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九十里的回报 (2 / 3)
宁可光荣战死,绝不忍辱偷生。战士,永远是国家最奋不顾身的人,是国家的骄傲。
当时,有个人再三强调,不能撤,不能撤,一定要战,此战必胜。这是谁呢,如此积极?原来,这个人来自楚国,比晋国本土人都积极,他就是昔日楚国令尹子元的儿子——王孙启。
令尹子元勾引桃花夫人失败(回头再谈),被众将所杀,他的儿子王孙启受到牵连。楚成王年轻,不能正确审理,王孙启不得不逃亡到晋国避难,成为‘楚才晋用’的典范之一。
这次,他也参与了对抗楚国的军事谋划,认为楚军只有子玉一个人想作战,其余众将和诸侯,甚至若敖氏都不愿意作战。所以,他认为晋国必胜,楚国必败,如此良机,为什么要撤退呢?(《国语》)
晋国的众将士,被王孙启忽悠的热情高涨,集体请战。
这时,狐偃站出来解释:“出兵作战,有理就气壮,无理就气衰,哪里在于时间的长短呢?如果没有楚王的恩惠,我们国君也到不了这里。撤退九十里躲避他们,就是为了报答楚王当年的恩惠,不是惧怕成得臣(子玉)。如果背弃恩惠,言而无信,这是我们的不对。我们退走而楚军回去,还要求什么呢?如果他们不回去,以臣下进犯国君,他们就无礼了。”
几句话,终于平息了晋国将士的激情。于是,晋军撤退三舍之地(九十里),在城濮安营扎寨,等候楚军,这就是著名的‘退避三舍’。
城濮,卫国地盘,确切位置,历来说法不一。有些资料认为位于现在的山东鄄城西南,有些资料认为在河南陈留。从地图上观看,曹都定陶到鄄城,约九十里地;而定陶到开封的陈留镇约400里地,差距实在太大。根据《春秋列国地理图志》,位于山东鄄城西南临濮乡。
晋军退却后,楚国众位将领认为,以臣迫君,楚国目的已经达到,应该停止追击,保全军力,见好就收,回去也好交差。
如果此时子玉审时度势,安全撤军,历史将是另一种结局。
什么是历史?有时候想一想,历史,就是不同能力的人,在关键时刻做出了不同的决定。有正确的,也有错误的;有损人的,也有不利己的;有成功的,也有失败的;有开创伟业的,也有彻底报废的。
作为统帅的子玉,已经被忿怒冲昏了头脑,不求‘无过’,必须‘有功’。他已经向楚王夸下海口,请来援军,如果这样兵不血刃,敲着得胜鼓唱着得胜歌不战而还,比战死还丢人,那些嘲笑的话都能把他淹死。
所以,令尹子玉不顾众将反对,坚决要战。
作为元帅,勇气可嘉。糟糕的是,他错误判断了形势,低估了晋军的实力,更忽略了齐、秦两国的作用。晋军撤退,并不是惧怕他,那是给楚成王面子,是回报当年的恩情。
子玉,只不过是晋国的猎物。至于‘退避三舍’,跟他半点关系都没有。他将成为晋文公开启霸业,最重要的,也是最后一块绊脚石。
公元前632年4月初1日,晋文公、宋成公、齐国的大臣国归父和崔夭、秦国的小子慭(yìn秦穆公的儿子),各自率领大军,汇集到城濮。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