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人性简史-第五章帝国崛起(上) (2 / 5)
左右思量后,章邯开始派人秘密与项羽接触,想要订立和约,但未能成功。项羽命令蒲将军日夜不停率兵渡过三户津,在漳河之南驻扎下来,与秦军交战,再次击败秦军。项羽率领全部军兵在污水大败秦军。章邯又派人来求见项羽,想订和约。项羽鉴于部队粮草已不多,便同意在洹水南岸的殷墟上会晤订立盟约。章邯见了项羽,向他述说了赵高的种种劣行。项羽封章邯为雍王,安置在项羽的军中。任命司马欣为上将军,统率秦军担当先头部队,巨鹿之战结束。
秦军投降后,因诸侯军中很多将士此前都被征过徭役并被秦军虐待过,此次诸侯军便借着胜利的威势,象对待奴隶一样侮辱已投降的秦军。到了新安后,秦军很多将士便私下议论:“章邯骗我们投降了诸侯军,如果能入关灭秦,倒还好;如果不能,待诸侯军俘虏我们退回关东,秦朝必定会把我们父母妻儿全部杀掉。”项羽得知后,便召集黥布、蒲将军商议道:“秦军官兵人数仍很多,他们内心里还不服,如果到了关中不听指挥,事情就危险了,不如把他们杀掉,只带章邯、长史司马欣、都尉董翳进入秦地。”于是,楚军趁夜将20余万投降秦军血腥屠杀在了新安城南。
巨鹿之战基本上摧毁了秦军的主力,秦朝从此名存实亡。而项羽通过破釜沉舟,在各诸侯军龟缩于壁垒作壁上观时带头以楚军猛攻秦军,带动诸侯军歼灭秦将主力,俘虏王离、迫降章邯,以少胜多,奠定了项羽在军事史上的重要地位。但是,项羽终究戾气太重,杀戮太盛,这种性格注定了他后来的失败。
秦二世胡亥终于知道天下大乱后,开始对赵高不满,但赵高先下手为强,命心腹阎乐逼杀胡亥于望夷宫,24岁的秦二世才当了3年皇帝便死于非命。同时,在项羽北上救赵牵制秦军主力于河北之际,刘邦则乘虚向西进发,首先进入关中并攻破咸阳。秦王子婴出降,秦朝灭亡。
秦朝仅延续了短短的15年就灭亡了,这里面有秦始皇的强力统治与秦二世的昏聩残暴等方面的原因,但根本的原因在于此前依靠武力征服六国后,秦朝统一的根基其实很不稳固,各诸侯并未统合,人心也未归顺,各地反叛势力更是暗流涌动,稍有风吹草动便可形成倾覆力量。但是,秦始皇确立的大一统帝制却延续了下去,使他成为了中国2000余年君主中央集权帝制的最初设计者,影响深远。
2.西汉武功
秦朝灭亡后,刘邦、项羽两大起义军首领为争夺天下,发生了楚汉之争。公元前202年,刘邦属下大将韩信在垓下之围中大败项羽,刘邦建立汉朝,史称西汉,共历12帝,享国210年。汉朝建立后,历经文帝、景帝,采用黄老“无为而治”的治国策略,与民休养生息,国力很快得到恢复并进一步发展,史称“文景之治”。
西汉建立前,汉高祖刘邦为笼络有功之臣,分封了诸多异姓诸侯王。西汉建立后,刘邦实行郡县与诸侯国并行的政治体制,并陆续消灭了韩信等异姓诸侯王,全部分封刘氏宗室子弟为诸侯王,还规定“非刘姓不王”。当时,诸侯王的地位仅次于皇帝,在封国内自行征收赋税、铸造钱币,并拥有军事力量,成为实际上的独立王国。随着诸侯国势力的扩展,至文帝、景帝时,诸侯王发生多次叛乱,与西汉中央集权的矛盾已不可调和。御史大夫晁错上疏《削藩策》,提议削弱诸侯王势力。汉景帝采用晁错的建议,先后下诏削夺了吴、楚等诸侯王的部分封地。
公元前154年,为避免坐以待毙,西汉最大的诸侯国吴王刘濞联合楚王刘戊等其他六个诸侯王,以“诛晁错,清君侧”的名义起兵谋反,史称“七王之乱”。由于叛军早有预谋,起初进展顺利,汉景帝天真地认为,如果诸侯王出师无名,也许会退兵,便采纳了袁盎之计,腰斩了自己的老师晁错。但是,叛军不但未撤兵,反而认为汉景帝软弱无能,刘濞自称东帝,与西汉政权分庭抗礼。
