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四章 古格遗址秘密与千年古寺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二十四章 古格遗址秘密与千年古寺
        西藏“玛尼堆”由来在“色麦”/古格、日喀则的境内,或是拉达克的列城,应该可以找得到古格人后裔/当年古格10万之众/“禅让”王位给二王子松埃的柯日国王/“一舍一取”在当时也是非同小可的惊世之举/以桑耶寺为范本,汲取藏、汉、印三大艺术精华的托林寺/连巨大木材,也几经周转印度运到阿里

        古格的历史讲完了,可它却给我们留下了很多的谜团。

        古格从地理上讲属于西藏,但也是因为地理的原因,阿里地区在军事上至今属于新疆,这都是今天的概念。历史上,“西域”则是一个非常宽泛的概念。唐代高僧玄奘“无顾生命”,西行取经,19年间经行5万余里路,历130多个国家,撰写了《大唐西域记》。称“敦煌以西,皆称西域”。古格王国作为西域大地上的一座古城,也没怎么可说的。古格王朝神秘之所在,其中有它的“世界屋脊的屋脊”的地理位置,作为王国古城,它的海拔是最高的,且路途遥远,交通不便。在**时期,不是有这样的一件事吗?西藏政府想向古格所在的地区收税,但畏于险途,就派了一名藏兵前往观察,藏兵走了一些日子,就返了回去说,再不能往前走了,那里的天和地已经连在了一起,我的叉子枪划着天空嘁里卡啦地响。官府一听,唔,不得了啦,真到天边了,遂中止收税。

        就在这地方,笔者却生活了15年之久,一直在考虑古格之事,搜集关于古格的材料,古格的后裔问题,一直困扰着笔者,一直想去探询。有一点我们可以大胆地猜测,拉达克人在侵入古格的时候,军队的涉及范围也只是在都城和一些重要的关隘要塞,以及一些适宜行军作战的地方,其他像偏远的村寨,并没有遭受战争的破坏,那里的人应该还保持着原来的生活。另外,古格破城之后,古格王及一些王公贵族大都被拉达克人掳回列城,而一些参与叛乱的僧侣贵族首脑被留在古格执行拉达克人的统治。后来,元朝统一西藏,这部分人应该也是散落到列城,或是成了战俘而变为奴隶。当然,古格王宫其余的人也并非全部战死或惨遭杀戮。据说,古格王国破城之时,在古格的后山,还有一条秘密的通道。古格的一位老臣,信不过拉达克人的诺言,悄悄地做了一些准备,这样,当灾难降临时,古格王宫里的人就从这条秘密通道里逃了出来,大约有数百名古格王宫里的人,就从这条秘密通道里逃了出去。相传,他们向东南逃避而去,到了曲龙一个叫“色麦”的地方,因为怀念家乡、同时也为了祈求路途平安,就举行了一个仪式,男女老少每人往指定的一处地方丢一颗石头,人多,很快就是一堆,也就形成了“玛尼堆”,至今还在,这也是西藏有玛尼堆的由来。随后他们究竟走到什么地方才停下脚步,到现在都不得而知,只是就线路和一些研究推测,应该是到了今天的日喀则或者更东面一点的地方。建立了自己的秘密据点,准备力量,以待复国。

        按以上的分析,在古格、日喀则的境内,或是拉达克的列城,应该可以找得到古格人后裔的,可为什么至今都寻找不到后裔呢?真让人百思不得其解。其实,古格本身就像矗立于若大土林上的一个巨大问号,等待着解谜。自从1985年以来,人们越来越重视这个消亡了350年的王国的价值,甚至把它和中美洲玛雅文明,意大利的庞贝古城相提并论。不讲不知道,原来这三者有一个惊人的相似之处。它们都是在文明鼎盛时期突然遭到灭顶之灾,正是因为突然的变故,一切都被保存下来了。在其后的几个世纪,人类几乎不知其存在,没有人类的活动破坏它的建筑和街道,修正它的文字和宗教,篡改它的壁画和艺术风格,它们甚至保留着遭到毁灭的现场。

