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士爱诗书,亦喜弓马
我自史书中追寻先人的足迹。发现自西汉以来就是山西北部的一个具有战略价值的重要县府。而从原平走出去的原平籍将军就非常多,明清二朝,中武进士、武举人的原平人便有二百多位,民国以来,加入国民政府军及中国人民**的少将以上及军职干部的原平籍将军就有九十多位。此种情景与原平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历史传承等有着深远的联系。
原平市,原名崞县,位于东经112°17ˊ——113°05ˊ,北纬38°35ˊ——39°09ˊ之间,东西相距约62公里,南北约58公里,总面积2538.21平方公里,恰好位于汉民族聚居区与北方少数民族聚居区的分界线上。
原平市属温带大陆性气候,多严寒而少酷暑,冬季寒冷而降雪少,春季干燥且大风多。上一章已经讲到原平更谈不上风调雨顺,属于自然灾害多发区。
虽然原平自然灾害是如此地频发,但是自石器时代起,就有人类在原平这个地方顽强地繁衍生息。在原平境内发掘的后口遗址、卫村遗址、南寨遗址、东社遗址、歭峪遗址等多处石器时代遗址,证明在石器时代就有人类在原平繁衍生息了。]崞俗务农业……安守本分,有不安分者众皆非之,节俭相尚,富者居室,制稍宏敞,贫者多安土室。在与自然灾害的斗争中,吃苦耐劳、勤劳勇敢、崇尚节俭、直爽坚韧等品质渐渐深入原平人的血液、骨髓,成为原平人性格中最主要的一部分。
原平,自西汉以来就是山西北部的一个具有战略价值的重要县份,是太原通往塞外的交通枢纽。“崞三面临边……群山四障,沱水前潆,原隰宽平,城郭完固,南镇九原,北枕雁门,西控八口,东环大河,诚三关之襟带,亦全晋之藩篱。”原平市被云中山脉、管涔山余脉、恒山余脉、五台山余脉等山环绕着:云中山脉,从西南入境至阳武峪;管涔山脉,从宁武入境,沿县界自西南向东北延伸至代县;恒山山脉,从代县入境,自东北向西南延伸至阳武峪;五台山余脉自东部入境,群山连结成原平东部山区,这些山脉形成原平天然的屏障。在群山环绕之中的是阳武河、滹沱河畔的开阔带状平原。而原平通往外界的通道是为数不多的几个天然隘口,它们分别是分水岭、后口、庙岭梁、界河铺口、奎光岭口、蔡家岗口,这些隘口,两侧都是悬崖峭壁,中间仅有几十米到数百米不等的狭窄通道,可谓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另外原平物产相对丰富,素有“东山摇钱树,西山聚宝盆,中间米粮川”之称,煤铁等资源丰富,粮食也基本可以自给自足。
原平独特的地形使其成为一座天然的要塞,同时原平地理位置特殊,位于北方少数民族聚居区和汉民族聚居区的分界线上,因此它也就成为中原王朝在山西应对西北少数民族的第一道屏障,也因此受到历代朝廷的重视。自晋怀帝永嘉四年(310年)营建崞县城起,之后的历代王朝在原平不断增修城堡、营垒,到清朝,原平境内有崞县城、原平成、清安堡、清和堡、辛庄堡、鱼湾堡、上封堡、王就堡、同乐堡、东原堡、宏通堡、白石堡、天涯堡、大阳堡、端仁堡、西头堡、段家堡、阳武堡、南高堡、天宁堡、轩岗堡、焦家堡、大常堡、双山堡、怀化堡、西庄堡、真武堡、南贾堡、楼板寨堡、神山堡、平地泉堡、茹庄堡、康村堡、咸阳堡、土屯寨堡、桥沟堡、兴安堡等大大小小四十多座城堡,此外还设有崞县汛、郑家营汛、白彪汛、半坡街汛、北贾汛、原平汛、板市汛、界河铺汛、大牛店汛、上阳武汛、后口汛、瓦窑汛、段家堡岭汛等十五、六处营汛,将原平打造成为固若金汤的军事要塞。
民国以后,上述城堡、营汛大多在战火中化为废墟,仅留有部分遗迹,再后来随着全国的统一,原平的军事意义也没原来那么重要了,但是原平被作为军事要塞的历史,对原平人的影响却从未断绝。原平人在原平这个边境要塞里生活了数千年,日常生产生活都受着要塞内的军事气息影响,百姓聚居区多是城堡及其附属地,到今日,原平大多数乡镇、村庄的名称里还留有城堡、营汛的印记。
在边塞军事文化影响下的原平人负质刚劲,尚气轻生若绅士……颇知畏法,有多足者。
原平位于汉民族聚居区与北方少数民族聚居区的分界线上,长期受汉文化与少数民族文化的双重影响,逐渐形成了融合胡汉的独特的原平文化,它既不同于中原文化的“独尊儒术”,又不同于草原文明的“唯武独尊”,在融合双方特点的同时,原平人展现出一种“士爱诗书,亦喜弓马”的新风貌。
重视文教是儒家文化的特点,也是汉民族的优良传统,受汉文化影响的原平人亦继承并传承了这一传统。原平人向来重视文教,这主要从两个方面体现,其一是历史上考取功名的原平籍学生较多;其二便是原平私塾启蒙教育相对发达。
