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阿尔忒弥斯的魅影——娥眉月(五) (1 / 2)
小学的最后一个暑假里,父亲带我回了一趟老家。在我模糊的记忆里,之前回去过两次,其中一次还是因为爷爷去世。但那些都因为年龄太小,记忆的片段已经支离破碎,而这次在我的记忆里是那么的清晰。
早晨我和父亲坐上最早的一班去市中区的车,天还没亮,我们就到了长途汽车站。因为老家在相邻的另一个市济宁,每天到那里的长途车只有两班车,如果早晨这一班车错过了,那就只能等下午的那一班了。因为老家距离济宁市区还有近3个小时的车程,坐下午的车过去那就意味着我们必须在济宁的长途车站附近逗留一晚。因此,我们必须在一早赶到市中区,坐上午的车去。
在去的路上,中间是不可能停车让我们吃饭的,所以我们和父亲在长途车站的早点摊点了两屉包子、两碗撒汤,准备填饱肚子后上路。撒汤的做法是用鸡汤冲鸡蛋,里面放一些豆乾。老板问父亲:“放鸡蛋吗?”父亲本能的说:“不放。”这样,一碗汤的价格就由原来的一块五,变成的五毛钱。父亲一向就是这样节俭,这个可能和小时候的经历有关吧。我没有做声,吃过饭付过钱,没多久去济宁的公交车就要出发了,我在车上时睡时醒的,在三个多小时的车程里,中间集中在一个中转的地方上了趟厕所,中间就是无聊的摇晃。那时候的道路不像现在的高速那样方便,省道的路面虽然还算平整,但是道路比较狭窄,一遇会车,车子有时候就要放缓速度,还好,这样的情况并不多。
一路无话,父亲一路没有休息,因为他要看好用帆布带着装的满满一袋给奶奶买的当地的特产,而且还要注意身上的财物,所以根本没敢休息。
到了济宁,我只记得那是和我们那市中区差不多的城市。下了车我们转到一个破旧的小巴上。小巴车每隔一个多小时才走一班,基本上要等客满,如果座位没有坐满,出站后小巴会走的很缓慢,甚至在一个市内的站点再等几分钟甚至十几分钟,等再上几个客人后再走。
那时候的乘客对这个都已经稀疏平常了,反正能挤上一辆公交,无论去那里都是快的,时间好像在那个年代是那么的缓慢,大家都不必为了几分钟、几十分钟、甚至几个小时的等待而焦虑。记得听父亲说,他刚参加工作那会,曾经骑着自行车回过老家。我想当时的父亲的体能,可要比现在骑行在城际公路上的那些自行车爱好者强多了。但是两者的性质却有所不同,骑行爱好者是为了健身或者娱乐,而当时的父亲只有省钱这一个目的。
小巴在蜿蜒的小路上经过一个又一个村庄,在日头偏西的时候来到了我们目的地村庄的附近。不要想着小巴会把你送进村子里,那时候的道路可没有实现村村通,我们下车的地方,有一条泥土路通往这个村庄的农户居住的地方。我们在两边田地的夹道欢迎下,走了不知道多久终于看到了村头的那座桥。桥的对面左边第一个房屋,就是我大爷家的房子。那座房子由我初见时的泥巴墙,多年后变成了红砖墙,不过那次的见面,它还依然保持着我初见它时的模样。
再往前走过几个大门,在道路的右侧就是我们的目的地。这是一个有两间大屋的院落,进门是一个影墙,后面时厨房,厨房里还有电视上经常看到的风箱,风箱连着的那个灶台上,一口大锅解决着一家人的味蕾。走出门洞看到的是一口压水井,每次要用水的时候往里面倒上几水舀子引水,再快速的一上一下的压它的把手,出水口就会流出哗啦啦的水来。在院子的西南角是一个用不规则石头垒砌的厕所,这是农村每户人家都有的一个建筑,不分男女,进去后两个较高的石头就是方便时落脚的地方。奶奶住的是这个院子里,那一排青砖盖起来的两间房屋的西的屋子,两个门并排着,分别通向两个大屋,东面收拾出来后有张床和几个木箱,是给轮流来照顾奶奶的大娘或者姐姐住的。奶奶的那间屋子用箱子和柜子隔出了里外两间,隔出了的外面的一间靠着北墙放着一张大的四方桌,两边各放一把椅子,靠东墙的位置放着两个说出去倒地经历了多少年代的沙发,前面放个折叠的小圆桌就是一家人吃饭的地方。里间靠南门窗户的位置放了一张书桌,那是奶奶梳妆的地方,再往里靠着西墙放着奶奶睡觉的木板床。内间的北墙空着的木板床,那就是我和父亲回老家晚上睡觉的地方。
