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二十五章 古格先民与古格冬夏之宫
发现世界第一例婴儿壁葬女婴木乃伊/洞室内叠压着二三层尸体,踩在上面软软的,让人心里发毛/绳子捆绑成屈肢状放入洞中的发臭干尸,有人的皮膚和毛发还依稀可辨,只剩下白骨/血腥屠杀之后裹尸“万人坑”/过去古格王建造的冬暖夏凉的冬宫与夏宫
于199几年的一天,我与几位朋友又一次光顾古格,我们来到古格城堡之下的北面,沿沟而下,行走没多远,就见有一洞窟,大家一个接一个地爬了上去,走进了洞窟,只见这是一个平民居住的窑洞,跟其它的没什么区别。我们正想出洞时,守护古格的旺堆老人却指着东壁下的一孔说道,“大家看,这个就是前次考古的专家们发现壁葬女婴木乃伊的地方。”
“不就是古格先民居住过的一个普普通通的窑洞吗?”朋友说道。
“不,不!这只是其中的一个层面的意思,更主要的是,刚刚老旺堆指的这一洞,不仅是古格人生前的住所,而且也是古格人死后的归宿所在地。古格人死后,有实施以洞葬或壁龛葬的个别例子,与此窑洞有着直接联系。它可是在古格发现的西藏、全国,乃至世界第一例婴儿壁葬之处。其实,我也是从书中看过这段文字的记载,今天才亲眼所见,其原来就是婴儿所葬之地呀!”我回答道。
“哦!原来如此!”大家同时说道。
“噢!书上所述,葬穴形制如一拱形壁龛,龛内无葬具,内葬婴儿,年龄为一岁半到两周岁。从整体的外观和组织结构看,尸体各部均未发现外伤性损坏,故死因不明,估计为病死,这就是当时的记载。”朋友说道。
“这种壁葬作为一种奇特的葬俗——壁葬,在全国尚属首例发现,其原来的动机可能与文化遗址发现的婴儿棺葬相类似,即示成年的儿童不能作为民族或是家庭正式成员埋入氏族或是家族墓地,或是水葬,而天葬是绝对不允许的。父母出于对子女的深厚感情,不愿将其远葬它处,故将埋葬在自己的居室内或是近旁,使之在另一世界里仍能时常受到家庭的庇护,以达父母心里上的平衡。另一种可能为弃婴,在多种因素的影响下,或是世俗的原因,绝对不能暴露孩子,否则对主人带来不便,以及严重地影响着主人的声誉,为了不让人找到蛛丝马迹,以保全自身的身份,其父母虽与孩子有骨肉情分,但也只能偷偷挖洞埋之。更值得一提的是,这壁葬中的女婴至今仍完好无损,现正保存在西藏自治区文物博物馆的柜子里呢!”我手指洞龛津津有味地回答。
“杨先生,这女婴的尸体,已是几百年的时间了,怎么保存呀?你亲眼见过木乃伊吗?尸体会腐烂的呀!不可能像***一样,为了防腐,给其做一个水晶石的棺材吧!”朋友诧异地问道。
“是的,如是那样,那可成天方夜谭了。做棺材是不必要,也大可不必!西藏阿里就是一个天然的风干肉类库,我们藏民族就是利用这种气候来风干牛羊肉,作为食用的。正因为高原的特殊气候,女婴风干成了木乃伊,才保留至今。人在潮湿的内地,也就不会有如此的世间少有的杰作了。”我说。
其实,我见到女婴木乃伊的时候,已摆在自治区博物馆的展柜里了。当时,我很震惊的同时,还以搞艺术的眼光详细地观看了木乃伊,觉得够美。一是桔黄的肉色调子非常协和美妙;二是有一些残缺的残缺美感;三是历史的沉积,怀古的美。而且还多次光顾,让我思绪翩翩,这究竟是古格的特殊事例呢?或是一种非常普遍的葬俗,如的一般的葬俗,我们为何只是发现了其中的一例,也许还有很多很多的事例,有待我们去发现去挖掘,甚至于下面就要谈到的古格干尸洞,是不是能够联系起来?是否有某种关联,或是独立的等等问题有待解开……
我们几人沿古格都城遗址北面的一沟走出600多米远,来到座西朝东的一处断崖上,一个阴森恐怖的“干尸洞”就展现在大家的眼前,大家伸手扒紧原来就有的土壁,脚踏土壁孔(攀爬的地方表明,不知已经有多少人光顾过此洞了。),一个接一个地爬了上去,走进了洞窟。这是古格王国灭亡后留下的最后遗迹,洞窟开凿在距地表近3米高的山沟崖壁上,洞口很小,宽0.8米,高仅l.2米。这个洞是一组三室洞窟,主室平面是个不大规整的方形,面积约10平方米。后室和南侧室都很小,各有一个小洞口与主室相通,主室后壁上还挖有小龛。这两个洞室内都叠压着二三层尸体,踩在上面软软的,让人心里发毛。充满了神秘和血腥,也充满了悬念和分歧。
