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人性简史-第五章帝国崛起(上) (1 / 5)
公元前3世纪至3世纪,中国在经历春秋战国长达500多年的分裂混战之后,终于进入了秦朝、汉朝的大一统时代,迎来了华夏文明的真正崛起,并从此步入了世界文明的大舞台。在此期间,欧洲南部的古罗马在结束王政—共和时代后,承载着欧洲人光荣与梦想的罗马大帝国崛起了,欧洲文明从早期小国寡民的城邦民主转向了君主中央集权的帝国独裁。与此同时,西亚的帕提亚帝国、中亚的贵霜帝国也独领风骚,大放异彩,成为当时世界历史上与欧洲的罗马帝国、中国的大汉帝国并称的欧亚四大古国。
第一节大一统的兴起
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在中国的春秋、战国的大动荡时期,各诸侯国都深受战乱之苦,老百姓更是长期处于水深火热之中。但是,局势的演变需要一个过程,统一更是只有出现了具备绝对优势的大国才有可能实现。幸运的是,战国后期,秦国便通过商鞅变法,实现了国力的强势崛起,成为了完成国家统一大业的唯一力量。
1.秦朝强力
秦国在秦王嬴政继位后,励精图治,奖励耕战,合纵连横、连年征伐,先后灭掉了韩、赵、魏、楚、燕、齐等东方六国,终于在公元前221年实现了中国的统一,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制的君主专制王朝,但仅仅传二世共14年便灭亡了。秦国在统一各国后,为了巩固政权,秦王嬴政开启了一系列改革,在中国历史上产生了重要影响。
政治上,加强君主专制。认为王号不足以显其业,自称“朕”,乃称皇帝,是为秦始皇。取消谥法,不允许“子议父,臣议君”。制作只限皇帝使用的玉印“国玺”。削弱旧贵族势力,提拔获得军功的新兴贵族,强迫被征服的六国富民和平民迁徒咸阳,以加强控制。建立中央的官僚制和地方的郡县制。中央设置丞相(百官之首,掌政事)、御史大夫(监察百官)和太尉(掌军事),“三公”之下设分管具体政务的“卿”(如郎中令、廷尉、少府、宗正等)。废除分封制,推行郡县制,地方设郡、县两级行政机构。郡县制初步打破了血缘关系的宗法制,官僚制则代替了贵族的世袭制,为历史的重要进步。
经济上,统一货币和度量衡。货币制造权收归中央,分为金(上币)、铜(下币)两种货币,金币主要供皇帝赏赐,铜币统一为圆形方孔,是主要的社会流通媒介。以原秦国的度、量、衡为社会计量的单位标准,其他与标准器不同的度、量、衡一律禁止使用。大兴土木,史书抨击较多,但诸多工程的正面意义可能更大。北筑长城,将北部边境燕国、赵国原有的长城连接起来,以抵御冷兵器时代匈奴等外族的侵扰。以国都咸阳为中心,修筑通向全国的驰道,如从咸阳直通九原的秦直道,直通四川云南的栈道,直通甘肃、宁夏的西方道、直通山东的东方道、直通桂林的江南新道等。实行“车同轨”,均宽五十步,一车可通行全国,并以此为基础建立驿站制度。修筑郑国渠,灌溉关中地区,使其更加丰饶。开凿灵渠,以沟通湘江和漓江,打通粮道,便利征战。以上工程都是利国利民的好事,但修建骊山陵墓、阿旁宫确实劳民伤财,《史记》记载:“隐宫徒刑者七十馀万人,乃分作阿房宫,或作丽山。”这成为秦始皇的一大污点,他罔顾统一前连年征战、急需休养生息的实际情况,无节制地大兴土木、滥用劳役,终致民怨沸腾,反抗四起。
思想文化上,统一文字。在秦人通用的大篆的基础上,创造了新的秦篆(即小篆),作为官方规范文字,同时废除其他异体字。后又制定隶书,奠定了楷书的基础。但是,也发生了焚书坑儒的悲剧,这是秦始皇的另一大污点。公元前213年,博士齐人淳于越反对当时实行的“郡县制”,要求根据古制,分封子弟。丞相李斯加以驳斥,并主张禁止百姓以古非今,以私学诽谤朝政。秦始皇采纳李斯的建议,下令焚烧《秦记》以外的列国史记,对不属于博士馆的私藏《诗》、《书》等限期交出烧毁。私下谈论的处死,以古非今的灭族。次年,两个术士侯生和卢生因暗地里诽谤秦始皇而被迫逃亡。据《史记·儒林列传》记载:“及至秦之季世,焚诗书,坑术士,六艺从此缺焉”,并坑杀了“犯禁者四百六十余人”。但是,也有学者研究后认为,秦始皇确实下了焚书令,但未曾坑埋儒生。