反映一个地区文教水平高低最明了的标准便是该地生员考中功名的数量。仅明清两朝,原平人考中功名的进士近百位,举人二百余。这个数量如果是在汉民族经济重心和文化重心的江南地区也就很普通了,但是它却实在远离汉民族经济与文化重心的西北边塞,那么这个数量就十分惊人了,由此可见原平人对文教的重视程度。
重视文教的另一个表现便是当地学校的建设,原平传统的校以私塾和书院为主。清光绪八年(1882)原平37都22屯共设有私塾49处,共分为三种形式:其一是家庭书馆,为富豪自建自用;其二是郡办书房,多由富豪们联合共建,供其子弟、旁支读书启蒙;其三是自设书馆,多为考取功名的秀才或举人开设,亦有当地士绅开设,面向社会,收费教学。
除私塾外,还有乡绅、富豪们捐建的义学,是一种福利性学校,其所需费用,,部分由县府拨款,部分由乡绅富豪募捐,以供聪慧但家贫的孩子免费读书。到清末,原平共有崞县城义学、原平镇4义学、南申村保安义学、大牛店义学、神山村义学、同川南庄义学等六所义学。
私塾和义学都是启蒙类学校,原平的高级别的学校是书院,原名石桥书院,始建于明嘉靖十五年(1536)后经多次改建,院名也几经变换,到清同治三年书院更名为崞阳考院,此后再未有变动。崞阳考院是全县荐纳文人学士之所,到光绪**(1892)书院共培养进士73名,举人89名,贡生116名。
清末科举制度废除后,原平的私塾、义学以及书院被迫整改,到1911年辛亥革命后,全县先后将私塾、义学和书院整改、扩建为小学堂122所。民国后社会普遍重视教育,原平的教育事业也是更加蓬勃,而原平的将军们便受利于此,多数在原平接受过私塾或是小学堂教育。
原平清代学者兰尔潜在《崞县赋》中讲到;“夫文教固灿辉于宇宙,而武功复劻正乎山河”,原平的文化便是这样,既重视文教又重视武功。前文讲到过原平因独特地势,深受军事文化影响,同时又受北方游牧民族文化的影响,原平人在知书达理的同时也有着粗狂的风格。原平人对武功的重视分为两个层面,一个是政府,另一个是民间。政府层面而言,以武进士武举人的选拔为主,明清二朝,原平中武进士、武举人的便有二百多位,这是风俗使然,也是民族责任:捷武闱者踵相接,既当要害之冲,此亦其要务也。
原平人的尚武精神的体现不仅仅是出了多少名武进士、武举人,更多的体现在原平人的日常生活中:摔跤、武社火、射击等武术类活动都是原平人所喜爱的。
摔跤是原平人最喜爱的运动,这是受北方少数民族文化和边塞军事文化影响的结果,摔跤不受场地的限制,在来做的间隙也要摔上那么一两手,而每逢过节、庙会等大型活动之时,“挠羊赛”是不可或缺的压轴类节目,届时各路摔跤高手云集摔跤场,围观的观众更是数以千记。“挠羊赛”以逐个淘汰的方式进行,连胜六场者获胜,但是获胜者不一定能带走作为“挠羊赛”奖品的羊,因为“挠羊赛”不仅仅是摔跤比赛。“挠”在原平方言中有“举起”的意思,“挠羊”的意思便是把羊举起来,“挠羊赛”的奖品是大中小三只羊,赢了摔跤赛的获胜者需要在三只羊中选一只,然后将其举过头顶,才算是最终的获胜。因此“挠羊赛”赛的不仅仅是摔跤的勇武,还有取舍之道,常有赢了比赛却因贪心选择了超过自己能力的大羊而没能挠羊成功的案例发生。
原平社火是除摔跤外大型活动必不可少的另一个活动,社火这项活动大半个中国都有,但是原平社火与其他地方不同的是原平社火是武社火而不是文社火。原平武社火以同川的大马社火为代表,是军队演武与民间舞蹈结合的产物,同时更偏重与演武,其主要活动方式是运用刀枪等冷兵器对打或是单人操练兵器。
原平人喜爱弓马,弯弓射箭是除摔跤和社之外另一项受原平人喜爱的活动,这是因为原平战国时属赵国地界,深受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影响,而此后这种精神被原平人世代传承。同时又因为射箭是军事训练的重要项目,政府会定期举行“乡射”。所谓“乡射礼”即由政府定期举行的射击比赛,参加乡射的既有富家子弟,亦有普通民众,既是上下互动的全民活动,又是选拔射箭好手的大比拼。到清乾隆年间,原平学习射箭的人还有很多,但是随着时代的变迁,弓箭逐渐被淘汰,到清末,修习弓马者已是寥寥无几,而到辛亥革命后,修习弓马者更是近乎绝迹,不过在弓箭没落的同时,枪支取代了原来弓箭的地位,原平人依旧喜爱射击。
时代的变迁改变的仅仅是武术形式或者兵器样式,原本军队搏击之术,逐渐演变为民间强身健体的体育活动,但是这些改变仅仅是表象,千百年来传承下来的尚武精神依旧被原平人传承着。同时原平人的尚武不是单纯的崇尚武力,而是“士人习武”,这是明智的头脑与野蛮的体魄有机的就和,而这种合力便是原平将军们成长的内在活力。
【本章阅读完毕,更多请搜索墨缘文学网;http://wap.mywenxue.org 阅读更多精彩小说】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