主洞室和两个小洞室内横七竖八地堆放着36厘米厚的散骨骼、破衣、碎布、绳子和小木棍等。骨骼非常杂乱,根本无法一一辨认每具尸体。粗略统计,估计洞内共堆有残肢30多具。洞里的尸骨没有一具是完整的,均是身首异处,奇怪的是洞内没有发现一个颅骨,或颅骨残片,觉得不可思意的是,如此多的颅骨中只找到两件下颌骨,虽然看不到一具头颅和头骨的痕迹,但却找到了许多发辫和绑扎着的发束,说明尸体本来应当是带着头颅被堆进洞内的,后来这些头颅却神秘地不翼而飞。在一些腿骨、脊骨上面,附着已经干枯的人皮和人肉,这实际上是一种没有完全脱水干化的干尸,有近10具尸骨用藏式无领粗布长袍和毛质粗呢包裹,腰部紧系毛织绳,绳两端绕长袍的上部和下部,将尸骨曲折捆绑成团。根据乱骨堆中夹杂大量破衣、布块和多节毛织绳以及捆绑迹象分析,堆放到此的尸体最初全都是穿着衣袍,有些还裹着大块毛织布,用绳子捆绑成屈肢状放入洞中的。有些人的皮膚和毛发还依稀可辨,但多数只剩下森森白骨。由于洞口狭小,洞室距洞口又有一段距离,并且没有其他通风设施,所以這些尸体腐烂的速度较慢。但他们散发出來的阵阵尸臭还是令人作呕,一股股难以形容,无发说清的腐臭味直面扑来,真让我们无法抵挡,我们只好爬下洞来。说实在的,直到现在,洞内风干的有些人的大腿和手指手臂木乃伊非常完整,极具欣赏和考古价值,就好似一件件艺术品,安然地置放在干尸洞里。当我爬出洞,刚刚松了一口气时,就见在一野草枝下,一只完整的干瘪的手臂,手指一个个细而尖挺,感觉于我们的手指略小一些,也不知被谁,那位不自觉的游客扔出了洞外,我只是觉得他应该安放回洞中,或是陈列于博物馆中,于是,我小心奕奕地把他放回了洞里。
假如说把干尸洞中的尸体用绳子捆成卷屈肢,可以看成是一种葬式的话,那么干尸洞里的尸体基本属于屈肢葬。这与1984年,在西藏乃东县清理发掘的吐蕃时期墓葬基本相同,也与我们在西藏所见的现代天葬前用绳子将尸体绑成卷曲状完全相同。然而,这三种屈肢葬之间是否有某些联系,或是有没有别的关联,还有待于进一步的发现和研究。
关于这个“干尸洞”内的尸体,还有这样的说法,在古格与拉达克争战时,古格国王不忍心眼看着自己的百姓受累,于是与拉达克人达成下城之盟,同意投降,但不得伤害百姓,拉达克王满口的应承下来,可当古格国王和战士们放下武器之后,背信弃义的拉达克人却将他们全部押解至干尸洞前处以极刑,抛尸于洞内,并把所有被俘的古格子民掠往拉达克,从此古格残酷灭亡。当然这只是传说,根本就没有什么可靠的文字依据,不管怎么说,干尸洞里的尸体摆在那里不假,也因此留下了余想,神秘。
根根洞内发现的一年轻女性的尸体,从考古学与民俗学的角度分析,似乎这又是一种有一定仪礼的葬式。究竟这些尸体是古格王国时期的,还是古格王国以后的?他们的身份是贵族、战士、战俘、僧人、奴隶、还是一般的平民?这种集体置尸于洞内的丛葬,是当时的一种特殊的葬式,还是一种惩罚性的手段?他们是谁?是囚犯还是俘虏?他们与古格之间有着什么联系?是谁在血腥屠杀之后裹尸“万人坑”?或者是谁将大批犯人杀死在洞里?这些尸体又是这样被搬运到这里呢?许许多多的疑问,却没有人能回答。至今,在古格都未发现一例木棺葬,这又是为何?据说,曾有不少考古学家來此考察,并对这些干尸进行了研究,但没有得出结论。這一切至今仍是个谜,还需要有人去揭开谜底。
至于古格冬宫与的夏宫的问题,让我慢慢道来。当时呀!古格的住宿有着严格的等级制度,山坡上是达官贵族的住宿区,山下是奴隶居住区,有的洞窟则是僧侣的修行地。有这样陡峭的山壁作为屏障,要爬上山顶比登天还难。那么古格人自己又是如何上山的呢?原来聪明的古格人在山体内修筑了许多暗道,暗道中还挖掘了一些类似窗户的洞口,既为了采光又可以用来防御。这些暗道迂回曲折,拾阶而上,可直达山顶王宫。