由于滥用民力,秦始皇死后,秦二世刚继位,秦朝即爆发了陈胜吴广起义。公元前209年秋,秦王朝征发闾左的贫民屯戍渔阳。其中,陈胜、吴广等900余名戍卒于前往渔阳戍边的途中,在蕲县大泽乡(今宿州)为大雨所阻,不能如期到达目的地,按秦律要被处死。情急之下,陈胜、吴广杀死押解戍卒的军官,揭竿而起。起义军推举陈胜为将军,吴广为都尉,连克大泽乡和蕲县,并在陈县建立张楚政权,各地纷纷响应,史称大泽乡起义。由于秦军镇压,起义很快失败。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平民起义,沉重打击了秦王朝,之后各国旧贵族重新反叛,各地起义军更是风起云涌,并逐渐形成了项羽、刘邦两大起义势力。
巨鹿之战。秦始皇病死沙丘后,秦二世胡亥在赵高与李斯的帮助下,秘不发丧,通过矫诏继位,又伪制诏书逼死戍边的长兄扶苏,逮捕大将蒙恬,并杀死兄弟姐妹二十余人。胡亥即位后,纵情享乐,宦官赵高掌握实权,“指鹿为马”,陷害大臣,激起了各地起义以及六国旧贵族的复国运动。
公元前208年闰九月,秦军大将章邯镇压了楚地的起义军,北上渡过黄河,与前来增援的20万王离军汇合,一起攻打赵国。赵军大败后,赵王赵歇及大将陈余等都逃进了巨鹿城。章邯命令王离等包围巨鹿,自己则亲率军队驻扎在巨鹿南边,筑起甬道给前方部队输送粮草。赵国大将陈余率领数万将士驻扎在巨鹿北边。为解巨鹿之围,赵王便派使者向楚怀王及其他诸侯求援。起初,由于秦军十分强大,驻扎在巨鹿城北的救赵诸侯军都不敢轻举妄动。而楚军则分兵两路,一路以宋义为上将军,鲁公项羽为次将,亚父范增为末将,率军数万北上巨鹿进攻秦军;另一路以刘邦为主帅,进攻关中。楚怀王还许诺说,谁先攻下关中,就封谁为关中王。楚军进至安阳后,宋义称最好等秦赵两败俱伤后,楚军再坐收渔人之利,故逗留46天不前进。次将项羽对主将因私废公心生不满,痛斥并杀死了主将宋义,传令军中:“宋义与齐谋反楚,楚王阴令羽诛之。”诸侯军各将都畏服,便拥立项羽为代理上将军。楚怀王便封项羽为上将军,并令英布和蒲将军两支楚军也归其指挥。
公元前208年十月至公元前207年九月,项羽率楚军到达巨鹿县南的黄河,立刻派遣英布和蒲将军率2万义军渡河,援救巨鹿,初战小胜。接着,项羽率军渡过黄河,命令全军“破釜沉舟”,烧掉房屋帐篷,只带三日粮,以示不胜则死的决心,直奔巨鹿,击败章邯部保护甬道的秦军,断绝王离部的粮道,包围了王离军队。项羽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勇气,极大鼓舞了将士,人人士气振奋,越战越勇。经过数次战斗,终于打退了章邯,活捉了王离,杀死了秦将苏角,秦将涉间举火自焚,其他秦军皆四处逃散,巨鹿之围得解。
在楚军攻打围赵秦军时,其他诸侯军死守营垒,“作壁上观”,不敢发兵出击。后见楚军将士无不以一当十,喊杀声惊天动地,诸侯军都惊恐不已。等到楚军打败秦军后,项羽召见各诸侯军将领,他们都对项羽佩服之至,谁也不敢仰视,项羽从此成为了诸侯军的上将军。但《史记·张耳陈余列传》记载,诸侯军仅仅在项羽与章邯的甬道护军作战时才作壁上观,待项羽进攻王离时,诸侯军便都参与了围攻,巨鹿之战的胜利是楚军和诸侯军的共同战果。
章邯败退巨鹿后,便驻军棘原,项羽则驻军漳河南,两军对阵,相持未战。由于秦军屡屡退却,秦二世派人来责问章邯。章邯便派长史司马欣回朝复命,但司马欣到了咸阳后,竟被拒在宫门外三天,赵高也不接见。司马欣非常害怕,为防止赵高追击,他还特意没从原路奔回棘原军中。回到军中,司马欣便向章邯报告说:“赵高独揽大权,此仗若能打胜,赵高必嫉妒我们的战功,有可能身首异处;若打不胜,我们更免不了一死!”
赵国大将陈余也写信劝章邯:“白起身为秦国大将,南征北战,打下的城池,夺取的土地,数也数不清,最后还是惨遭赐死。蒙恬也是秦国大将,北面赶跑了匈奴,在榆中开辟了几千里的土地,最终却被杀害于阳周。如今将军在外征战数年,军队损失惨重,赵高又大权独揽,他肯定会找藉口,杀了将军以推卸罪责。将军有功会被杀,无功更会被杀。上**秦,不论是智者,还是愚者,谁都明了。现在将军在内不能直言进谏,在外已成亡国之将,孤自一人支撑着却想维持长久,难道不可悲吗?将军不如率兵掉头,与诸侯联合,订立和约一起攻秦,共分秦地,各自为王,南面称孤,这跟身受刑诛,妻儿被杀相比,哪个更划算呢?”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