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人相依,敬神怜神 (3 / 3)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神人相依,敬神怜神 (3 / 3)
        正如约瑟夫·坎贝尔所说:神话不是史实,而是对现实世界的隐喻。它不是来自于“理念的体系”,而是来自于“生活的体系”。[9]原平民间神灵崇拜中的独有特点,也是由原平社会环境所决定的。

        查阅史书,发现,原平并不是一个土壤膏腴、风调雨顺的地方,相反它是一个环境相对恶劣的边塞苦寒之地:“崞俗务农业而少行商,民贫地瘠。水地特二十分之一余地全赖雨泽,尤患霜降之早,地寒不花。”

        仔细翻阅,发现除土地贫瘠之外,原平还是一个自然灾害多发区。所发灾害以旱灾、水灾、雹灾、风灾、霜灾、震灾、虫灾为主。信史所载原平爆发过的特大旱灾三十多次,缺水小旱即连年皆是;特大水灾二十多次,夏秋时节连阴雨天气甚是常见;水旱之后即是蝗灾也称虫灾,发生过的特大蝗灾亦有两次;特大风灾三十多次,干热风天气甚为常见,几乎年年皆有;特大雹灾近二十次;霜灾主要分两种,一种是初春倒春寒,冻伤子芽及花蕊,影响播种及果树挂果,另一种是霜降早临,作物积温不够造成歉收,这样的大霜灾也有十多次;此外,原平位于地震带上,地震不断,超大地震就有两次,崞县城城墙全倒,其余小震几年一震或一年几震,相当频繁。

        于是我突然想到:在如此灾难频发的土地上居住生活的先民,从定居此处开始,就面临着残酷的生存考验。在此境遇中产生了两种思维,一种是感觉命运难定,进而追求心理上的慰藉,于是神灵信仰出现;另一种是在生存拼搏中磨砺出的一切为了生存的思维模式。这两种思维并不是分的条理清晰,而是杂糅在一起,甚至是后者占据主导地位。

        在一切为了生存的思维模式主导下的原平古人,在看待神灵的时候是从生存角度考量的。因此崇拜的神灵,都是对百姓能够生存,做出大功绩的,为生民带来大功德的人受到极高的推崇,进而被尊为神灵。而其他各类神灵,除去具体形象不论外,其内在本质在原平古人心中是向有大功德之人靠近的。由此评判神灵的标准也就成了前文所讲的“有无上之德,可以举莫大之名;有非常之功可以享无穷之祀”。

        对于信众来说,神灵的灵验与否,决定着他们是否继续信仰这个神灵。在原平,所谓神灵是否灵验,不是虚假的欺骗式地做作几个神迹就可以的,它是和民众的生存联系在一起的,在原平修葺神龛庙宇的活动主要集中在大灾荒过去之后,百姓在度过灾荒,安顿下来之后,来考量他们所信奉的神灵有没有应验,有没有起作用。他们对神的选择以实用、灵验为标准,有用则近,无用则疏,有灵则祭,不灵则弃。

        对于神灵是否灵验,接受过现代科学的人肯定是明白它是虚无的。但是古人由于时代制约,观测条件有限,由此得出违背现代科学的结论,即通过数次观测,发现某个神灵确实灵验,庇佑某人度过了多少次灾祸。《重修文殊寺碑记》(明崇祯四年,智几先)云:“里人世居于兹,受厘牙祉,水旱疾疫有祷必应”、《重修石鼓大王庙记》(明正德六年,张继芳)云:“庙貌庄严、威灵烜赫,应变无常,或怒而震雨飞雹,或喜而御寇恤灾,或去疫疾以保民,或兴云雨以救旱,所祷必应,所祈必报”,这其中有很多所谓“玄学”的联系,但是这也是古人真实的用生命趟过一次又一次灾荒而得出的经验,结论虽不科学,但论证过程是很科学的。最初神灵是很多的,后来经过这样用生命的论证之后,应验的神灵得以继续享受供奉,而其余都化作尘埃被人遗忘了。

        此外,让原平先人对神灵有着如此淡然的态度,儒家思想发挥了很大作用。儒家思想从最开始的孔子时期,就有“敬鬼神而远之”的内容,由此而来,原平先民自儒家文化传入以来,对神灵的态度就变成了儒家内核的“敬”,已经脱离了原始崇拜的范畴。

        儒家思想对原平民间信仰产生影响的第二点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儒学的教化功能。原平地区向来重视教化,特别是明清之际。其最主要的表现便是学校的修建和考取功名的人数。清光绪八年(1882)原平37都22屯共设有私塾49处,民间教育普及率相对较高。始建于明嘉靖十五年(1536)的崞阳考院是全县荐纳文人学士之所,到光绪**(1892)书院共培养进士73名,举人89名,贡生116名。

        从寺庙的诸多碑文中可知,这些碑主要是在明清时期被篆刻的,而这一时期也恰好是原平地区文化教育相对繁荣的时期。在如此文化教育熏陶下的原平先民,对社会及自然环境有了一定的了解与辨别能力,由此也对神灵有了新的认识,《重修古大雄宝殿碑记》(清道光二十四年,亢光斗)云:“全心即佛,全佛即人,人佛无异,斯为道亦。盖释氏之明心见性,即儒者之尽心知性,……”由此才有将神灵的神秘性讲的那么直白:“虸蚄之属,害苗之虫也。时而或有或无,势焉能盛能衰,变化莫测,其所以必有主乎,其所以者无形与声,不见不闻,非神而何”,即“此时我们还不了解蝗灾背后的规律,姑且称之为神”;才会对“龙神”的认识那么透彻:“天池之滨,大江之渍,有神物也,益非常鳞,凡介匹俦矣。其得水变化风雨,上下于天不难也。由是观之,龙能兴云雨,必得天池、大江之水始,克沛甘霖,降音泽龙兴池,互相依仗者也”。

        既然了解了原平先民对于神灵信仰的思想内核,那么对于盘道山文殊寺的倾圮也就理解了。政府职能充分发挥,百姓对现世的要求得到相对较高的满足,也就不再追求虚无缥缈的神灵,其神庙也就自然香火渐稀,日益没落。

        有意思的是,第一届原平市人民政府的驻地,刚好是在原平的泰山庙中,这当然是历史的巧合,但谁否认这一巧合的美妙呢。信仰重归政府,才是文明之昌。

        【本章阅读完毕,更多请搜索墨缘文学网;http://wap.mywenxue.org 阅读更多精彩小说】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加入书签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