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七.初露峥嵘 (2 / 3)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十七.初露峥嵘 (2 / 3)
        农业起步后,王莽开始大力发展手工业。西汉手工业规模大,分工细,工艺精。从汉武帝起就实行盐、铁、铸钱三大手工业官营专卖制度。王莽因利势导,提出发展以纺织业,治铸业,制漆业,煮盐业和造船业为主的五大手工业,将部分农民从土地中解放出来,这五大手工业在西汉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纺织是西汉最发达的手工业之一,主要有丝织和麻织两大类别。主要是由官府经营,也有富商大贾经营民间丝织作坊。当时的首都长安和山东临淄都设有官营织造作坊,作坊织工常常达到数千人。历史记载陈宝光妻是西汉民间最优秀的纺织家,她所织造的薄桃锦和散花绫花纹鲜丽,每匹值万钱。

        1972年长沙马王堆出土了一件素纱禅衣,它薄如蝉翼、轻若烟雾,其重量只有49克,从中我们可以很直观的了解西汉时期精湛的丝识技法,也可以看见当时纱的细韧程度,纱的细韧程度取决于丝织工艺成熟程度。从两方面我们都可以看出丝识手工业在西汉已经相当的发达。每当见到古代的精湛手工制品,我们就会不由自主地发出感慨,好奇他们怎么能在那么落后的生产条件下,制作出如此精美的物件。可如今现代工业如此发达,这些工艺却没能得到传承,当代手工业永远无法达到过去的高度。是因为现代人太多的得失计较,还是什么其他原因造成的呢?

        布织主要以麻、葛为代表。麻布质量非常好,有些甚至可以同丝媲美。当时麻布种类很多,产于越地的“越布“,曾使汉“光武帝见而好之”,令会稽以此为贡品;江东的葛布,史书称它比得过罗纨类的丝织品,由此可见其精美。

        西汉的冶铸业包括冶铁和冶铜两个部门。冶铁业在西汉是占主导地位的手工业。考古发掘了大量西汉时期铁制的钉、锅、刀、剪、灯等生活器皿和杂用工具。铁器广泛应用于社会生活各领域标志着治铁业在西汉得到了显著的发展;治铜场和铸铜作坊也遍布全国,著名的有广汉,蜀郡等,铜即用于铸钱,也用于制造生活用具。

        目前发现的两汉冶铁遗址表明,所占面积可达数万平方米至十余万平方米,令世人惊叹。宛、临淄、巩县、邯郸都是当时著名的冶铁中心。

        不仅冶铁规模大,冶铁技术方面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煤成为冶铁燃料,水力鼓风开始进入冶铁,并发明淬火技术和低温炼钢技术,成熟使用炒钢法。水力鼓风就是利用河水冲力转动水排机械,张缩皮囊来鼓风,不断给高炉加氧。炒钢法就是将生铁烧成熔融或半熔融状态,不断搅拌,使生铁中的碳和杂质不断氧化,从而得到钢或熟铁。这些发明和推广改变了整个治铁面貌。

        西汉漆器产地主要在蜀郡和广汉等地。漆器被广泛用于制造家具、建筑、车船以及生活用具。仅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的漆器就达180多件。颜色有黑、红或朱红,其色彩鲜艳,构思巧妙。名贵的漆器价格昂贵,贵族、官僚争相收藏,甚至还远销中亚等地。

        西汉开发利用的盐为池盐、海盐、井盐等。那时“山东食海盐,山西食盐卤,四川吃井盐“。据记载,汉代海盐场规模大的有千余人之多,由此可见汉代制盐业具有相当大的生产规模。

        据史书记载西汉已经开始出现类型多样的舰船,有朦艟、舰、艇等船型,还有高十余丈的楼船,据说当年西汉严尤进兵朝鲜,渡过拗海所用的就是这种大船。汉代造船技术的进步还表现在发明了橹、舵和木帆等推动和定向工具。橹、舵、帆的使用,标志着汉代造船、航海技术已臻成熟。

        虽然这五大手工业在成帝末期都较前朝有了很大的发展,规模也提高了很多,但容纳的从业人数必竟有限,在一个农业为主的大国里,这些都只能算是调剂,还不足以从根本上解决百姓的生活问题。

        农业、手工业的发展和国家的大一统,使地区阻隔被打破,交通顺畅,为商业贸易发展提供了便利条件。一时“富商大贾,周流天下,交易之物,莫不通,得其所欲”。大量的农业、手工业品都成了商品,当时商人们所经营的行业至少有三十几种。当时的城市里都设有专供贸易的“市”以供交易,市内商肆按行业排列,整齐有序。频繁的贸易活动使当时出现一些“大者倾椰,中者倾县,下者倾乡里”的富商,“封君皆低首仰给”。

        早在秦以前,中原就与周边少数民族进行贸易往来,到了汉代,同匈奴、鲜卑、乌桓、南越以及西南各族的贸易更为频繁,何奴“驱牛马万余头来与汉贾交易”;汉时鲜卑、乌桓“开营府...岁时互市焉”;西汉早在初年就与西南少数民族有民间贸易往来。

        这是市场的自然选择,王莽顺应这一形势,大力支持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减少一部分农民对土地的依赖,鼓励并支持人员的流动,将这部分人向城市转移,变成手工业者,从事商贸的商人,以及自由的服务人员。让他们不在靠单一的农业,而是通过手工业,商业和服务业谋生,你看到王莽所做的一切,是不是太让人惊讶,简直就是现当城镇化的古装版。

        解决底层人民生活后,王莽要求王公贵族节俭,拒绝铺张浪费。三十八岁的王莽更是以身作则,更加注重外在的节俭形象,期盼以此扭转成帝期间形成的奢侈腐化的社会风气。这些话都不是胡说,是有详细的史料记载,说王莽生活极为艰苦,家人朴素得都被客人当作了佣人。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加入书签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