汉景帝这才下定决心平叛,派太尉周亚夫率军抵御吴楚联军,派曲周侯郦寄攻打赵国、栾布攻击齐地各叛国,大将军窦婴驻屯荥阳,监视齐、赵的动向。吴楚联军行至梁国,遭到景帝之弟梁王刘武的顽强抵抗,周亚夫趁机率轻兵南下,断绝了叛军的粮道,之后大破吴楚联军,其余反叛诸王也先后投降。“七王之乱”后,参与叛乱的七王皆被处死,除楚国外的六个诸侯国都被废除,西汉地方诸侯王势力基本被清除,汉朝中央集权得以巩固。
大一统改革。公元前156年,汉武帝刘彻继位。他在“文景之治”的基础上,在思想、政治、经济等领域推行了一系列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将西汉推向鼎盛。
思想上,独尊儒术。公元前140年,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将汉初黄老学说主张的“无为而治”,改为“推明孔氏,抑黜百家”,儒家思想开始受到官方推崇。公元前134年,汉武帝召集各地贤良之士到长安,亲自策问。董仲舒认为春秋大一统是“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建议“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他还提出“天人感应”,认为人君为政应“法天”行“德政”,否则“天”就会降下种种灾异以谴告人君。发展了孔孟提出的伦常观念,认为“君为主、臣为从;父为主,子为从;夫为主,妻为从”,确立了君权、父权、夫权在社会中的统治地位。
为此,汉武帝将不治儒家《五经》的太常博士一律罢黜,排斥黄老别名百家之言于官学之外,提拔布衣出身的儒生为丞相,优礼延揽儒生数百人。大力推行儒学教育,在长安兴办太学,在地方兴办郡国学。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适应西汉政治转型需要的重大举措,维护了中央集权的统治秩序,神化了君主王权,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国文化的正统和主流思想。但是,此举也桎梏了民族思维,使思想自由从此成为奢望,中华民族为此付出极其高昂的代价。
政治上,颁布推恩令。“七王之乱”后,各诸侯国势力遭遇重挫,但诸侯分封世袭的惯例并未废除。到汉武帝初年,各诸侯国又开始坐大,且领有军队,再次威胁汉朝的中央集权。公元前127年,汉武帝采纳主父偃的建议,颁行“推恩令”,将以往各诸侯王的王位和封地只能由其嫡长子一人继承的惯例,改为除了让嫡长子继承王位外,诸侯王其余的庶子在原封国内封侯,新封侯国不再受王国管辖,直接由各郡来管理,地位相当于县。此举导致诸侯王国被分解成了诸多大小不一的侯国,封地和势力范围也越来越小,而且“形错诸侯间,犬牙相临,秉其扼塞地利”,因不能连成片,再也无力与中央抗衡,汉初以来形成的各诸侯王尾大不掉、直接威胁中央集权的顽疾得以彻底解决。
经济上,充实财政。汉武帝即位后,由于外事四夷,连年征伐,很快便耗尽了“文景之治”时期积累的社会财富,致使财政空虚,而一些富商大贾却积累了大量财富。为了改革财政,汉武帝任用桑弘羊、东郭咸阳等人进行了大规模的经济改革,以解决财政困难和加强中央集权。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