        也有人说除了战争以外扎达地理环境的迅速恶化也是古格灭亡的主要原因,的确,现在古格遗址一带沙漠化程度十分严重,当年能养活10万之众的绿洲,今天已所剩无几了。但是问题还是那10万人去哪里呢?如果是迁徙走了的话,就一定会有后裔知道之后的历史。另外还有很多猜测,诸如天灾、瘟疫等,但都不能足以使得繁荣富强的文明突然间完全彻底地消失,况且没有留下任何有说服力的证据。古格王国最神秘的地方在於,拥有如此成熟、灿烂文化的王国是如何在一夜之间突然、彻底消失的?这一切是如何发生的?怎会出现如此惨烈的局面?

        中国历史博物馆考古部主任杨林推测,古格大约有几万人。他认为光是古格都城就可能有一万人左右,否则无法供养奢华的王宫和繁多的庙宇。而曾经八进阿里的阿里地区文物抢救办公室副主任张建林却对此事极其谨慎,他不肯明确古格人究竟有多少,不过明确表示,古格绝不可能养活数十万、哪怕是几万人。他甚至认为,古格都城只有500人左右,因为现存有800孔窑洞,而这里恶劣的生存环境也不可能养活太多的人。那么,区区一个万把人,地处偏远的小王国的研究,有些什么意义呢?张建林这样说:第一是宗教上的意义。藏传佛教后弘期上路宏法的根基就在古格,阿里地区当时开展了大规模的译经、建寺活动,对整个西藏的佛教传播起到一个关键性的枢纽作用。第二是政体。与西藏吐蕃政权之后****的政体不同,古格王朝是政教分离,延续了七百多年,一直是王权至上,这是很有意味的现象。第三是军事上的意义。古格地处西陲,是西藏的门户,它的存在,起到了抵御来自西面及西南方外来侵略势力的作用。第四是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古格地处西藏与尼泊尔、印度、中亚、新疆的枢纽地带,它为各地的经济文化交往作出了贡献。第五是它的佛教艺术。大量吸收了印度、尼泊尔、克什米尔佛教艺术的养份,并在13世纪初形成独特的古格佛教艺术。是呀!一个小小的古格,在西藏的发展历史上竟拥有如此之多的重要贡献,难怪这样值得我们细细去琢磨,去深入研究!

        关于古格的人口问题,根据传教士的书信中记载,安夺德在古格王收了王弟的土地和收入后,他是这样写的。“此后,国王又打击了其余的僧人,他把军官派到各地去,先剥掉僧人们的法衣,然后用世俗者取代他们的地方权力。他对几乎所有的尊巴(Sumba即出家人)都采取了这一措施,致使这个地方土地上的五至六千名尊巴减少到今天的不足一百人。他强迫这些人终止宗教事业,让他们娶妻成家,沦为世俗百姓。”还有书中一致公认的古格曾经拥有十万之众。从其僧人的数量上可以推出,当时的古格人确实有十万之众的可能性,大家可以想一想,仅僧人就有5000至6000人,而这些人都得靠百姓来养活他们吧,再加上王宫里的王公贵族,大臣将军们,以比例来算计核实,再加辽阔的疆域范畴,当年古格10万之众是完全有可能的,可让人大为不解的是能养活10万之众的这块绿洲,今天已所剩无几了,只剩下了一片片土林和戈壁,在光与影的折射下,继续着古格曾经的壮美,这是为什么呢?十万之众的人口哪里去了呢?就其原因,笔者把其分析为以下几个因素。一是部落、王朝之间的频繁战争,其中拉达克与古格之战就是最明显的例证;二是沙漠化程度十分严重,海拔的升高,气候环境的恶化,人口的迁徙也是不可忽视的;三是当时的医疗条件非常差,人、蓄患上瘟疫等病症,人员的死亡甚大;四是藏传佛教的兴盛,许多寺庙的僧人,不能结婚生育,久而久之,导致或是直接影响着古格人口的减少;五是自然灾害(雪灾、旱灾、水灾等)导致的人员的死亡;六是生产力的底下,征服自然、改造自然能力薄弱。正因为以上种种原因,渐渐使得古格人口在不断减少,再加上阿里地貌形态的变化,才是古格人口消失的真正原因。

