬”。并充分证明岩画不只是孤立存在。当时人们已具有很高的思想感情,已想到自己的亲人埋入石墓,并加上岩画作记载,以求死者永远活在亲人的心中,且存有永恒的标记以示纪念。还可能把死者生前的丰功伟绩,打猎的英姿刻于石上,标榜其伟名,提示后人要继承发扬。
这反映了当时人们的一些生活场景。尽管如此,细研究起来,不难发现这样一个事实:当时的社会发展还很缓慢,生产力低下,生产工具少而原始,金属工具未能出现于生产中,但人们的智慧已很高了。用石器生活、生产的同时,已能把自己的思想感情,寄托于石刻之上。所绘岩画上动物的造型和风格,虽然很简朴,但已透露出艺术成份和思想内容。发现的古丘墓很有可能是象雄时期的文化遗物,甚至是更早期的文化生活迹象,这对揭开西藏历史上的象雄之谜,大有裨益。
我迈着沉重的步伐,走下了沟谷,算是满载而归吧。快到洞口,惊喜之余,我一下子坐在了大石头上,望着蓝天白云,尽情地享受洁净的空气。一看手表已是下午五点四十分了,毕竟一个人的精力有限,来时也未曾想到会在阿垄沟呆这么长时间,已八九个小时没吃食物,全由这无穷的精神力量所支撑,不然早就睡倒了。
此刻,我已感到力量不足,走走停停地前行。走上不足20米又蹲下来喘气休息,饥饿头晕、眼冒金星,双脚怎么也不听使唤,让人无以抵抗,翻翻欲倒,不能站立。我翻遍全身的口袋,终于在一口袋边角上找到了一颗糖,立即用颤抖的手把糖送进嘴里,早已干枯的双唇被糖汁滋润,也滋润了全身。再走了一公里多的路程,才依稀看到驻地的下曲龙乡。我索性躺了下来,不能动弹,已耗尽了全力。幸好同伴发现了我,楚成师傅把小车开到我身边,我便一头栽进了小车。后听楚成师傅说才知道,他们一点钟就从医院回来了。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