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阿尔忒弥斯的魅影——娥眉月(四)
两年的时光在那个少年不知愁滋味的时候是那么的短暂,一晃我们就要面对人生的第一次大考。语文课本不知道抄了多少遍,数学题也不知道做了多少本,这一切都要在两天的考试中得到结果。
我一向不被考试的事而烦恼,最终的结果是以全区中等偏上的成绩,考入的区重点初中,那剩下的时光就是放肆的玩耍。
我们这些小一点的孩子的活动空间多集中在宿舍的院子里,有两个地点是我们集中地点,一个是宿舍公共澡堂的门前,另一个就是工厂大门口。
澡堂在我们当初的幼儿园对面,中间有一块空地,再前走是给整个宿舍供应热水的茶炉房。茶炉房供应的热水是免费的,一天供应一次。下午四点多,就能看到有人开始排队,拿着各式各样的铁质水壶或者各种颜色的暖瓶来排队。上了三年级后,如果放学早或者假期,我也经常出现在这个队伍中。爸爸妈妈忙着做饭,而我看供应开水的时间快到的时候,先检查一下家里几个暖壶里的热水的多少,然后计算一下要拎哪两个铁壶去能把家里的暖瓶装满,最后飞奔到茶炉房。如果在路上遇到同样去拎水的人,直接从后面超过去有些不好意思,我会在他们后面装作漫不经心,然后突然转进其他路口,一路疾跑,当和之前走在我前面的人同时走出两个胡同的时候,我已经以一个房子的长度领先了。
我排队拎完水后,有时还会按照母亲的嘱咐再往前走一些,拿着粮票,到厂里食堂向宿舍去开放的小窗口走去,把一家人这顿饭需要的馒头买回家。
天冷的夜里,这一方天地就是我们小伙伴几乎每天聚集的地方。我们就是分上两伙,不是“斗鸡”就是“撞墙”。“斗鸡”就是大家常见的单腿跳跃,另一条腿被两只手抓住脚腕,互相碰撞,直到对方倒地的玩法,这个应该很多人都知道;而“撞墙”那就更简单了,两边人排好队沿着墙互相冲过去,对方队友有倒地的就要退出,再进行下一轮,直到一方全军覆没为止。
有时候我们玩累了就坐在澡堂门前的台阶休息,而有些体力充沛的小伙伴则会去爬澡堂的铁门,爬铁门这几乎是我们这个院里男孩子的必修课。
因为澡堂被一个一脸疙瘩高个子叔叔承包了,因此要收费。澡堂铁门是一条条钢筋焊接成的栅栏型,中间还有一个铁质横杆加固。门垛是砖垒起来的,上面搭了一个水泥板。正是有了这么一个水泥板,大人们是无法爬过去的,而小孩却可以从上面钻过去。澡堂是定期开的,我已记不清是星期几,反正每次开门前,我总和几个小伙伴提前爬进去,目的就是为了省一张澡票,而且还可以提前占位置。等大人们来的时候,我们已经提前占好挂钩,因为人太多,澡堂里的挂钩根本不够用的,有些叔叔会用报纸铺在挂钩下,本该坐人的水泥做的姑且称为“连椅”上,或者直接把报纸铺在地上,然后迅速的脱完衣服放在上面,进到洗浴的地方,找个相熟的人,一起共用一个淋雨在那洗着。再后来的人就要等第一批人洗完,腾出位置后,再脱衣服放好,进去洗澡。
澡堂除了淋雨外还有三个池子,那是我们这些小孩练习游泳的地方,可并不是每次都能如愿,因为人太多,池子里和下饺子没什么区别。有时候水温没控制好,就会有人大喊:“关气”“开气”。这时候,那个一脸疙瘩的叔叔就会在外面转动阀门,增大或者减少对池子里的蒸汽供应,控制着水温。
天气暖和的时候,尤其夏天是我们玩法最多的时候,厂里的领导本打算在宿舍的后排空地建楼房,可是不知道什么原因没有建成,地基都没打,只弄来的一大堆沙子。这堆沙子堆在最后一排宿舍的后前,整整一排宿舍的长度,有近一米多高,那是我们这些孩子“扒沙洞”“弄陷阱”的地方。我们会挖一个直径大概半米的沙坑,然后找来细树枝架起来,上面铺上树叶之类的东西,先固定好沙洞的四周,铺好树叶或者其他东西后,轻轻的铺上一层薄沙。伪装完毕后,我们回到家都想想着有人掉进沙坑的“惨状”。
天气暖和后,我们晚上的聚集的地方也由原来澡堂门前变成了厂区门口,因为在厂门口白炽灯的照射下,很多喜欢光的小昆虫也聚集在这里,当然,我们的主要目标是蛐蛐。夏天的时候,我们一伙人会在灯光下,地毯式的搜捕着蛐蛐的踪迹,然后集中到一个小朋友手中的酒瓶里,我们也不知道抓来做什么,可是就是那么开心的一只一只的捉着。那时候蛐蛐的数量是真的可观,我们就是这么抓了一夏天,可每天到抓的数量一直不见少。直到天气变凉,他们就像商量好的一样,突然都不见了。
在一些大一点的孩子的带领下,我们也走出过宿舍区东北角的一个豁口,这个豁口的外面是宿舍后面那座山上山的必经之路。本来这个豁口是没有的,豁口不远处有个两层小楼,小楼上还有探照灯,这样的小楼在厂区和宿舍区有好几个,可能是为了防盗吧。后来那段墙老是塌,其实是爬墙的人太多,包括我们这些小孩,两米高用不规则山石垒砌成的墙,每一个抓手和插脚的地方在我们心里清清楚楚,我们可以很轻松的爬过去。再后来塌的次数多了也就没人修了,这样大家反而方便了。
那时候带领我们这些更小的小孩的大孩子叫亚磊,他的父亲和我的父亲,在一个车间,两家也经常走动,我们家院子里的无花果熟了,我会用塑料袋一装给他们家送去;他们家的葡萄熟了,他也会用家里做饭时装菜的塑料筐装着,给我们家送来满满一筐。
我们过了那个豁口,有时候直接往前走,穿过一片树林,去一个山口扒蝎子;或者过一座桥,往山腰走,去那里摘酸枣或者桑葚子。那座桥的出现是因为这座山经过长期的冲刷,有一个深深的山谷,一到雨季,这个山谷就会装满水,有了这座桥,无论什么天气,人们都可以到山上去做他们想做的事情。而不下雨的时候,那个河床成为我们烤蚂蚱的好地方。
那时候的山上就像一座大宝库,不断的被我们发现着什么,总觉得这些东西满山都是,取之不尽,现在的孩子估计只能到种植园里体会这种感觉了。山上的菌类我们一般是不敢碰的,因为当地并不产这些,这些野生的菌类多数有毒,可是有些奇形怪状的菌类我们还是会采集下来,一惊一乍的:“这是猴头菇、这是灵芝”这样喊着,其实都不是。我们这些小孩有时会在夏天的蒙蒙细雨中,在一些山石上,找一些地角皮,采集着带回家。人参在那个时候山上是有的,只是我们不认识,听说有人挖到过,还传的神乎其神,说人参要用红绳系上,要不它们会跑。
对这个世界的好奇,使我们的脚步在家的附近远走越远,可当时我们的回程还是家这个起点;我们渴望了解更多,但还不能离开家的保护,那时候家的感觉就是温暖、安心。
【本章阅读完毕,更多请搜索墨缘文学网;http://wap.mywenxue.org 阅读更多精彩小说】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