        至于古格后裔的问题,我想在以上的叙述之外,还想说明的是,这个特别得到大家关注的事,时至当今,已有许多研究者、学者去调查过,寻宗过,当年,拉达克战败古格时,一部分人进行了杀颅,也有一部分人逃走,更有一部分人,主要指王族与信仰**的信徒,被虏到了拉达克的列城,那么经过这场毁灭性的战争之后,在古格这块土地上究竟还有多少臣民呢?在记载中,拉达克国王是派了自己的亲信统治的古格,而且绝大部分的古格人,应该沦为了奴隶,面临着生活很难以保障的命运,包括去了拉达克列城的古格人,这样一来,就很难界定古格人这个概念了。更不可思意的是,也就在古格失败后的50年,1683年,甘丹才旺又率领藏蒙联军再次光临古格,收复了古格失地,其中人员的伤亡不说,又换了统领古格主人,经过这么来来回回的折腾,原有生活在古格上的人们已是面目全非。现在,我们问起居住在阿里的人,是不是古格的后裔?回答说,不是,是后来搬迁而来的,这不就很正常了吗?当然,说找不到古格的后裔,并非就是一定而规,很有可能阿里和日喀则地区的某些人,或是拉达克的某些人,就是古格的后裔,大家也非常清楚,在西藏如不是贵族,藏族奴隶是没姓没名的,更不用说有何家族的记载了,谁的记性有那么好呀?况且,古格的灭亡时至今日,已有300多年了,经过的变迁也实在太多太多,但我相信古格的后裔是有的,身上流着古格人血液的人大有人在,只是我们怎么去界定,怎么去寻找一些证据去核实与确认的问题,这就有待我们大家去持之以恒,坚持不间断地探索,去仔细的研究发现解谜了,我深信于不久的将来,这问题就迎忍而解了。

        千年古刹托林寺,那就更值得提提了。

        话说德祖衮王经过慎重考虑后,作出了自己的决定,写下了遗诏,等他驾崩后,大王子柯日顺利地继承了王位。

        柯日王为了治理国家励精图治,多次召集大臣商讨治国良策,思前想后,自己怎么做才对国家有利,最后,想到了弟弟二王子。他从小聪明、好学,有才能、有魄力,而目前面临的是:北西两面有信奉***教的喀什噶尔和克什米尔;南面、东面有宗教信仰份杂的印度、尼泊尔;对古格最为虎视眈眈的要算是同宗同教,西邻的拉达克……东面因与卫藏地区距离遥远而没有太直接的威胁。

        柯日大王综合各因素,心想,如能放弃王位,禅让于王弟,那么王弟也将由此感恩尽力治国,而我把佛教发扬光大,把民众与僧人的心,紧紧团结在一起,才能支撑起这个刚刚建立不久的王国。看起来德祖衮的担心是多余的,他为后代,做了一件永让世人赞誉的万古传颂的美事。

        柯日国王再次召集大臣商议,终于做出了把王位“禅让”给二王子松埃的决定。自己出家修行,并做了武将,取法名拉喇嘛益西沃(拉,藏语为“天”或“神光”之意,故又称“天喇嘛”)。他的“一舍一取”是非同小可的惊世之举。益西沃的这一‘禅让’王位的壮举,被人们赞颂为:“善待佛教命根,使之死灰复燃,于西藏黑暗之州燃点明灯。”“彼等于此有雪之邦宏扬如来正教,如同日光显照,功劳匪浅。”

        当时,在益西沃的带动下,佛教风气很浓,其中托林寺就在那时建造的,为建托林寺,益西沃是费尽心机呀!

