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七章 阿垄沟岩画探源(二) (2 / 2)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三十七章 阿垄沟岩画探源(二) (2 / 2)
        阿垄沟岩画,只是阿里地区日土县及至革吉、改则、那曲等地西藏岩画中的一朵小小浪花。它不仅能给人一种质朴纯真的美,更主要的是它包含着整个藏民族祖先的文明和社会的进步,整个藏民族的信仰与灵魂。岩画古朴,贴近自然美,给我们一种无穷的艺术享受。

        阿垄沟很荒凉,它却是辉煌象雄时期文化的遗迹与延续。藏民族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祖先们把生活的典型景象或者想象的场景刻于巨石上,升华为优美与情感、思想与生活的统一符号。给人留下了一份永久的礼物,让我们一同走进岩画中的生活场景。领略其风骚,使其走出西藏,走向世界,在藏学研究之林中,结出累累硕果。

        翻开人类漫长的历史画卷,我们就会惊奇地发现,在人类社会的自然演变过程中,不管是地球的哪个角落,不论是哪一个民族,凡是人类祖先生存过的地方,他们都不约而同地首先选择了石头作为自己本能的工具。石器,是人类祖先利用自然、征服自然得以生存的载体。

        岩画,是一种石刻文化,它从一个侧面生动地再现和描绘了人类社会时期的生活场景,让人们充分了解当时的生活、生产方式以及生产关系和生产力。它以其很深刻的文化内涵和极高的艺术欣赏价值启迪着后人,迷恋着千百万历史学家、艺术家和人类学家。

        据西藏历史记载,藏族产生于吐蕃时期的藏王松赞干布时代,而阿里这一藏族历史特殊区域的象雄王国时期,大约在1世纪,比第一个藏王早三百年左右,产生于这一时期的岩画也足以证明其灿烂、辉煌、繁荣、强盛的景象。那时候,勤劳、智慧的藏族先民在这块土地上,窜下了自己进化、发展、社会变迁的不朽足迹。阿里的岩画,阿里辉煌的历史,正在不断地被世人发现并逐渐认识。阿里的独特地理环境和独特民族文化又吸引着世人,饮誉全球。

        举世瞩目的藏文化是人类文化遗产中的一份宝贵财富,在世界文化之林中魅力独具。在中国学术界、外国学术界郡有藏学研究。这充分体现了它的历史价值。而阿里地区减族的祖先们所创造的象雄文早于藏文。由于多种原因,人们对象雄文知之甚少。研究与象雄文同时代的岩画。对研究西藏历史具有很高的价值。

        在某种程度上说,研究西藏的历史,应从阿里开始。因为象雄王朝的历史、文字早于藏王。是西藏历史不可分割的前奏。尽管在10世纪以后,吐蕃王室统治了象雄。并传播佛教,通用藏文,将象雄逐步同化。由于象雄文的独特历史,以至于现代国内外的一些藏学研究人员认为藏文是在象雄文的基础上,学习克什米尔、尼泊尔和印度声明进行了改造而形成一体的。现在,你如果把这几国文字同藏文对比,就会发现它们十分相似,如出一辙。而在阿里岩画中,雍仲符号的演变过程,经研究、分析、推理,也可能是藏文的前身,所以我们要从阿里地区的岩画中开始寻找藏民族的祖先。

        根据近百年来的大量考古发现证明:早在距今四五万年前后,甚至更早的年代,特别是高原上新旧石器的发现,便证实了这一点。

        当阿里西部的雅利安本土文明发展到国家文明时,它东部的阿里高原腹心地带崛起象雄部落和象雄文明。象雄文化繁盛后,通过藏北与喜马拉雅北路——大至相当于今新藏公路南北二线的两条路线——大力东进。在象雄文化的传播和辐射下。象雄、雅砻诸部与苏毗形成了三足鼎立局面,因雅砻文明的急剧崛起后又渐趋统一。直至公元6世纪,雅砻部落中的一支——吐蕃日臻强大,并大肆扩张,才最终统一了这一区域的腹心地区。

        近年来,人们在西藏境内陆续发现了一些古代岩画地点。藏北文部办事处的夏仓地点、申扎县的加林地点,西藏阿里地区日土县的日松日姆栋地点、鲁日朗卡地点、多玛区恰克桑地点、下曲垄地点、阿垄沟地点、阿布垄地点、塔康巴久地点、布显地点、康巴热久地点、芦布湖东北岸地点、卓雍湖西北岩地点、过巴地点、曲嘎尔羌地点、大贡亚地点,革吉县吉仲地点、改则县热加索康地点等10几处。当地群众又渐渐发现了小规模、零星的岩画,而且还在不断地被发现到现在,仅阿里地区的大小岩画就有20余处之多。这些岩画地点分布在西藏西部和北部的高海拔地区,海拔高度在4600一5000米左右,其中有些岩画地点在无人区。在古老而遥远的历史长河中,藏族的祖先们以非凡的毅力、无穷的智慧,一代又一代在荒漠中的巨石上刻下了自己的全部感情和整个民族信仰。

