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十七.初露峥嵘 (1 / 3)
公元前8年,何武以丞相一人难以处理繁多的政事为理由,建议立三公制。于是成帝改御史大夫为大司空,遂以大司马、大司空、丞相为三公,实施三公制度。这是旨在分散丞相权力的一项措施,丞相、御史被分割为三,三公实际上是三个宰辅,大司马为首辅。
三公制度是汉成帝在政治上最后的作为,随后他就彻底的当上了甩手掌柜,终日待在”温柔乡”里,放飞自我。
王莽是汉成帝实行三公制度的第一任大司马,他终于突破了一城一地的限制,可以在这天地之间自由驰骋,进行他的理想试验。但现在步子还不能迈得太大,王莽象个小媳妇式的管理着诺大的大汉王朝,又要做事,动静还不能太大,还得事事让公婆看得顺眼。
好在汉成帝只想过自己的二人世界,对大司马王莽没有太大的约束,王莽轻脚轻手地在中华大地上开始了他的理想试验。
王莽是一儒生,他始终遵循儒学经典来管理这个国家,改造这个社会。孔子治理国家的名言”足食,足兵,民信之矣”,被其奉为至理名言。如何实现“粮食充足,军备充足,老百姓信任统治者。”是他当大司马着手重点抓的三点。
足食
当时的汉朝,政治动荡,经济低迷,百姓的生活苦不堪言。汉代土地私有,兼并严重,农民和地主之间的社会矛盾激化,已经到了不和调和的地步。
王莽敏锐的发现了这一点,要想粮食充足,人民过上好日子,土地是最大的障碍。地主是土地的最大拥有者,这一阶层要想获得利益最大化,就必然会加大对租户的盘剥。而广大农民却没有土地,汗水流在地主火热的土地上,辛苦劳作却不能养活一家人。
你不可能期待地主们良心发现,减少对农民的租金,这不符合地主们的利益。你也不可能对地主们采取强硬措施,整个帝国的官僚都是地主,区别在于各自拥有土地的多少,任何有损地主阶层的条例出台,都是在挑战全国的官僚体系。
我己有初步的预想,能彻底改变土地问题,但那就要损害掉地主的很大一部分权益,就会将帝国所有官员得罪完,这一步实在是迈得太大,刚当上大司马的王莽不敢轻易跨这一步,也怕扯到蛋。
大的动作还是等权力抓牢一点再说吧,汉成帝在位二十几年,就算是怠于政务,湛于酒色,他也是当今皇上,朝局仍是在其掌控之中,群臣只是对其迷恋酒色稍有微词,忠诚却不减半分。丞相何武那条线的官员还很多,还没完全倒向我,我才当大司马,以稳为主,只能在现有政策基础上小敲小打,切忌一步跨得太大,给人留下话柄。
重中之中仍然是发展农业,解决广大农民的生活问题。好在汉成帝这二十六年还是做了些事情,中国最早的农书《汜胜之书》就是在成帝期间完成的,汜胜是山东曹县人,曾被朝廷派到关中地区管理农业生产,他总结了关中地区农民的种植技术和经验,该书总结了耕种的总原则和13种作物栽培技术,对区田法,溲种法,种瓜法等进行了详细的介绍。王莽派出专人在全国推广此书,考虑到全国文盲程度较高,特别是底层农民大多不识字,王莽对这些推广官员提出要求,要求他们尽可能地口口相授,要让他们真正掌握农业生产技术,提高农业产量。
王莽期盼农户的产量能更高一点,这样他们在上交完地主的租金后能有更多的结余,能维持一家人全年的生活。可是这种改变哪是一朝一夕就能看到结果的,短时间农民的生活仍得不到显著的提高。
提高农民种植技术的同时,鼓励农民开垦荒地,所开垦的荒地,由国家保证属于农民的私有财产。先在郡国试行,让辛苦的农民通过自己的双手获得自己的土地,以此在保证小家生活同时,增大全国的耕种面积,获取更大的粮食产量。
地主阶层的利益也必须得到保证,目前还不能朝他们开刀,只能教导,训导他们,适当减少对农民的剥削。不仅不能对他们开刀,还要保证他们的积极性,只有全国有了足够多的余粮,才能养活更多的手工业者,更多的商人。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