王宫总是高高在上,一方面是为了防御与实用,另一方面也象征着国王至高无上的权力。然而,残酷的战火摧毁了城堡,黄沙淹没了豪杰。王宫区内建筑很多,有王宫、议事厅、佛殿、僧舍、窑洞、仓库、厕所等,还有碉堡、暗道、防卫墙等,可惜均已毁坏。国王身居王宫的住处,还有夏宫、冬宫的之分。
夏宫建在城堡之顶的地面上,冬宫却建在城堡的山体里面,其主要起的作用是,冬暖夏凉,也就是充分利用了阿里特有的土壤结构原理,也就是阿里的特殊气候,10月份一过,土壤就结冰了,而且深达数十余米,而太阳呢,一年四季都如此,也因离太阳最近,而炙热不止,由此可以让土壤起到冬天在洞里保温,而夏天又可降温,冬夏之宫就是运用此功效建造而成的,更有利于王族的避暑和避寒。在山顶东南面有两条暗道,是取水专用道,拾阶而下均可抵达山下,一条通到东南面溪沟,那里有涓涓泉水,缓慢地源源不断地涌出,取之不绝,可以通过暗道运水上山;另一道暗道通到西南边的沟旁,那里也有从别处引来的流水。所以王宫所利用水可以不出宫堡,从山内部汲取和运送。
绕过祭坛,是近乎垂直的纵深30米竖井一样的土梯,底部是一个豁口,直通悬崖。向右一拐,就进入了如同鼠穴般的地宫之中。冬宫是古格王室当年躲避风雪的地方,是古堡的心脏。宫区中间是廊道,虽是山体内部的洞穴,但很讲究地在该开窗的地方都开了洞,有些黑暗,可也别有一番享受,两边各有数十米高的悬崖绝壁,从开的窗户前可以远眺群山,俯视象泉河谷,远方的土林浊浪排空,滚滚而来。仿佛有笑语声从左边的帘布中传来,暖暖的炉火映出王妃们绯红的笑颜,而右边,望孔中的卫兵仍然冷冷地注视着古堡外的世界。尤其是向南的一面,吹进来的是温暖之风,这些窗口还可以作为碉堡的发射孔,对外进行自卫。
整个城堡只有一条小路可以拾阶而上,这样的王宫塞堡,所利用地势的艺术和建筑的艺术都是令人赞叹不已的,洞壁上的凿挖之痕至今仍清晰可辨。这说明了古格王的冬宫和夏宫已成为过去、历史,却给我们留下了深沉的思量空间,冬夏之宫是在古格这个特殊地理环境下的必然产物,具备了这样几条必须因素:一是冬夏气温反差之大,当时古格正有这特点,冬天温度可达零下40多度(按现今阿里的气温推测),而夏天的气温又相对非常的热,接近40度左右,主要是紫外线特别的强,能在很短的时间内把木板晒裂,如,把一个三合板放在太阳底下爆晒一天,就会有无数的小裂缝了。二是气候的干燥,降雨量不多,这样才可充分利用土这个天然的资源,否则天天下雨,怎么能行。三是领袖级的人物,才有条件,否则一般的人们,连吃都成问题,那有这闲情逸致。四是当时所需。五是有创造之基础与人。当时古格刚好备齐了所有的因素,才创造出了世上特有的土林冬夏之宫。
其实,我们也清楚,这冬夏之宫就好似陕西一带的窑洞大相挺进,可它怎么又有地道似的宫区?而不是窑洞呢?当时的古格王又怎么能巧妙的利用土壤来保温降温,调节冬夏之宫的室温的科学用途。所有的这些都充分表明,当时的人们肯定是从实践中,或是平常的生产生活中总结出的发明,人总要有避寒与避暑的本能,可当时的人们唯一办法,就是用最最原始的,自然界的现象,自然发展规律来完成,达到目的。不像现在科学发达的今天,是经过聪慧人的奇思妙想之后,再加不断探索偶得的发现。直到此时刻,也不得不让我们佩服古格人的智慧与聪明了吧,建成的这个冬夏之宫,也将是世界独一无二的奇迹,也将永远流传于世间的。
古格盛衰数百年,这本是造化的定数,也是神奇的体现。我们大可不必为古格的覆灭而伤感,在时间层面上,所有的一切都是弱者,能留下传奇般的遗迹与让人思索的空间,已是很幸运了。
【本章阅读完毕,更多请搜索墨缘文学网;http://wap.mywenxue.org 阅读更多精彩小说】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