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挑战(一) (1 / 4)
楚庄王收服郑国后,原本饮马黄河,稍作休整,顺便查看晋军动向。
当听说晋军渡过黄河的时候,楚庄王毫不犹豫,准备撤退。毕竟,楚军已经征战数月,的确师老兵疲;再者,晋军也不好对付,几次正面交锋,楚军没占到任何便宜。
以楚国疲惫之师,迎战晋国精锐,这笔交易可不划算。
其实,当时楚军高层,也出现两种不同的声音:一方主战,一方主撤。
主战的以伍参为代表,他曾经冒死讽谏楚庄王,得到了‘一鸣惊人’的答复。之后,楚庄王开始奋起,伍参颇受宠信。
主撤的一方来头也不小,就是前面介绍过的‘春秋第一循吏’:令尹孙叔敖。
他是反对战争的,诚挚地对楚庄王说:“去年伐陈,今年攻郑,战火连年不断;战争打起来难以预料,如果这次失败,一切将前功尽弃,即使吃了伍参的肉,也于事无补。”
确实,攻郑伐陈可以,那都是小国,如果这次与晋国作战告负,十多年来建立的基业,将付之东流。
伍参也不甘示弱,直接反驳道:“如果作战胜利,那就说明你孙叔敖没有谋略;如果失败,我的肉在晋军那里,怎么还轮得上你呢?”
两位大臣,各执己见,争论不休。
但伍参反驳的理由,难以令人信服,毕竟胜负难料。孙叔敖是令尹,深得楚庄王器重,分析的也确实有道理。楚军连续作战数月,处境不利,权衡利弊,楚庄王决定:撤。
于是孙叔敖下令:倒转旌旗,车辕向南,准备回军。
如果楚军撤退,灭陈克郑,只能算是局部胜利。楚庄王空有称霸之心,没有称霸之实,顶天算是与晋国平分秋色。
虽然国君发布了撤退命令,伍参不甘心,夜晚,找机会悄悄进见楚庄王,给他分析当前的形势:“晋国参政的多是新人,主帅荀林父优柔寡断,不能行使命令;副帅先縠刚愎不仁,不能执行命令。三个统帅,想专权行事,却难以办到;军队想听从命令,却没有统一的上级,这次一定失败。而且大王您是一国之君,现在撤退,就是以君避臣,传出去多丢人啊!”
成语‘刚愎不仁’、‘刚愎自用’,描绘的就是先縠。
伍参说了那么多,虽然分析的头头是道,并非关键点。最后一句,算是说到点子上了。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