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人性简史-第五章帝国崛起(上) (4 / 5)
张骞通西域,虽然起初是出于军事目的,但它的影响远远超出了军事范围,其出使情况在《史记·大宛传》得以保存下来。从敦煌,出玉门关,进入新疆,再从新疆连接中亚、西亚的一条横贯东西的通道,此后便畅通无阻,西汉同中亚、西亚许多国家的联系也开始建立起来,西域的核桃、葡萄、石榴、蚕豆苜蓿等十几种植物逐渐在中原栽培,龟兹的乐曲和胡琴等乐器丰富了汉族人民的文化生活,大宛的汗血马贸易的兴起,中国蚕丝和冶铁术的西进,促进了彼此之间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后人沿着张骞的足迹,更是走出了誉满世界的“丝绸之路”。
汉武帝在位54年,是西汉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也是中国历史上最有作为的帝王之一。他在思想、政治、军事、经济等方面实行的一系列“大一统”改革,开创了彪炳史册的汉武盛世。但是,汉武帝时连年不断的对外征伐,耗尽了国力,造成了严重的社会动荡和民不聊生的恶劣后果。
王莽代汉。自汉武帝以后,西汉历经汉昭帝、宣帝、元帝等几代帝王,汉元帝皇后王政君,临朝听政60余年,辅佐了4个皇帝,朝政逐渐为外戚王氏一门所把持,但王氏子弟大多骄奢淫逸,唯独王莽为人恭俭,礼贤下士。公元前22年,王莽24岁入中枢当差,办事认真,对人恭敬,众人都称颂。王莽被封为新都侯,此时他的伯叔父王凤、王商、王根相继为大司马辅政,王氏一族为侯者9人,为大司马5人。公元前8年,王根病重,举荐38岁的王莽代大司马之位。王莽任大司马一年多,汉成帝病死,汉哀帝即位,哀帝之母定陶丁皇后的外戚得势。王莽被迫请辞,退居河南新野,闭门读书,同时密切关注朝廷动态,等待东山再起。期间,王莽的儿子王获杀死家奴,王莽逼子自杀偿命,再赢得世人好评。在新野三年,朝中多人上书为他反平。
公元前2年,王莽获允回京居住,次年汉哀帝死,太皇太后王政君收了皇帝玉玺,启复45岁的王莽为大司马,领尚书事,兼管军事令及禁军,百官奏书也由王莽处理。王莽上台后,迅速清除了丁氏外戚势力,立汉元帝的孙子刘衎为汉平帝,还为汉平帝的祖母冯太后及东平王昭雪,受到朝野上下拥戴。太皇太后王政君赐王莽为安汉公,位居三公之上,王莽只接受了名号,坚辞食邑俸禄。公元1年,王莽立女儿为汉平帝皇后。长子王宇因吕宽案,王莽再次逼子自杀,安汉公大义灭亲的形象已深入人心。王莽继而被封为宰衡,位居诸侯王公大臣之上。他大力宣扬礼乐教化,增加各经博士名额,广建学校、宿舍,才干之士纷来京师,文教昌盛,儒生拥戴,王莽因而加封九锡。
5年,汉平帝去世,太子刘婴只有两岁,王莽同党便向太皇太后王政君上书,要求王莽代天子临朝。此时,王莽已无人制衡,王政君无奈,只好同意由王莽摄政,称为“摄皇帝”。此后王莽称帝之心浮现,地方谶纬禅让之说盛行,如“求贤让位”“汉历中衰,当更受命”。公元8年,梓潼人哀章制作铜匮,内藏《天帝行玺金匮图》与《赤帝行玺某传予黄帝金策书》,伪托汉高祖遗命,令王莽称帝。王莽半推半就到高帝祠庙接受铜匮,戴上王冠觐见太皇太后,坐镇未央宫前殿,即天子位,定国号为“新”,西汉灭亡。
