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十里的回报 (1 / 3)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九十里的回报 (1 / 3)
        各位还记得‘退避三舍’的故事吗?

        公元前637年,重耳流亡到楚国的时候,楚成王以‘九献’之礼热情款待。席间,楚成王非要索求回报,这也是人之常情。

        重耳当时一穷二白,却也并不吝啬,被迫之下,许诺了一个空头支票:有朝一日,如果双方在战场上相见,一定‘退避三舍’,以报答今日大恩;如果还得不到谅解,只能拿起鞭子,与君王决战疆场了。

        三舍,就是九十里的距离。

        这件事,令尹子玉是知道的。当时他就在旁边,对重耳后面的话非常恼火。说实在的,对于重耳的这种魄力,内心也有点儿忌惮,担心有朝一日真的相遇战场,胜负难料。

        都寄人篱下了,口气还那么牛,太可恶。他真的担心重耳会成为楚国祸患,暗中劝说楚成王,杀掉重耳,免除后患;或者扣留狐偃等人,剪除重耳的羽翼。

        这种小伎俩,可以看出,子玉没有胸襟,缺乏魄力,难免让楚成王小瞧了。

        作为国君,楚成王自有君王的气度,不想留下杀害贤良的恶名,所以没有接受子玉的建议。

        这就好比后来的曹操与刘备,俩人青梅煮酒,纵论天下英雄。刘备固然落魄,曹操依然认为,眼前之人是英雄,是对手,是劲敌,但是,曹操并没有杀了刘备,更没有肆意羞辱。宁可保留一个强大的敌手,绝不做一个可耻的小人,这就是所谓的英雄相惜!

        子玉,比关羽、张飞都不如。

        此时,他已经被先轸的‘卑鄙手段’彻底激怒,撤去对宋国的包围,率军杀奔晋营,要决一死战。

        晋国的士卒早已磨刀霍霍,就等着楚军的到来。

        不过,晋文公并没有忘记昔日的承诺。虽然是战场,楚成王的恩情不能忘,诺言不能忘,否则就是忘恩负义。作为天下知名人物,都不愿意背负这个千古骂名。

        楚国摆好阵势之后,晋文公与众臣商议,决定撤军。

        这是个很危险的举动。两军对垒,大战在即,撤退就意味着放弃,放弃则导致军心涣散,气势衰落;如果对方趁机追杀,搞不好就是全军溃败。

        撤退命令,让广大士兵很不理解。晋文公是一国之君,子玉只不过是一个臣子,以晋国国君躲避楚国臣子,这是国耻;而且楚军长期在外作战,已经疲劳不堪,为什么要撤退?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加入书签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