这座院子听说是当初还在贵州煤矿工作的二大爷出资建的,当时爷爷和大爷守家,奶奶带着姑姑、三大爷和我的父亲“闯关东”,二大爷出去打工,每月都会把自己挣得钱寄回来一些补贴家用。当爷爷想翻盖当时已经不能再住的老屋时,那时候已经一个月收入过百的二大爷拿出了自己的积蓄,才有了现在老屋的模样。要知道父母后来回想起来他们刚参加工作的时候,一个月不过三十多块,一个月一百多那是当时多么高的工资了。后来爷爷来到了枣庄的煤矿挖煤,退休后,二大爷替老换幼来到了枣庄,做着倒腾煤票,给人拉车送煤的工作,两三百斤的煤车拉到近七十岁,才在我哥哥和两个姐姐的劝说下停了下来。我二大爷一辈子很能挣钱,但花销也大,很多的时候为了家里的事情忙前忙后的。有很长一段时期,他就是这个大家庭的经济支柱,直到后来姑姑在东北闯出了一小片天地。
奶奶见了父亲非常高兴,可能是父亲排行最小,因此奶奶的格外喜欢他。每次见了父亲好像都有说不完的话,他们吃饭聊、睡觉前在床上躺着聊、坐在沙发上、坐在院子里,反正没个两天两夜是聊不完的。
奶奶姓杨,具体的名字我没问过,是个个头不高,但性格很刚强的女人。那时候的妇女嫁人后都随了夫姓,长辈或者同辈称呼她为国杨氏。后来长辈们告诉我,奶奶是隔壁村一个大户人家的小姐,她的三叔跟着吴佩孚当兵,最后官职到了什么位置我记不清了,听说的最低的官职是团长。奶奶的叔叔作战勇猛,当地传说是白虎星下凡,传言中还有人见过他现形。奶奶从小不愁吃喝,读了几年私塾,喜欢听戏。后来看上了到他家做长工的爷爷,真是因为奶奶的性格,才能不顾家人的反对嫁给了我爷爷,给爷爷生了4个儿子一个女儿。后来吴佩孚战败后,奶奶的叔叔战死,传说中他的死也非常离奇,说是攻打一个阵地的时候,久攻不下,结果一急现了原形,被天上给收走了。奶奶她们一家人不得已逃回老家。嫁给爷爷后变卖首饰给爷爷家置办田地,买着买着半个村的地都被我们家买下了了。后来文革,因为一个村都是我们一个姓,都是亲戚里道的,只给我爷爷家定了一个富农成分,地就被全村给分了。奶奶偷偷的把从娘家陪嫁的剩余的首饰藏了起来,她的哪个孩子结婚就送几件,就这样,我们家也有了几个别人口中的老物件。奶奶给我讲过她小时候跟着她叔叔的时候,每到发军饷,她叔叔的家里都是半屋子的银元,当时都没当过好东西,后来逃回来的时候带了一些,再后来也都分给她的孩子们了。我们家就有一些,一直留着。当然到了现在,这些东西也不是很值钱的了,但那是奶奶留给我们的一些念想。
没事的时候奶奶喜欢看书,都是隋唐英雄传一类的书。我有时候也拿来看,什么《罗通扫北》《秦英征西》之类的,看的我热血沸腾。晚饭前后,我们在老家的院子里乘凉,方盒式的收音机里传来单田芳的声音,这个声音伴随了我很长一段时间,在这个声音里我了解了一个个生动的历史人物。
我和父亲的到来在这个村庄里也是一件不大不小的事情。白天村里的人在田间忙碌着,晚饭后总有那么几个年长的人到家里来坐坐。我见过几个比奶奶年纪还大的老爷爷(姑且这样叫着),一进门看到父亲就赶忙招呼:“四爷爷回来了。”这时候父亲急忙应承,热情的招呼着,让我回屋拿出几把椅子,他们就在院子里坐着,抽着父亲带来的烟,东家谁谁谁,西家谁谁谁的聊着。
这时候什么都听不懂的我趁机跑出去,沿着村庄的泥巴路,找到村里孩子聚集的地方。留在老家的大爷家有两个哥哥四个姐姐,两个哥哥几乎每天都带着我满村的溜达,每天都有新节目。晚上我们的人越剧愈多,不是“藏猫虎”就是谁拿来家里过年没放完的鞭炮放着玩。刚开始我们都是用香去点,有一天不记得是谁从家里拿了几支烟,大家那个激动,可是没人敢抽。后来我记得在一个月光照不到的黑暗处,我大爷家的大哥第一个点上,抽了两口后传给别人,几个男孩子就这样你两口,我两口的把那几支烟全部消费掉了。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