        岩画,作为一种很特殊的祖先遗存物,给我们今天提供了探讨过去、研究历史、挖掘宝藏的最佳线索,我们能通过这条线索寻找祖先之踪。通过以上岩画的逐一分析,我们已获得了许多有价值的结论或观点:

        一是从年代上研究,阿里岩画的历史上限应为1世纪以前,下限在宗教大规模传入西藏之际。日土的好几处岩画上,人们穿的服装非常单薄,证明当时气候较炎热,而从阿里的地质变迁史来看,上新世纪,海拔只有1000米,青藏高原是从汪洋大海变到陆地的。在这个年轻的高原上能穿单衣的时代至少在两三千年以前或更早一些;有的岩画还未出现宗教符号,而象雄时期在1世纪,比第一个藏王早300年左右。象雄时期已大兴苯教;在岩画中有大量宗教符号出现,如“雍仲”符号,“万”形符号,“六字真言”、莲花等,既有苯教符号,也有了佛教符号,证明当时宗教已在西藏得到大规模的传播并盛行起来。

        二是从自然方面研究。阿里本来处在低纬度地带,可是现在却属于高寒带季风干旱气候,而岩画上的图画告诉我们,远在1世纪前后的时候,人们在温暖的气候中可以穿很单薄的衣衫,现在阿里最温暖月份的平均气温只有6度,人们离不开厚衣服。那时候,在这片广大肥沃的土地上,绿草如茵,生活着各种动物,如:牦牛、羊、狗、鹿、豹、驴、马、兔子、鹰、鸟、鱼、猪等,许多动物在今天的阿里已不存在了,如鹿、豹等。从这些远古岩画所刻画的动物身上,我们可以做出许多推测,如驴的出现。如今雪区是不吃驴肉的,那驴的出现就有两种可能:一种可能是野生的驴,另一种可能是慢慢驯服的驴,驯服的驴是人们的运输工具。再如驼鸟原应当中亚或非洲热带、亚热带沙漠地区特有的动物,现在的日土县绝不会有这种动物。日土县岩画上出现的驼鸟又有两种可能:一是日土县与中亚或者更远的地区有过贸易来往,是中亚人带过来的。另一种可能是日土县本地就生存过这种动物。如今由于气候、环境的巨大变化,无法生存下去,自然也就绝迹了。还有骆驼的出现,骆驼本应生长在蒙古、新疆及中亚一带,而且骆驼一般是人们饲养,用于交通,那么岩画上有骆驼就证明当时日土已与蒙古、新疆及中亚有过某种来往。另一方面也说明当时的外交已很发达,人们的交际已冲出了本土。

        三是从社会和人类发展的方面研究。大约1世纪前后,阿里这块土地上的先民们过着狩猎、放牧的生活,人们懂得用石头制造劳动工具,造出了各种石器,利用石头盖房居住,用石头生火,自制了弓箭捕猎。后来,人们的生产力获得了进一步发展。学会了设陷阱、养猪犬、骑马追捕或围捕等多种高效的狩猎方法。也因狩猎方法的进步,才出现了生产过剩的情况。人们开始家养牲畜,驯化了牛、马、狗等,慢慢地出现了家畜。家畜的出现,丰富了人们的生活,扩大了人们的财产,随之也产生了贫富的差别。再往后,自然出现了阶级,出现了奴隶主和奴隶,有了剥削和压迫。有了阶级再加上宗教的传入,很快就有了国家,也就产生了战争和流血。如盾牌的画面绝不是狩猎工具,于是各部落之间、各民族之间、各个王国之间为了自身利益,为了占领猎物、土地等发生了战争。那时候,由于生产的进步,物质财富的丰厚,使人口不断增长,在此过程中,阿里也就获得了发展并逐步走向繁荣。

        在这漫长的历史进化过程中,我们的祖先一边生活着,一边把这些生活的典型场景或者想象中的场景刻在巨石之上,作了形象的记录,给后人留下了一份永久而独特的礼物。现在我们从这些岩画地点可以直观地看到远古祖先的生产和生活场景。

        今天的阿里,被视为生命禁区,被称作世界第三极(仅次于南极、北极)。让内地人谈虎色变,何等荒僻,何等“凄惨”,而阿里的昨天是乐园,是圣地,产生了藏文化,产生了辉煌的藏史和文明。这岩画就是最好不过的、最有力的物质和文化的见证。

        【本章阅读完毕,更多请搜索墨缘文学网;http://wap.mywenxue.org 阅读更多精彩小说】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加入书签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