        益西沃征得国王的同意后,决定修建托林寺。从选址、建寺,风格上着手。最后,从定名托林寺(意为“飞翔”)中得到启发,不然就无法定其建造基地呢。因为,广阔的土林之地,不知那是**呀?总不能乱建一气吧!何况建托林寺,是古格的一项大工程。

        经益西沃喇嘛的长期思量,从飞翔中得到启示。突发奇想,拉喇嘛就把自己修持打坐用的卡垫抛于空中,卡垫刚脱手,奇迹出现了。刹那间,古格上空是满天金光,乌云滚滚,狂风大作起来。卡垫渐渐地变成了一条飞舞的金龙,迅速往古格城以东的方向飞去,在距都城约三十多里地方。金龙盘桓良久后,便一头扎进象泉河不见了,随即出现了一道横贯长空的彩虹。益西沃喇嘛连连喊了几声,“好!好!好!真是拂主开恩!也是佛主的明示。托林寺就选在这道彩虹出现的地方,象泉河南岸一处宽阔的台地上了。”

        选址结束了,可困惑着益西沃喇嘛的事情还在后面呢?这不,要建成什么样的寺庙呢?怎么样建造才有自己的风格,才流传于世等问题,一股脑地袭击而来,绞尽脑汁都没办法的他只好遍访藏地及邻国境内的著名寺庙,进行一一比较、衡量,最终才确定以桑耶寺为范本,可又不能建成桑耶寺一般,藏、汉、印三种艺术精华的结晶,也不可能让印度、藏族、汉族工匠各修一层,那可怎么办呢?最后,定为‘仿桑耶’的建筑方式,即有相同,又有不同之处,设计时巧妙地将桑耶寺一组庞大建筑群体表现的设计思想和内容,严密地组成托林寺草图,集于浓缩,小中见大,独具特色为方案。

        开工动土那天,松埃国王亲临现场,从印度、卫藏、汉地请来能工巧匠,精心建造。里面的壁画,天顶画都巧妙构思,如集会殿,天顶画以飞天,迦陵频伽、狮、龙、凤、孔雀、摩羯、鱼、莲花、卷草、缠什花,梭合及各种几何纹,构图上采取有些动物和飞天横跨两格,合二为一,显得大气。又如门廊东壁的两侧绘有西藏人物壁画独有的十六金刚舞女图,图中的舞女仪态万千,面容娇美,腰肢细柔,体态轻盈,上着短袖紧身衣,高耸着裸露的双乳,小腹微露,穿长至地的舞裙,赤足踏步,令人神往。

        更难得的是,从印度运来的巨大木材,几经周转,历尽千辛才运到阿里。历经长时间的工匠们的日夜奋战,辛勤劳作,精雕细刻,一座堪称西藏古代建筑,设计一绝的托林寺建成完工。

        《古格故城》中说,托林寺直到今天,这座位于扎达县政府所在地之北,直线距离约只有一公里左右的托林寺依然屹立在象泉河的南岸,其海拔高度三千八百米,规模较大,包括朗则拉康、拉康噶波、杜康等三座大殿;巴尔祖拉康、玛尼拉康、吐及拉康、及举拉康、强巴拉康、贡康、都巴康等十座中小殿;以及寺院主持私邸,一般僧舍、经堂、大小佛塔、塔墙等建筑。遗址由保存比较完整的两座殿堂、两座佛塔及数十孔窑洞组成,依山势而建,上下错落,不在同一建筑平面上。建筑都不同程度地受到破坏,保存较好的只有三大殿和一座佛塔。其中,朗巴朗则拉康(意为遍知如来殿),在三大殿中年代最早,且造型也最为奇特。整组殿堂顶部已全部不存,雕塑、壁画等已毁坏殆尽。据传,当时在托林寺周围共建了108座佛塔,可现存的也不过只有83座大小佛塔了。

        【本章阅读完毕,更多请搜索墨缘文学网;http://wap.mywenxue.org 阅读更多精彩小说】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加入书签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