王莽代汉后,面对西汉末年豪强地主大量兼并土地,百姓流离失所,生活困苦,政治危机愈演愈烈的艰难局面,欲有所作为,便大刀阔斧进行改革,号为新政,却是复古,史称“王莽改制”。他信奉儒家思想,推崇孔子宣扬的“礼崩乐坏”前的礼治时代,仿照周朝制度将天下田改名“王田”,以王田制为名恢复井田制。奴婢改称“私属”,与王田一样,均不得买卖。改变币制,更改官制与官名,把盐、铁、酒、铸钱及山林川泽收归国有。人民养生嫁娶,官室封国、刑罚、礼仪、田宅车服等仪式皆依周礼。但是,改制内对触犯了贵族、官僚和商人的利益,加重了民众负担。对外又贬低边疆诸国,将原本臣服的匈奴、高句丽、西域诸国的国王降为侯,致使边疆叛乱四起,不得平息。
王莽改制的诸多政策只求名目复古,却与实际情况相违背,而且朝令夕改,在遭到激烈反对后,又企图通过严刑峻法强制推行,使得诸侯公卿直到平民百姓因违反法令而受重罪处罚者不计其数。王莽改制没有解决西汉末年以来的土地兼并以及流民问题,人们未蒙其利,先受其害,给人民带来了更大灾难。不可否认,王莽是凭借其出色的个人能力和庞大的家族势力的支持才一步一步登上西汉的权力巅峰并创建了新朝,在“家天下”的王朝时代,他的这种行为一般被正统观点视为乱臣贼子的代表,如果不是改制的失败加速了西汉的灭亡,也许历史对他的评价会是另外一番景象。
17年,西汉王朝已是强弩之末,全国各地又是蝗灾、旱灾,饥荒四起,饥民暴乱,赤眉、绿林等起义军相继揭竿而起。23年,绿林军攻入长安,王莽被杀,新朝覆灭。
3.东汉乱政
王莽创立的新朝灭亡后,绿林、赤眉两支起义大军各立天子,很快陷入混战状态,刘秀乘机壮大,最终统一了中国,重建了汉室天下。25年,刘秀称帝,沿用汉朝的国号,史称东汉,定都洛阳,年号建武,称光武帝。东汉传14帝,享国195年。如加上此前的西汉,两汉共享国305年。
光武中兴。刘秀称帝后,基本控制了中原要地(今河北、河南大部和山西南部),但其他各地仍处于分裂割据的状态。根据形势,刘秀决定先消灭对中原威胁最大的关东武装势力,不久便攻克洛阳,并迁都洛阳。在赤眉军攻入长安推翻了绿林军建立的更始政权后,刘秀又通过两次大战又歼灭了赤眉军,占领关中地区,结束了长达10余年的农民起义。公元36年,刘秀彻底平定巴蜀,统一了全国。完成统一大业后,光武帝恢复了汉室的统治,进行了系列改革,取得很大成效,史称“光武中兴”。
政治上,加强皇权。优待功臣贵戚,赐以高官厚禄,去其军政大权。虽设三公,事归台阁,把一切行政大权归之于由皇帝直接指挥的尚书台。从此“三公之职,备员而已”。司隶州牧各实所部,省减吏员,“吏职省减,十置其一”。裁撤西汉的郡都尉之职,地方防务改由招募而来的职业军人担任。整顿吏治,躬行节俭,奖励廉洁,选拔贤能以为地方官吏。严格治吏,赏罚从严,官场风气为之一变。
经济上,与民休息。多次下诏释放奴婢、刑徒,并规定凡虐待杀伤奴婢者皆处罪。薄赋敛,恢复西汉前期三十税一的赋制。省刑法,偃武修文,不尚边功,与民休息。抑制豪强,实行度田政策,下令各郡县丈量土地,核实户口,作为纠正垦田、人口和赋税的根据。对反叛度田政策的豪强,采取镇压与安抚并用的手段,使得度田政策得以施行,出现了“牛马放牧,邑门不闭”的大好局面。
文化上,独尊儒术。重视教育,兴建太学,设置博士,各以家法传授诸经。封孔子后裔孔志为褒成侯,用以表示尊孔崇儒。对儒家今文经学派制造的谶纬迷信更是崇拜备至,把谶纬迷信尊为“内学”,作为其维护统治的思想工具。光武帝极为重视皇家藏书的收藏,每到一地,未及下车,而先访儒雅,采求阙文,补缀遗漏。下旨天下,广为收集,此后鸿生矩儒,莫不抱负典策图籍,芸汇京师。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